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深度教学实现的基本路径

 阿白9jcs73pgjt 2022-02-25
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升质量一直是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核心与方向。2009 年,郭元祥教授提出了深度教学的概念,为中小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 效的着力点。自此以后,深度教学在完善理论建构的同时,也逐渐转向实践,成为中小学判断教学质 量的重要标准。但在实践中,由于理论的抽象性和 教学情境的复杂性,许多中小学教师难以抓住深度 教学的实质,难以在复杂的情境中灵活采用深度教 学的策略。因此,深入把握深度教学的实质与要点, 探索实现深度教学的基本路径,对于促进深度教学理念向实践转化,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 要意义。
深度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本质,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结构与逻辑;强调教学的本质,让学生获得生命的意义。深度教学的核心在于意义的生成,它是超越符号式、记忆式、机械式等表层学习,实现学科知识与学生发展的互融共生,让学生丰富生活体验、发展认知结构、提升活动能力、建立理想信念, 实现深层次发展的教学。从意义出发,不同类型的意义有不同的起源和发展方向,进而构成了实现深 度教学的不同路径。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深度教 学往往体现为四种意义的生成,即体验性意义、结构性意义,应用性意义和理想性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整体,也构成了中小学深度教 学实现的四种基本路径。


图片
图片

一、重视知识的经验基础,生成知识的体验性意义

图片
生活体验是学生学习之源,也是学生获得知识 的起点。在心理学中,体验是众多心理因素共同参 与的结果,“体验是在与一定经验关联中发生的情 感融入和态度、意义的生成”[1]。对学生而言,生活构 成了学习的基本场所,生活中的各种悲欢离合事件 让他们开始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获得生活体验, 构成了学生学习的最初状态。学校中任何正式的学 习都是以生活体验为基础的,也正是因为学生生活 体验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知识,容易将知 识还原到生活之中。在学生生活体验与知识学习的 “进出”之间,体验性意义生成,它让知识与学生生 活世界紧密关联起来,让知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 来,让知识学习不再是一种枯燥的符号游戏,而是 提炼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有效途径。体验性 意义的生成是消除知识学习与生活之间鸿沟的有 力武器,是让学习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 的基本途径,只有使学生生活体验成为知识学习起 点的教学才是触及心灵深处的教学,才是深度教学。
促进体验性意义生成的教学必须关注知识与 生活体验之间的内在关系。知识是概括化的认识成 果,它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普遍性等特点,而生活 体验是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是零散的、情境的和个体的,但任何知识在产生时都与生活体验息息相 关,都是对生活体验的概括与逻辑性表达。因此,在 理解知识与生活体验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注 重挖掘知识的体验成分,让抽象化的知识能够与学 生的生活体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注重 体验的知识成分,让体验能够通过反思与总结提升 概括性程度。在生活体验与知识关系基础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在各个环节充分地将知识与生 活体验关联起来,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从体验中来, 到体验中去。
生成体验性意义的教学需要学生的生活体验 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让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基 础上理解知识。例如,在设计《牧场之国》一课的导 入时,先询问学生都到过什么地方,该地方有什么 样的美景,以唤醒学生的旅游体验,然后通过《牧场之国》相关图片的展示,吸引学生去欣赏和了解荷 兰的花与水的美丽景色。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旅游 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对美景的体验与荷兰的花、 水美景结合起来,既消除了学生对荷兰美景的陌生 感,又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牧场之国》的 兴趣。教师要让知识产生体验性意义,关键在于找 出知识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有效关联点:一方 面,要从学生生活世界中寻找能够满足知识学习的 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要将知识进行体验化处理,分 析出哪些方面能够与学生体验具有共同性或相似 性;最后,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将知识的体验成分与 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连接起来,搭建起知识与学生 生活体验的活动桥梁。


图片
图片

二、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生成 知识的结构性意义

图片
一般而言,大脑内所获得的内容及关系称之为认知结构,它是人处理外界信息的工具。对于学习而言,只有将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关联,通过学生认知结构同化,将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之中, 成为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产生结构性意义,这样的学习才是理解性学习,才是深度学习。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理解,学习的本质是促进认 知结构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要摆脱机械记忆的状 态,使获得的知识脱离符号层面的浅层认知,就是 要让知识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通过已有认知结 构实现对新知识的改造,让知识产生结构性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usubel)从意义学习出 发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认知结构的变量问题,认为在学习中,认知结构最重要的变量包括四个方面: 起固着作用的可利用性、可辨别程度、稳定性与明 晰性[2]也就是说,如果在认知结构中能够找出与新 知识相关的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任意 的、实质性的联系,那么新的知识将被纳入已有认 知结构之中,产生结构性意义,这样所发生的学习 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生成结构性意义的教学需要关注新旧知识之 间的结构性联系,创设能够促进学生利用已有认知 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基本条件。例如,在讲《三角形面 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应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作为学生已有知识,通过图形面积计算的基本原 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引导学生通 过小组合作自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 在结课时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建构图形面积计算 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应将面积的定义作为上位概 念,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已有知识,不仅 让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还把三角形的面 积计算纳入到了图形面积计算的认知结构之中,产 生了结构性意义。可以看出,促进结构性意义的关 键在于将知识准确置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相应位置; 而要实现这一过程,首先,需要厘清学生认知结构 体系,明确新知识在认知结构中的具体位置;其次, 需要在认知结构中寻找知识的上位、并列和下位知 识点;再次,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利用认知结构 中已有知识同化新的知识。


图片
图片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成知识的应用性意义

图片
应用性意义,也可称之为实用性意义,它要求把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在有效解决生产生活中的 疑难与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提升学生知识学习的动机水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具有应用属性,所有知识的产生 不仅来源于生产生活,而且能够作为工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完整的知识学习不仅需要了解 知识信息,还需要获得知识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更要感受知识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显示着知识学习的实用性意义,更是让学 生获得知识学习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增强学生知识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维持和引导学习的推动力, 是使学生愿意学习,并让学习变得有意义的基本条件,“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认为学习活动有意义、有价值,并能为之付出努力以获得预期益处[3] 学习动机的缺乏会直接让学生以效率取向进行学习,以完成任务为直接目标,从而导致只用记忆的 方式去获得知识,难以深入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意 义中,让学习变得机械、被动。通过知识的应用,让 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实用性,让自 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既满足了自己生活的需 要,又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 采用积极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学习,使 学习走向深入。
促进应用性意义生成的教学需要让知识学习 与生产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思考 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有趣的磁铁》教学设计时,先介绍生活生产中的磁 铁现象,然后通过合作实验了解磁铁的特性,最后 帮助学生做出简易的指南针,并让学生告诉家人怎 样用指南针辨别方向。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从社会生 产生活现象开始,最后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磁铁 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方向辨别问题,既加深了学生 对磁铁原理的理解,又让学生运用磁铁知识解决了 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成就感,使磁铁知识具有 应用性意义。促进应用性意义生成的关键是让学生 感受知识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的有效性, 首先,要明确知识的应用属性,将知识与学生密切 相关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其次,通过教学活动设 计,找到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连接点;再次,要对 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引 导和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图片
图片

四、挖掘知识的理想性价值,生成知识的理想性意义

图片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理想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以客观为依据,把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人们的需要结合起来所构想的关于未来的观念形态[4]。理 想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和依 据、遵循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预期。这种预期会成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 力,不断推动着人的改变与成长。知识的理想性意 义就是要将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需要、未来构想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获得关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从知识学习来看,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理想的形 成是一种辩证关系:一方面,理想需要以知识为基 础,通过知识的获得来寻求和坚定自己的理想;另 一方面,理想是知识价值的体现,知识中所蕴含的 思想观念、榜样人物、人生境界等对学生理想的形 成具有榜样和引领作用。因此,实施深度教学需要 充分挖掘知识的价值,基于学生的生存境遇与对美 好生活的追求,在知识学习中体验知识的价值,生 成理想性意义,引导学生人生理想的形成。
促进理想性意义生成的教学需要挖掘知识的 理想性价值。例如,教师在设计《生命、生命》一课 时,先用生活中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现象进行导入, 然后通过飞蛾、香瓜子和心跳展示生命的意义,最 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我们短暂的生命究竟怎样才能 过得有意义。教师以“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为线 索,通过生活体验、理性分析和感悟升华,让学生逐 渐建立“要过有意义的生活”的向往,让理想的种子 深深地种植在学生的心中,让学习真正触动学生的 心灵深处。要促进理想性意义的生成,最重要的是 要挖掘知识的价值,并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结 合起来,触动学生的生命感悟。首先,要确认所学知 识的理想教育价值,在知识的价值中剥离出能够引 发学生对理想进行思考的价值成分;其次,要对学 生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找到 对生命价值的需求;再次,要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将 知识的理想性价值与学生的生命价值需求整合起 来,让知识学习助推理想形成。
 
参考文献
[1]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7.
[2] 戴维·保罗·奥苏贝尔.意义学习新论:获得与保持知识的认知观 [M].毛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13.
[3] 杰里·布洛菲.激励学生学习(第 3 版)[M].将元群,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2016:293.
[4] 李少军.理想论:对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研究[M].北京: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0:33.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