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肿痛,目赤,咽炎,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

 铁毛l 2022-02-27

图片

55目赤肿痛——吴佩衡医案

张某,男,五十岁。始因风寒外感,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全身不适。次日,双目发赤,红肿疼痛,畏光而多眵。察其脉,沉细而紧,舌质淡,苔薄白而润。此乃风寒袭表,经脉血络受阻,凝滞不通所致。治以温经解表,发寒通络。方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片30克,麻黄6克,细辛5克,桂枝9克,防风9克,橘络5克,沙苑蒺藜9克,甘草6克,生姜3片。

煎服一次,温覆而卧,得微汗出。一剂尽,则表证已解,目赤肿痛均已消退。惟阳神尚虚,头昏肢软,双目略感发胀。继以益气通络明目之剂治之。

黄芪24克,细辛3克,橘络3克,沙苑荚藜6克,蝉蜕5克,蒿本9克,女贞子9克,益智仁9克,茺蔚子6克,干姜9克,甘草6克。服上方二剂而痊。吴佩衡医案

56咽炎——曹安来医案

刘某,女,37岁。自诉咽痛如有物梗阻历时6年,五官科诊为慢性肥厚性咽炎,服多种中西药物无效,每因受凉劳累后咽炎复发,咽痛加重。渴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利,舌质淡胖,周有齿痕,苔白、脉沉紧。根据《伤寒论》301条,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生麻黄10克,熟附子10克,细辛6克,桔梗3克。三剂药后,咽痛止,余症亦减,继服6剂而愈。《当代医家论经方》

论:受凉则皮毛窍闭,太阳经郁;劳累则汗出阳泄,少阴之虚。麻黄发太阳之寒,附子温少阴之寒。

厚朴半夏汤,治咽如有异物者,是甲木不降,因于胃逆,胃逆因湿。本案之咽如有异物者,是少阴脏寒,咽痛病理,也就是咽痛,又有异物感。此是浊阴上逆,经气结滞之象,此就是桔梗,降逆而开结滞病理。病之根本,沉紧之寒也。附子温沉紧之寒,则咽痛自愈。

57慢性咽炎——范中林医案

李某某,男,36岁。四川三台县某厂干部。19715月,咽部有异物感,吞咽不利,并伴有项强、胸满、肩酸、背痛等证。某某医院诊为“慢性咽炎”,服用炎得平、六神丸、四环素类,并外用冰硼散治疗,病势不减。后续服清咽利膈、泄热解毒中药约半年,咽喉疾患益重,并出现恶寒身痛,胸憋气短,胃腹胀痛,完谷不化等证,自疑“癌”变,思想包袱沉重。于1972222日来蓉求治。

初诊:咽痛,吞咽如有阻塞,胸满,纳呆,便溏,头痛,咳痰,四肢清冷。舌质偏淡,苔微黄滑,脉弱无力。此病乃过服凉药,以致阳气虚微,复因旅途劳累,受风寒侵袭。本少阴喉痹,今又兼太阳外邪。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如细辛、生姜,扶阳解表,通达内外。

处方:麻黄10克,制附片60克(久煎),甘草20克,细辛3克,生姜30克。四剂。

二诊:头痛,胸满,咳痰俱减,余证无明显变化,原方再服四剂。

三诊:身疼减,饮食增,便溏止,咽痛痹阻稍有好转。因肾阳虚衰,阴气上腾,痰湿上干清道,日久凝聚较深,致喉痹难愈。以大剂四逆汤,壮阳驱阴,加上肉桂温营血,助气化,益火消阴,散寒止痛。

处方:制附片120克(久煎),干姜60克,炙甘草30克,上肉桂12克(冲服)。三剂。

四诊:咽痛痹阻之证基本消失,精神大振。久病气血皆亏,应培补脾肾,以理中丸加阴阳平补之品,嘱其缓服。处方:党参30克,白术30克,干姜30克,制附片60克,上肉桂15克,紫河车30克,冬虫夏草30克,菟丝子30克,炙甘草20克。三剂。

共研细末,水打丸。日服三次,每次10克。

月余后,其友来告,患者已病愈上班。

197983日追访,至今良好。

按语:本例喉痹,曾服大量清凉退热之品,病势不减而反增;参之舌、脉诸证,显然与风热、燥热等邪实上犯之喉痛,有原则区别。

喉痹之证,须分阴阳。由于少阴经脉循于咽喉,故咽喉疼痛与痹阻,属少阴病者屡见不鲜。《伤寒论》中,少阴咽痛证,大致有虚热咽痛,客热咽痛,痰热闭阻咽痛及客寒咽痛几种。考此例属客寒咽痛,因喉痹日久,邪聚益甚,且少阴寒化之证突出;而初诊时,太阳伤寒之兼证又比较明显。故首以太阳少阴两经同治,寓解表于壮阳。再峻投四逆汤加昧,以补命门,散寒滞。最后,培补脾肾以收功。

图片

58扁桃体炎——闫云科医案

陈某,女,60岁,海口市人,2005125日初诊。扁桃体经常发炎,已逾十年。口服、注射多种抗生素,更加强的松或地塞米松,逶延旬日似愈,然未几依然。中药银翘解毒丸、牛黄上清丸等亦屡试不验。近又疼痛月余,服罗红霉素、Vc银翘片一无反响,遂登门求服中药。

望其面色晦睹,山根横纹甚显,双目凹陷,浑浊少神,佝偻其身,蹒跚其步,龙钟颇甚。咽峡不焮,双侧乳蛾略大。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询知咽痛彻颈,恶寒无汗,不发热,头痛,咳嗽无痰,夜间尤甚。纳谷无味,口不干、不苦。大便不畅,着凉即泄泻。神疲乏力,腰足酸软。诊得脉象沉细,腹软无压痛。

审脉度证,太阳少阴两感证已尽显无遗,表里皆寒诸症,一如霜叶萧森,寒风冷云。病至于此,应需温阳益气,发散寒邪,方可别有洞天。若以炎为火上之火,再投寒凉,叵测之证,恐将至焉。遵尤在泾“少阴咽痛,甘不能缓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温发之'之说,拟:麻黄6g 附子10g 炙甘草6g 细辛6g杏仁10g党参10g二剂

二诊:药后微汗出,咽痛止,头微痛,畏寒大减,夜仍咳嗽,舌脉如前,守方二剂。

三诊:畏察不再,诸症均失,精神大好。求索根治之方,嘱服金匮肾气丸2~3月。

按:阳气不足,由来已久,致察邪羁伏,频频相顾,故用附子温固少阴,麻黄启散太阳,甘草健脾益中。复以头痛,咳嗽,阳气久虚,加人细辛、杏仁、党参,帆随风转,药因症施,方证相投,幸如所料。《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得之二三日为别。本案病已月余,应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治,因并见头痛,故将细辛一并投之。乙酉冬,余居琼疗养,左右知业医,求为之治,后相互介绍,诊者日众。经观察,多有畏寒、便溏(本地呼烂)、不思饮,舌质淡白,脉象沉细等阳逃证候。何也?余以为海南气温高,“则则膜理开,荣卫通,汗大泄”,致阳气虚。再者,海南人至冬赤脚行者有之,以其不知寒从足下生也。盖足之三阳皆终于足,长期脚履寒凉,阳气焉能不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气岂可不加珍护?率告诸君,常食姜,暖益足,养阳之法也。《经方躬行录》

59少阴咽痛——吴佩衡医案

王某,女,成年。始因受寒起病,恶寒,咽痛不适,误服清热养阴之剂而症情加重:头痛如劈,恶寒发热,体痛。咽痛,水浆不能下咽,痰涎涌甚,咽部红肿起白疱而溃烂。舌苔白滑,不渴饮,脉沉细而兼紧象。吴氏认为,此系寒入少阴,误用苦寒清热,致使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而成是状。取扶阳祛寒,引阳归舍之法,以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附子40g,干姜26g,细辛6g,麻黄5g,肉桂6g(研末,泡水兑入),甘草6g1剂后寒热即退,咽部肿痛减去其半,再剂则痛去七八。3剂尽,诸症霍然而愈。

原按:少阴受寒误用苦寒清热养阴之剂,无异于雪上加霜。《内经》云:“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风寒闭束少阴经络不通,虚火上浮冲于咽喉而肿痛者,宜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方中附子能扶阳驱寒,麻黄开发腠理,解散表寒,得细辛之辛温,直入少明以温散经脉寒邪,并能协同附子纳阳归肾,邪去正安,少阴咽痛自然获愈。《吴佩衡医案》《火神派医案全解》

论:少阴十一: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用本条提纲,来理解咽痛。此属少阴者,是脏寒亡阳也,亡阳者,火逆升泄不降也。也就是少阴水旺,君相皆腾,二炎逆冲,是以咽痛。

少阴咽痛者,皆为虚火,所以肺不燥,则不渴饮,肺不燥,则苔多白滑。此咽痛者,也就是水寒之旺,亡阳之火。所以脉沉细无阳,而寒盛兼紧象。麻附辛汤加味,可以加甘草与桔梗,甘草泄热而缓急痛,桔梗降逆而开结滞。咽喉如有异物梗阻,就应合方桔梗汤。

少阴病,咽痛或咽如有异物硬阻者,都是脏寒亡阳,君相二火上冲之病理。

图片

60喉痛——温载之医案(清)

刘云,从游戎,冬日患喉痛之症。医用清火去痰之剂,数日愈形肿大,水米不能下咽,举家惶恐,延余诊视。审其六脉沉细兼紧,观喉咙虽然肿满,其色淡红,知非实火,乃系少阴伤寒。夫少阴之脉挟咽系于舌本,热为寒逼是以上犯,以致喉痛,若再服凉药,必然气闭而死。余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因误服凉药,寒滞中焦,复加干姜于内以温之,一剂做汗,痛肿全消,二剂而愈。(《温氏医案》上册)《名医经方验案》

61阳虚咽痛

何某,男,48岁。1976511日初诊。自述从19753月开始,自觉咽喉灼热疼痛吞咽不适,经西医检查,确诊为'咽炎'。用四环素、土霉素等抗菌素治疗近1月,疗效不显著,遂改服中药近百余剂。查所服方药,不外清热解毒,滋阴润燥一类,如玄麦甘枯汤加马勃、射干、山豆根、板兰根等,或地黄丸加味,疗效仍不佳。再经成都某医院检查,仍系慢性咽炎。按医嘱从未间断中西药物治疗,但疼痛、梗阻未见好转。

现症:咽喉疼痛,自觉牙龈肿痛,口唇内外灼热干燥,头晕重痛,身倦无力,精神不振。舌淡苔腻,脉沉弱,咽部不红不肿,齿不动摇,牙龈亦不红肿,打之口唇不热,舌润多津。此证系起于风热,过用苦寒,使真阳受损,火不归元,虚阳上浮之证。投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和三因白散加枳实、桔梗、苡仁,温经通阳,降逆散结

连进2剂,头痛大减,咽痛稍轻,但牙龈肿痛,口唇干燥仍自觉如故,脉沉弱。系病重药轻之故,非大辛大温之剂不能祛散凝滞阴寒。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桔梗、甘草。嘱服2剂。

三诊时诸症基本消失,阳和护布,阴寒已散,上方不能再进,恐矫枉过正。宜扶阳益阴。改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仍服2剂。

四诊时身无不适,仅喉间似觉有痰,偶有清稀痰涎咯出,脉沉有力,舌苔白腻,此乃下焦阳气来复,寒痰未尽征象。改用真武汤全方4剂。寒痰尽而阳气复,停药观察3月,未见再发。《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图片

62甲状腺肿大——周小白医案

周某,男,58岁。2005220日诊。春节期间感受风寒,当时未曾治疗,1周后觉心悸心慌,动则尤甚,全身畏寒,且左侧甲状腺肿大(大如小鸡蛋)疼痛,局部皮色正常,西医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西医无特效疗法,唯有用激素控制症状,停药则易复发,用药时间一长则有较多副作用,建议中医治疗。刻诊:舌质淡胖而紫,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紧而数。证为阳虚感寒,寒邪内陷,干犯甲状腺,亟宜温散。处方:麻黄、桂枝各10g,生姜10大片,大枣5枚,黄芪30g,板蓝根20g,生牡蛎、制附片各30g,干姜15g,甘草、细辛各10g。后4味药先煎1小时,先试服1剂。

服药后痛止寒减,心悸亦宁,左颈部肿块略见缩小,舌象同前,脉已不数,仍显沉紧。易方阳和汤加味,药用:熟地黄30g,麻黄5g,桂枝、白芥子、鹿角胶(烊冲)各10g,黄芪30g,当归10g,生牡蛎30g,制南星、三棱、莪术各10g,制附片30g,干姜、甘草各15g,细辛10g。后4味药先煎1小时。服药3剂,左颈肿块已消。摘自:周小白,景仰“火神派”之学重用附子效验彰,辽宁中医杂志,2005327):724.《经方治验内分泌代谢病》

论:脉沉紧而数,沉紧为脏寒,数为炎逆亡阳,所以咽痛。3剂治愈,真是厉害。

我把耳后前与脖子范围的一切肿大,皆理解为少阳经气不降。此少阳不降,也因太阳外感,经气不降。太阳一解,则少阳也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