分享

高考数学秘笈:四步解题法19——揭示本质之本质要求

 123xyz123 2022-02-25

冯跃峰

解题实际告诉我们,解题者越能从本质上把握问题的要求,就越能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把要研究的问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迅速获取解题方法。

揭示问题的本质要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差异看本质,二是从联系看本质

所谓从差异看本质,就是先认识题中的各种差异,然后了解这些差异在题中所处的地位,进而抓住其中最主要的即最能反映事物特征、决定事物性质的差异,由此产生对题目本质要求的认识。

一些数学问题常常只须消除题中的主要差异便可获解,或者使问题发生根本转化,变得易于求解。

特别地,当问题中只存在一种差异时,问题的本质要求常常就是消除这一差异。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例1、设

求证:

【分析与解】本题不能分割目标,只能以条件为起点,建立如下解题主线:

—→

发现差异,当前状态

与目标状态

之间存在元素差异——所含字母不同:目标状态不含y,于是,应在当前状态中的y消去,这就是解题的本质要求。

明确了这一要求,解答则是很简单的,直接代入消元即可。

【新写】因为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

=

所以

所以

证毕。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例2、设sinα=asinβ,tanα=btanβ,

求证:

【分析与证明】这是一道三角条件等式的证明题。可建立如下解题主线:

sinα=asinβ,tanα=btanβ

——→

一般地,解题者对这类问题总喜欢从“条件等式证明××法”等一类“规律”中寻找解法,但对上述问题,其“规律”怕是难以奏效的,因为那些“规律”不过是一些对付个别问题的专门技巧,并不具一般的指导意义。

如果解题者能观察到起点与终点所含变量的特点,发现其主要差异是起点含角β,而终点不含角β,便可发现问题的本质要求消去β(表面上是要证明三角条件等式)。

发现了这一本质特点,联想到“平方关系”的消元功能,并且与起点所含的sinβ、tanβ相比较,即可发现借助公式sin²β+cos²β=1可消去角β。

这样,需先消除函数差异,将正切转化为正弦余弦,有如下变形:

至此,问题向目标迈进了关键的一步,消除了函数差异。尚存的差异是角度差异,下面借助sin²β+cos²β=1消去角β。

其中注意①可用来“消去sin²β”,这样想到将②中的cos²β转化为“sin²β”即可,②变为:

现在,将①代入③,得到

进一步消除与目标的函数差异,将sin²α转化为cos²α,得

解此关于cos²α的方程,得

在上面的解题过程中,消去β是使解题成功的关键一步,它来源于对题目本质要求的认识。这就充分说明,揭示本质是发现解题途径的重要手段。

下面的例子与之类似,留给读者练习。

例3、设

求证:tan²Acot²B=sin²C。

【分析与证明】本题分割目标建立主线难以获解,可以以条件为起点,建立如下解题主线:

——→ tan²Acot²B=sin²C。

始末两种状态至少有两种差异:一是运算结构的差异,二是函数的差异。其中运算结构差异是次要的,因为它可在有关的变形中随之转化,而函数差异是主要的,必须有意识地进行转化。

因此,问题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下列各组同角函数间的转化:

sin²A、cos²A → tan²A;

sin²B → cot²B;

cos²C → sin²C。

认识了这一本质要求,就会联想相关的知识,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建立各组函数间的联系。

实际上,我们有

(化齐次分式)

进而,cos²A=1- sin²A

此外,

=(化齐次分式)

=1+ cot²B;

cos²C=1- sin²C。

将以上各式分别代入起点状态,化简即得所要的结构。

所谓从联系看本质,就是通过发掘题中各要素的实际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例4、设

若对任何实数a、b、c,都存在以f(a)、f(b)、f(c)为边长的三角形,求合乎条件的实数k的集合。

【分析与解】本题的目标很明确,关键是要理解条件:

“对任何实数a、b、c,都存在边长为的三角形”。

它的含义是:f(x)的值域中的任何3个数(因为a、b、c是定义域中的任意3个数,所以是值域中的任意3个数)都可以作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

联想到三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条件,上述条件等价于:

其中,视k为常数,最大值、最小值都可以用k表示。

由此可见,解题的本质要求,是将f(x)的最大、最小值都用k表示,然后代入前述不等式求出k的值。

如何求f(x)的最大值、最小值(用k表示)?这可发掘f(x)表达式的特征:分子分母都是二次式,可先分离整数部分,使变量x出现的位置减少。

于是,

进一步发掘f(x)中的分式特征:分子为单项式,分母为多项式。如果能将分母也“变为”单项式,则有望约去公因式,使表达式简化。

怎样才能“和差化积”?注意这里的“变”,并非恒等变形,可以是放缩变形。由此联想到平均值不等式的“和差化积”功能,有

但需要注意,将这一放缩结果代入前述表达式时,必须先确定“系数”k-1的正负。

如果k=1,则恒有f(x)=1。此时,由

得2>1,它显然成立。从而k=1合乎要求。

如果k>1,则由,得

当x=1时,不等式成立等号,从而

≥1,

等号在x=0成立,从而

此时,由,得

2>,解得1<k<4。

警惕:上述解答过程有一个小小的漏洞,你发现了吗?

推理中出现了不等式

”,

此不等式只有在x≠0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因此,上述推理必须先限定x≠0,然后补充讨论x=0的情形。

实际上,若x=0,则

此时仍然有f(x)≤,从而最大值不会发生改变。

如果k<1,则当x≠0时,由,得

x=0时,

>(其中注意分类前提:k<1)。

所以不论何种情况,都有f(x)≥

当x=1时,不等式成立等号,从而

≤1,

等号在x=0成立,从而

此时,由,得

,解得

三种情况中的k求并集,得合乎条件的k的集合为

具体解答如下:

【新写】对任何实数a、b、c,都存在以为边长的三角形,这等价于

因为

由平均值不等式,有

所以

如果k=1,则恒有f(x)=1。

此时,由

得2>1,它显然成立。从而k=1合乎要求。

如果k>1,则当x≠0时,由,得

当x=0时,

(其中注意分类前提:k>1)。

所以不论何种情况,都有

当x=1时,不等式成立等号,从而

≥1,

等号在x=0成立,从而

此时,由,得

2>,解得1<k<4。

如果k<1,则当x≠0时,由,得

当x=0时,

所以不论何种情况,都有f(x)≥

当x=1时,不等式成立等号,从而

等号在x=0成立,从而

此时,由,得

,解得

综上所述,所有合乎条件的k的集合为

【一点说明】 所有文章免费阅读,谢谢转发、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