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改革中需要形成“倾听关系”。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正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而“倾听关系”正是儿童之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基础。这是一种寻求“优质倾听”、“优质学习”的教学。 ——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改革在宁静地萌动 忙碌的一周稍瞬即逝,重新翻看上学期看过的书,特别是看到以上这段文字,有一些新的思考。 听个响儿,先要有声。 所以,倾听,要有创设“响儿”机会。 以往的课堂中,这个响儿往往是由教师发出的。 学生们听着响儿,顺从地干这个做那个。 干不好的时候,锣就会“敲”重一些。 为了让锣更响,如今已换成了一种叫小蜜蜂的电子物件。 孩子们的耳朵其实挺可怜的。 这样“倾听”虽不能说不无效果,但单向输入的过程,对于儿童心声的可现性几乎为零。 这样现象的原因是预设的前提:老师是懂的,孩子不懂,需要学习。 统编四下册第三课《天窗》,将自己设定为“不懂”,用不懂就问的精神推进这一课,尝试由学生倾听教师的教,改为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推进,以及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深化,这种寻求优质倾听的优质学习教学,为孩子们学习这一课以及学会倾听建立了可能。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疑问,是四年级上册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语文素养不可荒废,在这一课中,先让学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疑问,罗列起来。学生的问题深深浅浅,有些是毫无意义的,有些经过整理,看似无用,却能层层推进学习的过程。 经过提问——罗列——筛选,这一课留下了三个问题。 1、什么样的想象是锐利的?(联系生活来说一说) 2、文中锐利的想象是用怎样的文字写出来的?(内容与写法上提问) 3、这样锐利的想象给了作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联系自我) 第一个问题中,教师提出“刀子”锐利、锋利老师的理解,展现出“想象”锐利不懂的状态,先请每一小组讨论,联系生活说说锐利的“想象”是怎样的,来帮助老师(事实上是创设老师倾听学生心声的机会,学生互相倾听的机会)。教师在倾听中,向其他倾听学生提出整理发言同学的关键词,倾听学生经由教师倾听的进一步倾听得到了深化。 问题1:学生板书 从图中看到,发言(帮助教师)的孩子展现出极大的耐心,而倾听发言的孩子展现出极大的归纳能力,这样的学习产生是经由教师倾听的设计产生和助推的。在接下来的倾听心声与倾听文本的交互中,教师的倾听为学习起的是助推作业,在关键处点拨的身份让教师仿佛“置身学外”但又强有力地引导着学习,如作者的感受是“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而学生自己对“锐利”的想象更是精彩纷呈。 三个问题,所花费的时间长达数节课,但是基本由学生的发言组成,“锣”的机会小了,“声”却更响亮,更丰富,也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这种锐利,需要教师的声音更小,更精准,更导向,在错综复发的儿童心声里倾听中,教师学会用倾听助推,学生学会用倾听理解,也许这也是一种“锐利”的学习。 与课后习题学习什么是天窗,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相比,寻找和理解“锐利的想象”则更符合学习语言文字的专业性意义,特别是学生说到“慰藉”结构化的重复和童话的联系,段落组成中分号的作用与写法,儿童的天真烂漫,这是语文课堂作业本以及同步练习所不能带给他们的“锐利”。 事实上,从天窗看出去,除了光和黑,什么都看不见,为什么又能看到那么多呢?这样与现实冲突来理解想象又会带给孩子们什么? 感谢孩子们的心声,让我倾听到了原生的学习力量,让自己在黑得像地洞似的“屋子”里给头顶开瓢,在课的想象中,有一丝内心慰藉。 分享大家,期待留言批评讨论,谢谢! ![]() END ![]()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