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第一位诗人

 大圣的小宇宙 2022-02-27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文/ 大圣

这两天,可把隔壁老王给气坏了。

儿子王绩,16岁入职秘书省正字,国家图书馆兼中央档案馆正九品公务员,行政编制,财政全供,工作环境好,福利待遇高,晋升渠道通畅,多好的工作,多少人羡慕啊,可王绩去了没几天,说啥不干了。

嫌国家机关劳动纪律太严,嫌工作气氛压抑,嫌生活不自由,死活闹着要下基层。

没办法,身为国子监博士的老王又费尽周折,托人把他弄到了扬州六合县做了一名县丞,也就是副县长。

作为隋朝最年轻的副县级干部,王绩到任之初,也曾心怀青云志,想要干一番事业,但残酷的现实是,隋朝末年,隋炀帝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官场腐败黑暗,百姓怨声载道,各地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大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

这种情况下,哪有什么心思干事业?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王绩很快丧失了理想信念,背弃了初心使命,开始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别人都是贪污受贿生活腐化搞不正当男女关系,王绩不喜欢这些庸俗的东西,平时除了偶尔写几首诗,他就一个爱好:喝酒。

酒量也大,白酒一斤半,啤酒随便灌,上班时间也喝,经常因为喝酒耽误工作,好多人告他的状,上面也很生气,专门成立了调查组,准备处理王绩。

王绩听到这个消息后,长叹一声:“网罗在天,吾且安之!”天网恢恢,到处都是束缚,我那颗叮叮当当的心啊,总是这样无处安放。一赌气,主动向组织递交了辞职报告,卷起铺盖就回了老家。

好好的副县级干部,说不干就不干了,你说,父母摊上这么个熊孩子,搁谁不生气?1

王绩祖籍山西,出身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

作为官二代,王绩小时候还是挺有出息的,史料记载:“君幼岐疑,多奇思,八岁读《春秋》,日诵十纸。性特好学,博闻强记,阴阳历数之术,无不洞晓。”基本上就是个学霸。

老王对这个儿子也寄予厚望,王绩11岁时,他专门带着他去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现场展示才艺,给叔叔伯伯们背个诗弹个琴啥的,王绩沉着应对,尽显才华,“一坐服其英敏”,杨伯伯当场夸王绩是“神仙童子”,简称“神童”。

16岁,王绩“举孝廉高第,除秘书正字。”

啥意思?就是被推举为“孝廉”,意为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经考核合格后,被授予秘书省正字的官职。

做官难道不需要经过科举考试吗?

我们知道,在隋朝之前,干部选拔采用汉代创立的察举制,就是自下而上由地方政府推荐人才,经中央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

这种制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被推荐上去的几乎都是官宦子弟,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平民百姓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隋炀帝执政时期,果断对干部任用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了察举制,创立了科举制。

王绩的运气不错,赶上了察举制的最后一班车,16岁便以“孝廉”的身份,成为正九品国家公务员,一时春风得意。

我们有些干部子弟啊,总是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什么“我能有今天,凭的全是我个人的努力,我从来没有依靠过家里人。”说的时候,面不改色,落落大方。

你知不知道,为了你,家长在背后做了多少工作,托了多少关系,搭了多少人情,花了多少钱,费了多大劲儿?

就拿“举孝廉”来说吧,这是有严格人数限制的。在当时,人口满20万的地方,每年可举孝廉一人,满40万举孝廉两人,以此类推。

难度一点儿不比科举小,只不过,科举考的是考生,举孝廉考的则是家长。

为了儿子“举孝廉”的事儿,老王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可想而知。还真以为都是你自己的本事啊,还“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我踏马都懒得说你!2

王绩弃官回家,老王气不打一处来:“年纪轻轻的不求上进,一天到晚就知道喝酒,好好的工作也给整丢了,你知不知道大家都很担心你啊?你这样下去,跟咱村杀猪的王建国有什么区别?”

王绩满不在乎,一边喝酒,一边劝父亲:“呐,做人呢,最重要是开心,工作的事不能强求的,你肚子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

把老王给气的:“臭小子,敢耍我,呐,别说我没有提醒你啊,你这样整天醉醺醺的,出了问题,我也保不了你。”

王绩说:“大家都是成年人,我都说了没事啦,你就别担心啦。”随即赋诗一首: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三国的阮籍,东晋的陶渊明,两人都很有才,都擅长作诗,都视功名如粪土,而且都特别爱喝酒,可谓嗜酒如命。

这两个人就是王绩的超级偶像,人生的终极目标。

公元617年,隋朝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一举推翻了表弟隋炀帝杨广的政权,第二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新政府初建,急需大量干部,不可能把隋朝官员全部换掉,为笼络人才,巩固政权,唐高祖决定,征召前朝官员入职。

在家待业的王绩接到聘书后,得意地对父亲说:“你看你看,人在家中坐,官从天上来,是你的终究是你的。”

老王也很高兴,再三嘱咐儿子:“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干,千万别再因酒误事,辜负了领导的信任。”

王绩说:“害,放心吧,不能够。”

第二天,王绩到门下省报到,被安排为“待诏”,也就是等待诏命,暂时没有具体工作,但工资奖金照发,福利待遇一样不少,比如,每天配发米酒三升。

这让王绩喜出望外:中央机关果然够腐败,各种奖金补贴不说,居然还发酒,太好啦!

散腰追阮籍,招手唤刘伶。

隔架窥前空,未馀几小瓶。

领导下来看望新员工,嘘寒问暖,问王绩:“你是小王叭?感觉怎么样啊?工作上适应不适应?生活上满意不满意啊?”

王绩回答:“良酝可恋耳。”谢谢领导关心,太满意了,别的不说,每天都有酒喝,光这一点就值得留恋,太人性化了,比啥单位都强。

领导听了很高兴,拍着王绩的肩膀说:“嗯,喝酒看工作,酒喝不好,怎么能干好工作呢?咱门下省虽然工资不高,但喝酒管够。”

既然领导已经做了指示,下面当然要遵照执行,有关部门第二天就把王绩的米酒配额由三升提高到了一斗。

王绩酒量惊人,配发的酒每天都能喝完,一时声名远扬,朝廷上下都知道门下省出了个酒神,能日饮一斗,王绩因此被大家称作“斗酒学士”。

此事并非杜撰,故事载于《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3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平淡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王绩在待诏的岗位上闲了多年,无所事事,除了偶尔写诗,每天饮酒作乐,虚度光阴。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太子李建成被杀,唐高祖李渊被迫禅位,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

政局波谲云诡,变幻莫测,让王绩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心生厌倦,加上工作确实很无聊,酒后一冲动,王绩又一次选择辞官归隐。

这回隔壁老王也不管了,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想管也管不了了,爱咋咋地吧。

王绩赋闲在家,一晃就是十年。

这十年里,王绩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对酒当歌挥洒青春年华,日子过得像风一样自由。

但自由是有代价的,不上班就没有收入,生活难免捉襟见肘,老婆成天唠叨:“你看看人家王建国,就靠杀猪在洛阳长安各买了一套房子,你再看你,这么多年一直住在父母留下的老宅子里,家里那点儿钱,全被你花在喝酒上了。”

王绩自知理亏,无言以对,作诗感叹:

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

黄金销未尽,只为酒家贫。

贞观十一年,朝廷招聘公务员,王绩“以家贫赴选”。没办法,毕竟还要吃饭,不得不向生活低头。

第三次出仕,王绩被任命为某部门行政主管,工作很是清闲,每天上班,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胡乱混到下班,立刻精神抖擞,四处张罗着找人喝酒。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王绩的酒量也是突飞猛进,据《新唐书》记载,王绩“饮至五斗不乱”,为此,他效仿偶像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给自己也写了篇自传,题目就叫《五斗先生传》。

经常有人请他喝酒,王绩根本不在乎对方什么身份,“人有以酒邀者,无贵贱辄往。”酒桌之上皆兄弟,有酒就是好朋友。

有一次,本郡刺史邀请王绩去给员工讲课,但时间跟一场约好的酒局冲突了,怎么办?要搁一般人,肯定是把酒局推掉,毕竟不能驳领导的面子。

王绩可不是一般人,说:“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我可不能因为去官府讲那些无聊的糟粕而舍弃美酒啊,跟喝酒比起来,再大的事也是小事,硬是拒绝了领导的安排,慨然赴宴。4

王绩喜欢喝酒到什么程度?

当时在太乐署,也就是负责宫廷礼乐的部门,有个叫焦革的,不但喜欢喝酒,还特别会酿酒,酿出的酒口感醇厚,香气扑鼻,回味无穷。

当然,人家的酒不卖,只供自己喝,王绩自从喝过一次之后,就再也忘不掉了,朝思夜想,下了班带只烧鸡拎俩凉菜就去找老焦喝酒。

但毕竟不方便,俩人不在一个单位上班,相隔有点儿远,当时又没有手机联络,所以经常扑空,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为了能随时喝到老焦家的酒,王绩想了个办法,听说老焦那里还缺个太乐丞,便主动向吏部申请,要求调到太乐署任职。

组织部的同志当时就懵了,说你傻呀,你现在的职务是正七品正县级,太乐丞是从八品副科级,好端端的为啥要降职去那个清水衙门?

王绩不好意思说是为了跟老焦喝酒方便,只说了三个字:“有深意。”三番五次要求,组织部拗不过他,就把他调到了太乐署,跟老焦一个办公室。

从此以后,王绩与老焦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天天喝酒,家也不回,喝多了就睡在办公室,有诗为证:

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

倚炉便得睡,横瓮足堪眠。

光阴荏苒,数年后,老焦身患酒精性肝硬化病危,临终前嘱咐妻子:“王绩是我这辈子最好的兄弟,我们的友谊是酒精考验的,我死之后,酒不能断,一定要让我兄弟喝好。”

妻子含泪答应,“革死,妻送酒不绝。”每天把酒送到单位。

王绩十分感动,一边喝酒一边感叹:年轻时候,总觉得酒肉朋友是个特别不好的词儿,到今天才知道,愿意每天陪你喝酒的人,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一年后,老焦的妻子也去世了,焦家自酿酒从此绝迹。

噩耗传来,王绩禁不住仰天长叹:“天不使我酣美酒邪?”老天爷是不想让我喝美酒了吗?喝不到焦家自酿酒,我留在太乐署还有什么意义?

悲痛之下,酩酊大醉,不久,便第三次弃官辞职。5

历经三仕三隐,此时的王绩已年近半百,回到家乡后,再无复出之意,正式开始了悠闲的退休生活,每天饮酒赋诗,研究酿酒技术,弘扬中国酒文化。

王绩家附近有一座杜康祠,供奉的是酒祖杜康,王绩别出心裁,花钱请人把老焦的塑像立在了杜康旁边,供人祭拜。

同时,他还搜集整理了历代古籍中的酿酒之法,并结合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喝酒经验,撰写了《酒经》和《酒谱》两部专业技术书籍。

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

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

酿酒、品酒、研酒之余,王绩把剩余的精力都投向了诗歌创作,除了关于喝酒的,写的最多的是山水田园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虽然远不如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杜牧李商隐这些网红诗人的诗那么有名,但却是必须载入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一首,因为这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我们知道,我国早期的诗歌大多是四言诗,每句四个字,比如《诗经》以及汉魏时期的作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之好逑。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诸如此类。后来,觉得四个字不足以表达我们丰富的情感,于是出现了五言诗。但当时的五言诗,不太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押韵啥的,所以读起来不是那么朗朗上口,后世称为“五言古诗”。

王绩的五言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一洗齐梁浮糜之风,堪称唐初诗坛的一股清流。

当然,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他的诗讲究格律,是业内公认的五言律诗奠基人,是《唐才子传》中的开篇人物,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说,王绩之后,五言律诗才开始在唐代逐渐兴起,他也因此被后世称为“唐朝第一位诗人”。

公元644年,王绩病重,自撰墓志铭后,与世长辞,享年55岁。

王绩死后六年,他哥哥王通的孙子王勃出生。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王勃继承了叔公的遗志,潜心诗文创作,成绩斐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们与陈子昂、宋之问、沈佺期、上官仪等人一起,共同点亮了初唐诗坛璀璨的夜空,并在群星闪耀下,徐徐拉开了唐诗辉映古今的大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