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密关系里,要小心这种期待,因为它可能变成“暴力”

 学乃身之宝 2022-02-25

文/学乃身之宝

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曾说:“很多时候,人们不是选择了眼前的伴侣,而是选择了心里那个理想化的情人。

因为理想情人的背后,有人们深层的渴望——那些成长过程中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比如,一个小时候没有被父母好好爱过的女孩,长大后会特别渴望伴侣把自己视为掌中宝,希望伴侣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爱自己,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期待过高,而这样的期待会破坏关系,因为很难有人做到以ta所想去爱ta。

也就是说,亲密关系中,我们要小心这种“我希望ta能如我所愿”的期待,因为它可能变成隐形的“暴力”。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亲密关系里,要小心这种期待,因为它可能变成“暴力”

1.因为有需求,所以被吸引

亲密关系专家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一书中指出:“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就像前面说的女孩,她的需求是确认自己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孩童时期还有一种主要的需求渴望被满足,即归属感,而这两项需求来自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

也就是说,很多人都是带着自己所有的情感、幻想和无数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展开寻觅之旅的,他们希望找到一个为了自己可以抛弃全世界,且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那些坠入爱河的恋人,之所以被吸引,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需求“即将”得到满足,而这会演变成一种过高的期待。

毕竟,理想情人是想象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但是,他们又很难放弃这个想法,因为放弃理想中的情人,相当于承认自己心里的一个梦破碎了,自己的渴望再也无法被满足,这会造成很大的失落感。

怎么办?——改造对方。

亲密关系里,要小心这种期待,因为它可能变成“暴力”

2.“我希望ta能如我所愿”式的期待,会演变为改造对方的计划

爱中蕴含着期待,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当我们期待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爱自己时,这就变成了改造,而改造,会让关系走向地狱。

正如克里斯多福·孟老师说的:“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电影《囧妈》里的徐伊万,一直把心里幻想的老婆放在张璐身上,然后锲而不舍地改造她,就连家里的台灯也需要张璐按照他的喜好来,他会把张璐“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全部设定好,试问,这样的期待谁能做到呢?

最后,两个人只能以离婚收场,因为谁也不想被控制和被改造。

亲密关系里,要小心这种期待,因为它可能变成“暴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过高的期待,就是一种隐形的“暴力”。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有时这种期待会带着“我都是为你好”的修饰,而这恰恰是问题所在。因为这样的期望,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

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对方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们就不是真的爱ta。因为我们以爱的名义,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对方是什么样子,应该由ta自己来设定和活出来。

亲密关系里,要小心这种期待,因为它可能变成“暴力”

3.学会放手和接纳,才能感受真正的爱。

前面说了,亲密关系中,如果我们以“我希望ta能如我所愿”式的期待和对方相处时,对方会感受到被控制或被强迫,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需求对方终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这样,这段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糟——“对方想要逃,我们则继续施压”。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作为提出高期待的那一方,要学会放手和接纳。

如果我们做到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到对方身上,我们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事物,当我们摆脱了需求的束缚,我们就能感受到真正的爱。

具体做法是:

其一,问问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什么?

就像文章开头说到的从小缺爱的女生,她在和伴侣相处时,期待对方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满足她,而她内心的需求,或许就是好好被爱,这时她可以真诚地和对方沟通,而不是对方没有按照自己说的去做,就生气,这样,对方很可能在沟通中知道了她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否则两个人会因表面的事情争论不休,结果会不欢而散。

所以,学会放手和接纳的第一步,是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并心平气和地告诉对方。

亲密关系里,要小心这种期待,因为它可能变成“暴力”

其二,转变思维方式,用“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替代“我希望对方能满足我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要转变思维方式,与其一直期待对方满足自己什么,不如多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对方更愿意满足自己。

这样做有三个益处:

一是接受对方的有限性,因为我们在想着做些什么时,会看到人不是全能的,也是不完美的;

二是我们在试着向内求,学着自己满足自己,因为自己已经放弃了原来的高期待,并且不再把满足这些需求当作对方的职责;

三是彼此的关系会越来越亲近,因为我们自己先改变了,内心会轻松自在,而对方也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变得愿意付出。

而这就是真爱的样子——对方没有压力,自己则学会自我满足。

正如影片中的张璐说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当然,作为被期待的那一方,面对这样的隐形“暴力”,也可以做出改变,而且,更多时候,都是这一方先做出改变,因为他们更痛苦。

具体做法简单来说就是——首先意识到自己被控制着,然后真诚沟通,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再之后,如果沟通无效,只能保持距离(包括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

亲密关系里,要小心这种期待,因为它可能变成“暴力”

写在最后:

其实,上述的亲密关系,也包括亲子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亲子关系中,父母期待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满足自己的期待时,孩子会感受到“压力山大”,会觉得窒息,因为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不自由的。

而这也需要父母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需要被尊重,而想要孩子“如我所愿”,可以想想,自己做些什么,孩子更愿意那样做,而这不仅促进亲子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

而这就做到了心灵成长——专心照顾自己,放弃改造别人。

亲密关系里,要小心这种期待,因为它可能变成“暴力”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