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圣人没有仁爱,视百姓如刍狗吗?

 丁小悟典 2022-02-25

老子的《道德经》第5章有这样的一句话:“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有人解释为圣人对于百姓是不讲仁爱,对待百姓刍狗一样。这就意味着,圣人对百姓没有任何情感,不当人待。

在众人的心目中,圣人是道德高尚的人,心怀仁慈,怎么会不讲仁爱,对百姓怎么能像对待刍狗一样呢?太匪夷所思了,老子这样说也太不符合常理了吧。

人们有困惑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上述的解释是错误的。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圣人没有仁爱视百姓如刍狗吗?

之所以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就是有人把“仁”理解错了,老子所说的“仁”理解为孔子所说的“仁”了。老子所说的“仁”与孔子所说的“仁”,内涵是不一样的。

“仁”是孔子思想中一个核心概念,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孔子的仁爱是有差等的,由近及远,是有层次性的。

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这是由血缘亲情决定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走上社会,爱他人,朋友有信,君礼臣忠;然后推演到爱天地万物,天人合一,天下大同。

而老子所说的“仁”,不是仁爱的意思,而是偏私、偏爱、私心的意思。“不仁”,就是没有偏私,对所有人与物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差别,没有层次,不存在任何的偏心,是自然之爱、本真之爱、淳朴之爱。

要正确理解老子的这句话,还要把它与前面一句话结合起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圣人没有仁爱视百姓如刍狗吗?

圣人是什么人?这里所说的圣人不是人们认为的道德高标的人,而是指按照道行事的统治者,也就是有道之人。

什么是刍狗?就是用茅草扎成的狗,是用来代替真狗的一种祭品。在古代,祭祀是非常隆重的大礼,特别庄重。

《庄子·天运》中这样描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祭祀之前,把刍狗装在竹筐里,用绣着图案的精彩绸锦缎进行装饰,祭祀的人斋戒之后才能接送它,把它恭敬地置于祭坛上;等到祭祀结束后,就将其抛弃在路上,行人随意从它的头颅和脊背上踩了过去,捡柴的人遇见了就会将它拿回去当柴烧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圣人没有仁爱视百姓如刍狗吗?

从庄子的描述中,人们看到了刍狗前后不同的命运,人们对它前后迥然不同的态度。被当作祭品的时候,是用来献给神灵享用的,受到了尊重;用完之后就扔掉了,任人践踏,因为那时它就只是一堆草而已了。

这说明,一个事物重要不重要,在于人们的意识观念,是视其价值施予相应的态度。事物在使用的过程中才有实际意义,等到过程结束后,其存在的意义就消失了,也就像刍狗一样被人丢弃了。

这种前恭后倨的态度变化,实际上是有分别之心的,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用了就会心存偏爱,无用了就无情地抛弃,这不是老子所说的“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天地没有什么偏私,不偏私就不会去过度关心关照,加诸许多东西在上面。做父母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会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成龙成凤,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这就是偏私的结果。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圣人没有仁爱视百姓如刍狗吗?

天地没有自我的意识,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感情,既无所偏向,也不具暴虐之性。

天地无偏私,才会对万物等量齐观,无差别地对待。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不会因为它有价值就偏爱它,看重它;也不会因为它失去价值就看轻它。

人们卖力地装刍狗,对它膜拜,不是因偏爱它,而是因为要把它摆在祭祀的地方。祭祀结束了,就把它扔了,也不是因为厌恶它,因为不需要了,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天地无偏私,也就不干预,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变化。滋生万物,并不是出于喜爱;降灾致疫,也不是出于厌恶。

万物的生死都是自然地基于它自己的性质,而非外物造成的。正如北宋苏辙解释说:“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死不是因为我虐待,生也不是因为我的仁慈。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圣人没有仁爱视百姓如刍狗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也要效法天地,无所偏爱,不要动就对百姓横加干预,让百姓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老子在这一章的后边说到“多言数穷,不若守中。”统治者施行政令不能太多,过多的干预,只能加速灭亡。与其那样,反而不如做到虚静,也就是老子说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对百姓不干预,并不等于不关心。《道德经》第27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总是善于帮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使用物品,因而就没有被丢弃的物品。

《道德经》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圣人没有仁爱视百姓如刍狗吗?

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总是没有自己的意愿的,而是把百姓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念。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才可以使人人都能够行善;诚信的人,我信任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才可以使人人都能够守信。

这两段话表明,圣人对待百姓是没有偏袒之私心的,不讲究亲疏,不分远近,对每一个人都要平等对待,保持一颗公平的心。正是因为对善者与不善者、信者与不信者是一视同仁的,世上才没有可弃之人,可弃之物。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要人应效法天道,不感情用事,不厚此薄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自己的事情,任其自然发展。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