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该怎么和医生高效沟通?看看医生是怎么想的

 没有烦恼的人 2022-03-01

得知患癌,得知手术风险高,得知治疗效果不理想,得知花费是天价……

想嚎啕大哭?想拒绝接受?想破口大骂?甚至想立刻去死?

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理智会告诉我们比起逃避,比起消沉,我们更应花时间去选择好医院、好医生进行好治疗。但被无数负面情绪所裹挟的我们在面诊时,该如何抓住宝贵的机会与医生让医生真正帮助到你呢?

今天我们就请来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科的杜瀛瀛教授来和大家讲讲如何与医生有效沟通。

图片

如果你想知道:

面诊前做好哪些准备能让专家提升好感度?

不同的医生说法矛盾时该如何沟通、选择?

面诊时问题太多是否会引起专家反感?

医疗机构推荐的临床试验是否要参加? 

……

欢迎阅读本文也欢迎观看直播回放

◆◆◆

直播内容精彩节选

Q1:面诊前做好哪些准备能让专家提升好感度?

杜瀛瀛教授

把以往看病的资料,比如近期的病理报告,出院小结、药物清单以及拍的片子等等都按时间顺序整理好,让医生能够很方便地得到他想要的信息。肯定能大大提升医生的”好感度”。

我面诊的很多病人,能把自己一百多页的检查报告都理得整整齐齐,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很难不让我们“高看一眼”。

图片

这里还要提醒一点,我们不少地方不同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不能联网。有时候你在 a医院看病的检查结果到b医院去就可能联网查不到了。所以尽量带齐资料,避免要重新检查。

也有的朋友说我自己用手机把片子拍一下拿给医生看可不可以?这样的想法很好,但如果拍的不够专业,很容易模糊遗漏掉细节,导致医生的误判。所以我们还是建议尽量把重要的医疗资料分门别类的整理好,拿原件去找医生。

Q2:面诊时我絮絮叨叨提出很多问题,医生会不会反感我呢?

杜瀛瀛教授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间经常遇到病人,会说我没有任何要求,什么花费、副作用都可以有,你只要把我病治好就行。能治好当然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但作为医生我们也不希望来面诊的病友只听个宽泛的建议就走了。

我们更希望能听到病人对治疗的反馈和提问,帮助他解决切身问题。例如有病人说我还想要一边上班一边治疗,所以我想优先考虑口服药物,这就是一个明确的治疗的诉求。作为医生我们都特别愿意和这样的患者来打交道。因为不用我们再去瞎猜怎么样的选择对他更好。

图片

你的治疗预算是多少?你的治疗诉求是什么?你能接受或正在承受哪些、哪种程度的副作用?包括你现在的情绪状态如何?很多问题都不是羞于启齿的,如果能明确的告诉我们你的感受和诉求,我们就能更好的服务于你。

当然,如果你能有备而来的, 提前列好三五个关键问题,逻辑清楚的告诉我们自己碰到了什么问题,想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更高兴了。

Q3:当医生向你推荐临床试验,是要开始坑人了吗?

杜瀛瀛教授

很多人听到临床试验想到的都是去当小白鼠,进行生死未卜的危险实验。

第一个反应就是拒绝,也非常抵触。

但我还是要建议大家去认真询问下这是什么新药,什么研究,再做决定。现在新药的研发正在飞速的发展,因此很多即将上市的新药都需要临床试验。另外一些在国外已经上市的、在成熟运用的药物想要在国内上市也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这对于很多患者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安全方面大家也可以放心。市面上绝大部分的临床试验都是非常安全的,国家有专门的机构、法规政策来对志愿者进行保障,也有专业人员来进行严格审核来保证参与者不会受到伤害。

如果通过临床试验,我们可以更快的用上新药,并减轻治疗负担为什么不考虑下呢?

Q4:见过了这么多形形色色的患者,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忠告?

杜瀛瀛教授

首先就是要做到“不憋着”。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疑虑甚至不满。经常有病人跟我们说,我还看了哪两个专家,那两位推荐的治疗方式都不一样,一个让我先开刀再化疗,一个让我先化疗再开刀,我到底该听谁的?有这样的问题,我很希望患者能及时提出来,由我们来给你解释不同治疗间的利弊如何。不要因为怕冒犯到医生而憋着心里的疑惑。这些负面的情绪憋在心里只会不断发酵,徒添烦恼。当然,如果你的情绪是正面的,能让医生、家人分享到你的信任、感激,也会大大提升我们的成就感。

第二就是做到“不着急”。很多人查出恶性肿瘤都有个不愿接受的过程。想到的都是尽快注意开刀,尽快完成治疗,尽快回归正常生活。所以往往都很心急。但其实,大部分肿瘤治疗并不能这样。恶性肿瘤它是一个“慢性病”,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它不是突然发病的,也不是能立刻治愈的。我们要理性的面对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千万不能“病急乱投医”,听信一些毫无根据的,说是一周、一个月低成本就能治愈癌症的“偏方”、“秘方”。就像考试做题一样,心慌了、心急了反而容易犯低级错误。

第三就是“不攀比”。我知道很多患者喜欢和病友沟通,也会加病友群一起讨论病情。这点很好,但是我不建议和别的病友“攀比”——为什么人家化疗一个疗程一千块,我要一万块?为什么人家能用靶向药,我不能用?即便是同一个癌种,分期不同、肿瘤位置不同、基因突变不同……种种不同都会导致我们的治疗难度不同。治疗选择也是千人千面。所以用药没必要比较,症状也没必要比较,频繁的比较带来的只有焦虑。

图片

对待恶性肿瘤,我们不妨既来之,则安之。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多想想自己在平时该如何更好的配合医生,配合治疗,如何更好的休息,如何更好的抵抗癌症,而不是反复去忧虑一些已经发生、无法改变的事情。

作为医生,我们一直希望能全程管理我们的患者并和他们成为朋友。我们有很多长期生存的病人,也确实是“彼此一握手,一生是朋友”。希望大家不要将医生当成一个配药的工具人,而是一个知心的老友一样心贴心的去交流想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