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与少阳合病之 黄芩汤及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经方人生 2022-02-28

条文:172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解说】

本证原文谓“太阳与少阳合病”,但所举证候为“下利”、“呕”,病无太阳之证,方无太阳之药,似有名实不符处。观本方唯清热止利而已,主药黄芩善清少阳之热,当为少阳之热内迫阳明所致,故用黄芩(加半夏)汤,解少阳之邪,清阳明之热。正如陆渊雷总结道:“此条见证唯下利与呕,方药亦但治胃肠,可知其是急性胃肠炎、赤痢之类。虽或发热,非因风寒刺激而起,故不用解表之药。”

----摘自陈明老师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阳与少阳合病”者,就指有太阳病的证候,又有少阳病的证候。太阳病的证候也不过是脉浮发热而已,他并不恶寒。要真正有恶寒,那还是用葛根汤。(本条)没有(恶寒)。所谓少阳病,当然有口苦,咽干这类情况。(太阳与少阳)这两种病同时发作者,谓之合病。

合病与并病的差异就在这么一点先有太阳病而后有少阳病,就是由太阳转属为少阳了,这叫作并病,前一个病并到后面这个病而发病。合病呢,既有太阳病的证候,又有少阳病的证候,同时发作,不是相传,谓之合病。那么这种(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可与黄芩汤。证候是什么,总而言之有热,太阳、少阳都是阳热的证候,就是既有表热,又有半表半里之热,是这种情况。但是太阳病绝不明显。要是明显的(太阳病),虽然有自下利,他也要用葛根汤。要是呕,用葛根汤加半夏。所以这个我们必须要分清了。

刚才在协热利里讲了(163条),那个也是表里不解,(本条)这个也是表里不解,可是(本条)这个是从太阳少阳说的,有些口苦,就是有热象,半表半里也有热象,但是也有表热的情况,但它不是纯粹表证。要是纯粹表证,得先解表,要用葛根汤。

黄芩汤这种下利,也是热利,这种热利就是痢疾了。没有明显的表证,但是有发热、口苦这一类的(情况),也给起名叫太阳与少阳合病,一发作就这样。那么这类情况有用黄芩汤的机会。黄苓汤它治下利、腹痛,它有芍药。它以黄芩为主药,也是祛热的,烦躁、腹痛而下利者,可以用这个方剂。

我们现在用的白头翁汤,它(白头翁汤)那个热比这个(黄芩汤)更凶,甚至于排泄物都感觉烫,那你吃黄芩汤就不如吃白头翁汤了,那个(白头翁汤)后头也要讲,到厥阴篇就讲到。

这个(黄芩汤)以腹痛为主,腹痛有些烦,这种痢疾,就可以用黄芩汤,有热嘛。如果要是呕,还要加半夏、生姜,就是加小半夏汤,加小半夏汤就是止呕。黄苓加半夏生姜汤,就是黄芩汤加上治呕吐的半夏、生姜。

黄芩汤就是黄芩、芍药、甘草和大枣,芍药甘草汤就治肚子痛,黄芩就是祛热、解烦,大枣是安中的药,也治肚子疼。所以这个方药治肚子疼,热利腹痛。

但是要是下重,里急后重的样子,这个(黄芩汤)不行,起码要加大黄,那就是莫妙于(最妙不过)白头翁加大黄。

--------摘自《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这一条讲太少合病下利的证治。

“太阳与少阳合病”,同时发病,既有太阳的症状,也有少阳的症状。“合病两三经同病”,两三经病同时出现,不分先后次第,这样就叫合病。在合病的基础之上,还有一个特点是“自下利者”。“自下利”就是未经过泻下自己就有下利。这是个什么道理啊?太阳和少阳合病出现下利的特点,反映了少阳之热已逼入里,逼入肠胃。下利是个里证,这个里证见于太阳、少阳合病的基础之上,所以是少阳的热邪逼迫肠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按照太阳治,给他发汗,就不对,因为已经出现少阳病,少阳是禁汗的。如果用泻下之法,也不对,因为少阳是禁下的。汗下皆非所宜,都不可用。

目前的情况是少阳之热逼迫于肠胃而作下利,所以就要用清法,得先清少阳之热,使少阳这个热邪一解,下利就自止了。少阳之热去了,肠胃之热就解了。肠胃之热一解了,下利就解除了。下利一止,少阳的热邪就减轻了,少阳的热势一减轻,少阳的枢机也就因之而利,太阳之邪因而得解。所以这是一个清少阳之热,助少阳之枢,使太阳之表自然而解的一个治疗方法。所以要给他吃黄芩汤,清少阳之热。

“若呕者”,如果这个人胃气上逆,或夹有痰饮而作呕,“与黄芩汤”,再加上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治呕。这个意思和葛根汤“二阳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呕者”,也可以加半夏,意思一样。

黄芩汤由黄芩、甘草、芍药、大枣组成,“枣枚十二守成箴,二两芍甘三两芩,利用本方呕加味,姜三夏取半升斟”,治少阳热邪下利。太阳阳明合病下利,用葛根汤少阳阳明下利用大承气汤这个用黄芩汤黄芩是苦寒之药,清肝胆之热。芍药能够养肝胆之阴,能于土中伐木,在脾胃当中伐肝胆木气的横逆,还能够治疗腹痛,因为下利往往有点儿肚子疼。黄芩清肝胆之热,芍药平肝木而和阴,因为是热邪之利,所以这两个药为主。大枣、甘草补中扶正,而治利后之虚。如果呕逆,胃气上逆而夹饮邪,加半夏、生姜蠲饮以治呕。

后世有一个方子叫芍药汤,“芍药滞下便脓血”,实际上就是从黄芩汤发展而来的。一个清热,一个平肝养阴,治腹中疼痛。黄芩汤是清肝胆之热,治肝胆热性下利。下利和一般的腹泻就不同,因为它是热性下利,所以下利黏腻,肚子疼,有些像痢疾。

--------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太阳与少阳合病之 黄芩汤及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运用

一、痢疾

倪少恒医案:王某某,男,30岁,1953年4月11日初诊,患者病初恶寒,后则壮热不退,目赤舌绛,烦躁不安,便下赤痢,微带紫暗,腹中急痛,欲便不得,脉象洪实。余拟泄热解毒,先投以黄芩汤:

黄芩、白芍各12克,甘草3克,红枣3枚。

服药2剂,热退神安痛减,于13日改用红痢枣花汤,连服3剂获安。

[江西医药杂志1965,9(5):1012]

按语:

表邪入里化热,郁于少阳,内迫肠胃,故见热证下利;又有少阳热,气机不利,故见腹中急痛而又欲便不得。用黄芩汤清肠胃热以止利,散少阳郁以止痛,有一投两得之妙。现代临床上多用黄芩汤来治疗热利,后世治疗痢疾的著名方剂“芍药汤”,即从本方演化而来,所以汪昂《医方集解》称黄芩汤为“万世治利之祖方”。

二、呕利

刘液舟医案:王某某,男,28岁。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黏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

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甘草6克。

服3剂面病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123]

按语:

本案以邪郁少阳为主。少阳有邪,则胆气郁滞,横犯肠胃,上逆于胃则呕吐,下迫于肠则下利。少阳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正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之证机,故三投而愈。

----摘自陈明老师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