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疑解惑|观课议课如何“洗心”与“革面”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03-29

刊发和引用格式:陈大伟.观课议课,从确定主题开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01):93-96.


【问】陈老师,你今天说到了观课议课对教师的洗心革面,这是怎么回事?如何洗心革面?

【答】这是在表达观课议课关注教师全人发展时说明的。通过对教师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就在教师的教育实践链条上(下图),教师的教学热情、对学生的爱是动因;有了教师的积极性以后,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教学认知;教师的教学认知影响教学的行为;教育行为带来即时的教学效果和长久的教育影响。

改变教师的行为可以看成“革面”,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可以算着“洗心”。既“革面”又“洗心”这是关注教师全人发展的一种表达。也可以说,只有真正“洗了心”,“革面”才能真正彻底和落到实处,我们平常说“相由心生”,“心”的取向和活动决定了“相”的表达和面貌。

如果把观察课后的交流讨论看成一种反馈,仅仅关注行为改善“你应该这样教”的“革面”是行为主义的取向,关注认知改变的“我们应该怎么思考”的“洗心”则是认知主义的取向。我以为现在大多的课堂观察研究还是行为主义导向的反馈模式,观课议课则同时强调要基于认知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理念。行为主义取向关注的是教师教学技能的改进和提升。认知主义取向主要强调要关注教师的认知和思维、关注“教学技能应该如何选择和运用”,这是关注发展教师的实践智慧。建构主义则关注在彼此平等、愿意合作基础上的对话和建构,形成对教学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关注教学的创新。如果说行为主义的反馈只是提供“鱼”的话,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念下的“观课议课”期望给教师生活与教学变革的“渔”

促进教师“洗心”,意味着议课讨论的对象要从“面”走向“心”。也就是不只就行为讨论“你这个地方教得很好……”或者“你这个地方教得不好……”;而是要有“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你觉得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的教学认知针对,要有“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我们应该怎么想”的教学思维指向,有“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么想”的教学价值、教学伦理以及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等方面的提问和讨论。把审视和改善的目光转向内在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在审视中“洗心”,通过“洗心”达成外在的“革面”。

【问】陈老师,一直以来,你都主张在观课后要多说“假如我来教……”,这背后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答】话语方式具有规训的力量,观课议课背后是文化。如果说在议课时开始使用“假如我来教”的话语是一种“革面”的话,背后文化观念的理解、认同和践履则表现为“洗心”。在“假如我来教”“假如你来教”背后有这样一些东西要注意。

首先是对观课者在观课时的要求。

第一、“假如我来教”体现了优先于自我发展的自觉,幸福是一种能力,一线教师观察课的第一要务是自我发展,从课堂观察中学会教学。“假如我来教”提倡把观察课变成自己设计、自我准备,要力争在观察一节课能马上接手上同样内容的、平行班的、并且有一些进步的课,这是观课认真和有质量的理想标准

第二、“假如我来教”意味着“我”有新的设想,“我”有新的选择和变革,就某一教学材料和和教学情境,执教者采用的“煮鸡蛋加工处理方式,“我”要发挥教育想象力,想一想能不能采用“加工方式,拓展教学实践可能性,这蕴含了创造,为创造提供基础。

第三、“假如我来教”后面紧跟的实践的具体的方案与措施,这就强调了参与者的实践立场,参与是要“准备教”的立场思考实践的条件和基础,如果实践条件不允许,就要根据实践的可能性做出调整。“假如我来教”不是否定理论引导的价值,在变革的“面”的背后,也有“为什么我想这样教”“我是怎样思考与选择”的“心”的修正,但在这里,理论本身应该是面向实践的理论,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不能用云里雾里的理论凌空蹈虚。

其次是对观课者在参与议课时的要求。议课使用“假如我来教”:

一是表达了对参与教师的尊重,这里不仅有对人的尊重,而且有对于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的专业权利的尊重;在观课议课中,我们主张,不要去对别人的课指手画脚,你可能不了解别人的情况、不懂别人的选择,也可能比他还外行。北京大学的陈向明教授讲过这样的故事:佐藤学教授认为课例研究是改造学校文化的一种方式,是建立学校学习共同体的一个媒介,强调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和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我在日本做访问学者的时候跟着他和他的助手秋田美代子一起去学校听课。有一次课堂设在进学校的大厅里,周围全站满了人,我问旁边观课的教师:“这是英文课,你听得懂吗?”他说“听不懂”,我说“听不懂来干嘛呢?”他说“观察学生啊,我不一定要听懂。”听完课汇报的时候,佐藤学教授说:“大家不准评价老师,也不准提建议,你看到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明天你回去后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我们后来访谈上课的老师,老师说:“很好啊,以前我们被评完课后总是哭着走出教室,几百人盯着我们、批评我们,现在我们是笑着走出课堂,因为有几百双眼睛帮我们观察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

二是“假如我来教”表现一种贡献,别人辛辛苦苦上一节课,你去观察去学习,观察结束一句话都不说,“看而不说,道义何在?”说什么呢?既可以说观察到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通过学习所发生的改变,给上课教师当发现学习、研究学习的眼睛,也可以在授课者询问“如果你来教”时分享“如果我来教”,这是一种回馈和回报,体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观课议课共同发展、合作发展理念。

三是用“假如我来教”来发展自己,提供方案不要说明和显示自己方案的高明(高明不高明,别人自然能判断,要由别人通过是否借鉴和运用来证明是否高明),而是要表达一种虚心,要学会引导大家讨论自己的方案、发展自己的方案、完善自己的方案,为今后实践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保证,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发展。

对于授课教师而言也要多用“假如你来教”的话语,引出“假如我来教”的应答。想一想,如果观课老师都用佐藤学教授的方法“也不准提建议,你看到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明天你回去后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你是不是太吃亏了?所以授课老师在议课中,一定要用“假如你来教”对话,这样的对话还有以下意义:

一是通过“假如你来教”“假如我来教”出场搭建台阶,有了这样的呼唤,观课者的意见和方法就可以出场了。你要想,观课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预先应该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思考,你不问他不好说,憋着心里也难受,你问一问,给他提供一个台阶,让他有机会表现。可以说,问“假如你来教”是一种成全别人的修养。

二是“假如你来教”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摩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

三是“假如你来教……”规定了观课议课教师“共在同行”的参与方式: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四是“假如你来教……”同时赋予了所有参与者一项平等的质询权利,在这样话语结构中,没有谁的意见有免于被质询和被讨论的特权。而“假如我来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我观察了你的课堂教学,有思考有收获,我拿什么回报你呢——“假如我来教……”。

这样,每一位授课者对其他参与者的“假如我来教”不能心怀抵触——“你算老几,你就能比我教得好?”而是应该心怀感激——“这是参与者在真诚地分享他的方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我。

【问】陈老师,你说观课议课简便易行,可是我们在实践中总是做得不理想,感觉还是“萝卜炖萝卜”,怎么办呢?

【答】说观课议课简便易行,这首先是观课议课的一种追求,就是要有教师的立场。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太难的工具和方法一线教师会敬而远之,而对太费时间的东西又只会成为完成任务和一时的表演,难以持之以恒。观课议课立足以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太耗费时间的目标,提供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工具,力图培养一种有价值、有成效的教师生活方式。这是就简便而言的。

入门容易,做好就不容易了。举个例子,观课议课的出现有如我们找到了毛笔,过去用的是铅笔画画和书写,现在有了毛笔。有了毛笔是不是就一定能写出好字,画出好画呢?未必。学会使用毛笔可能是简单的,但用毛笔画出美丽的图画、写出出彩的书法不是容易的,这需要积淀和过程。比如,要更好地理解教学、更有效地实施教学就需要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实践经验的积淀,要深刻地理解和认识课堂教学,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积淀,而且没有终点。我想大家需要这样的思想准备。

说到“萝卜炖萝卜”,我常用“坐井观天”的寓言来说明。要让“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不一样的“天空”,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提醒“天比井大”的“小鸟”;二是对于“天比井大”的“小鸟”意见,不要用“我天天坐在井里,我是不会错的”来封闭和固执,从而不愿意跳出自己原来的“井”。“跳出井”提升质量,从需要“小鸟”的角度,观课议课时一定不能就事论事,不要始终在说着课堂上似是而非、大而化之的现象,要学会追问原因、找出问题、提出变革意见、讨论变革的依据和价值,这就可能变成深入的研究;同时,又不要只是闭门造车。教师专业发展有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方式,专业引领不一定是专家到场,读专家的书也是一种专业引领的方式。讨论课的时候,可以用“在过去的教学经历中,大家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没有?是怎么处理的”唤醒过去的经验,用“某某某,你的我们团队最爱读书的,请您回忆一下,您在书中读到过与此相关的意见和处理方法没有”引入专家的视角与意见,用“某某某,你和很多名优教师有过接触,参加了很多的观摩,你看到他们都有哪些办法”借鉴和参考名优教师的做法。当我们都想“跳出自己的井”,然后进行开放的、探究的对话,我们有就可能找到通往迷人的理想的教学王国的道路。

阅读链接:

原典|走向有效的观课议课

访谈|让教学研究更有实效

推进观课议课纵深发展的对话

观课议课问题解答陈大伟.关于观课议课的对话[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1(02):4-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