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振濂:当今美盲太多,懂美育的、懂审美的人太少!

 书法白话 2022-02-27

当代社会,大众对书法审美鉴赏水平的缺失,以及对书法常识的匮乏程度,说出来令人震惊,可能是历史的最低谷!

颜真卿《祭侄文稿》是“丑书”

去年底,浙江卫视播出的节目《妙墨中国心》,着实火了一把。它是一档新颖的书法美育交互式电视文艺节目,节目邀请了当代著名书法名家、文化名人以及书法爱好者来参与录制,从多个视角为观众来讲述关于书法艺术的人文故事 。

其中一期节目,将包括颜真卿《祭侄文稿》在内的三幅行书作品进行展览,让过往路人为作品打分。意外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被一些人认为是“丑书”,评价“太乱”“太潦草”,并未获得太多的认可。

985高校学子“不识”王珣《伯远帖》

著名书法家陈振濂教授在电视节目中说到,有一次在一所985高校,他为非书法专业的大学生讲课,拿出王珣《伯远帖》让学生们自由评价和选择高下,学生们都一致认为乾隆皇帝所写“工整”的题头要好过《伯远帖》。陈振濂教授很惊讶,要知道这些都是重点大学的高材生啊,竟然对书法常识匮乏到如此程度!

郭沫若题字“山东博物馆”被恶搞

曾几何时,山东省博物馆的冠名题字成了网友热议和恶搞的对象。被网友们戏谑为“山东情妇馆”的题字是著名学者郭沫若的草书题字,草法并无不妥,因为长期不断被网友恶搞,负面影响很大。后来有政协委员竟然提议更换题字,希望改为书圣王羲之的正体集字,引发网络热议,后不了了之。


以上的例子还有很多,而造成这种书法审美缺失现象的原因也是众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传统书法艺术的接触也越来越少,很多人甚至一年里也写不了多少字,更不要提学习书法了。

大众对于书法的认知也停留在自身对“工整”“端正”之美的追求上,我们不是否认这种端庄之美,它也是书法美的一部分。

但是书法艺术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审美韵味,大众却很难发现,即使是古人留下的优秀法帖,在大众眼中也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就像电视节目中很多人都喜欢乾隆皇帝“漂亮”的题字,不喜欢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涂抹、潦草”一样。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书法的发展基本上是经历了实用性、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纯艺术形式这三个阶段。在古代,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成为典型的华夏文化符号,并呈现出社会精英引领普通民众、民间又与之相互融合推动的形态。

古代的精英大部分是士人阶层,他们通过世袭传承或科举取士步入社会的上层,他们有着坚实的书法基本功,对书法的理解和审美也大大高于普通民众,民众在这些精英的引领下在审美上不会走偏、走歪。

但是到了当代,书法实用性与艺术性几乎分离,具有高学历与社会地位的精英团体在书法认知上,并没有高于普通大众,更谈不上去引领大众的审美了。

从老百姓学习文化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拿毛笔书写的基础已经没有了,但是书法艺术还存在,就如大部分人唱歌五音不全,但是歌剧还存在是一样的道理。

令人欣慰的是,在所有的艺术形式里,书法是群众基础最好的一项,只要会写毛笔字就可以和书法沾边,我们的自媒体里也有大量的书法家、书法大师在开班授课,现实社会中的书法培训机构更是不胜枚举!虽然他们与真正的艺术的书法还有一定距离!

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书法审美也是如此,它是需要门槛的,具备最基本的书法常识只是第一步,对于同样的书法作品,欣赏者也会存在不同的欣赏层次。

只有具备较高书法审美鉴赏能力的,才能从书法艺术作品中的轻重、粗细、大小、疏密、虚实、枯湿等技法层面,来把握作品整体韵味和意境!

最后用陈振濂教授的一句话来总结:“当今美盲太多,懂美育的、懂审美的人太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