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四千年前的文字|甲骨文“祖先”龙虬庄陶文

 虎晟 2022-03-02

图片

图片

1997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国家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等专家学者在龙虬庄遗址考古现场。

一个村庄(龙虬庄)|

刻文陶片昭示着文明曙光

19934月至19964月,考古队对江淮之间的龙虬庄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物上千件,在第一批发掘的文物中,一件刻有图文符号的陶片引起了国内外很多文物专家、文字研究学者的重视和探究。一致认为这片刻有图文符号的陶片对于讨论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佐证。

我国的文字究竟产生在什么时代,《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了一个神奇的故事。远在黄帝轩辕时代,史官仓颉创造出了中国文字。为此老天像下大雨一样降下粟作为奖励,鬼神激动得深夜啼哭。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中,说是仓颉藏书台有碑文二十八字,是仓颉写的。到了宋代,《淳化阁帖》也根据任说加以记载。由此可见中国文字的产生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重大文化事件,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由野蛮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而产生的。同任何事物一样,文字也有一个由萌生至成熟的过程。文字的发展有一个由单一表音或表意向系统文字过渡的日臻完善的过程。

文字萌生期大约相当于中国考古学的仰韶——大汶口时代(约公元前5000-2500年)。这一时期的书写或刻画文字在甘青地区至海岱地区,从黄河流域至淮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均有发现。如青海柳湾、西安半坡、临潼姜寨、蚌埠双墩、莒县陵阳河、大朱村、诸诚前寨、宜昌杨家湾等遗址。这一时期所发现的文字符号特点是以单音节单一表意的单一象形文字符号为主。

文字发展期大约相当于中国考古学的良渚—龙山时代(公元前3300-2000年)。这一时期的刻画文字主要发现于上海马桥、吴县澄湖、余杭南湖、历城城子崖、邹平丁公、高邮龙虬庄等遗址。与萌生期不同的是,这一时期除单一的刻画文字符号外,还出现了多字刻文,表明这一时期正处于由单一表意文字向系统文字过渡的阶段。

文字发展成熟期大约相当于殷商和西周时代(公元前1600-771年)。189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安阳小屯村)遗址发现了十分成熟的系统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胡厚宣主编《甲骨文编》共收录已识和未识的单字4672个。甲骨文继承和发展了陶文的造字方法,已能完整记录殷商时期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事物的过程,至甲骨文止,中国的文字从萌生发展已走向成熟。后历籀、篆、隶、楷,可谓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1993春,考古队在龙虬庄现场发现遗址东侧被一条50年代开挖的小河“切割”,出于考古发掘的严谨,他们在遗址“剖面”中,对不同时期文化层“剖面”进行仔细的搜寻,采集到一片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边残片,四平方厘米,掌心大小。表面乌黑光亮,胎亦成黑色,烧成火候很高,质地坚硬,其内壁刻画文字两行,笔画纤细有力,字距之间空白均匀。

龙虬庄遗址被评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对这块陶片作了介绍:在遗址上采集的陶盆口沿残片上,有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亦十分重要。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松丸道雄先生以“中国四千年前的文字”为题在199631日的《朝日新闻》上作了介绍,称之为“中国尚未公开的至宝”。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亦于1996年第4期《东南文化》上发表了《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图文》的文章,称“这一陶片可以看作揭示图文并茂的古代记录之一例,足见它的重要性”。古文字专家周晓陆先生在1998年第1期《东南文化》发表《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一封信》,考古专家刘志一先生在1998年第1期《东南文化》发表《龙虬庄陶文破译》。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先生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月刊》第15卷第5期上发表《龙虬庄陶文的发现与殷商甲骨文之源》的文章。1999年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新中国五十周年文物成就展览》展出了这枚龙虬庄陶片,展览主办方在陶片下标明:

这块陶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曙光的到来!

小小陶片掌心大小,何来这么高评价!

“贵族”出生

在距今4000年左右,江淮东部突然出现了与黄河下游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相类似的文化遗存。在兴化市的南荡遗址、高邮市的龙虬庄遗址、周邶墩遗址、唐王墩遗址等均有发现。南京博物馆研究员张敏先生认为:江淮东部地区出现的这类文化遗存,其文化性质为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向东南迁徙过程中的文化遗留。龙虬庄刻文陶片应是龙山文化向东南文化迁徙的遗物,其年代为龙山文化末至夏初。这是继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发现距今4200-4100年之间,继龙山文化晚期的刻文陶片之后,又一次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

图片

罕见图文

左行一组四字刻文,直线为主,横平竖直,结构有序,字架匀称,笔法纤细,刻度有力。国学大师香港大学饶宗颐教授推论:

第一字:?

第二字:可释为“年”字。首部略向上,上半近似“禾”字,下半是人,像人戴禾。

第三字:可释为“朱”字。朱读为袾。《广雅》:袾,祝也。祝:①指灵巫或管香火的人。②表示对人对事的美好愿望。

第四字:可释为“尤”字。尤即是疣。祝尤:祝由,驱邪巫术。“朱尤”文字下各增加一画,系古代造字规律作为指事习惯,仍应读本字。

右行四个一组图形酷似动物侧视图形,线条流畅,技法娴熟,生动有趣,造型完美。

第一个似兽。

第二个似鱼或鳖。

第三个似蛇。

第四个似鸟。

饶宗颐教授认为:古代记录文字与图画同时并存,图形虽为两组,而文义可能相需为用。我们看埃及有的古代刻辞、文书,除使用复杂带字母的圣书(Hieroglyph)之外,还附写一些图绘的Amulets像神人神兽及代表生命的♀(ankn)……之类。情形很类似。可看作揭示图文并茂的古代记录之一例,足见它的重要性。

整个陶片四个刻画文字和四个动物刻画图案,表示着一个完整的意思:龙虬先民用兽、鱼、蛇、鸟等动物供奉上苍,灵巫代神祝尤驱邪,祈求风调雨顺,喜庆稻谷丰收。

甲骨文的“祖先”

多少年来,我国已发掘获得了为数不多的比龙虬庄陶文还古老的陶文,但比甲骨文早、笔法又同甲骨文相似的只有龙虬庄陶文了。与龙虬庄陶文同时期的古陶文还有丁公遗址陶文,但丁公遗址陶文以曲线为主,笔法又同甲骨文截然不同。龙虬庄陶文和甲骨文一样以直线为主,形体上与甲骨文相近,文字也脱离了单音节,通篇表达着一个完整的意思。可见龙虬庄陶文与甲骨文同属一个有着血缘关系的文字系统,与成熟的甲骨文记录方式一脉相承。龙虬庄遗址陶文为龙山文化晚期,早于殷商年代的甲骨文,应是甲骨文的“祖先”。

龙虬庄陶文发现后,引起文物界书法界文字研究学科的广泛关注,龙虬庄陶文课题已列入大专院校教材,《中国美术简史》《中国书法史》等书已把龙虬庄陶文研究成果作为主要内容之一。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俞伟超先生指出:东方的龙山文化……是社会发展程度最接近于具有文明时代诸特征的一支文化。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李学勤考察龙虬庄遗址后说:高邮是探索中国古代起源的重要地点。作为龙虬庄遗址对人类文明贡献之一,“龙虬庄刻文陶片”的研究刚刚起步,方兴未艾,真正的谜底还有待于更多的新的考古发现来揭开。


作者:姜文定,江苏高邮人。长期在文化宣传部门工作,曾任高邮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高邮市文化局长、高邮市文物局长、第四届高邮市文联主席、高邮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9912005年间,主持古盂城驿修缮和修复,主持文游台修缮和景区建设,组织龙虬庄遗址发掘考古和对外开放。江苏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人事厅、江苏省文化厅表彰),秦少游文化奖章(高邮市委、高邮市政府授予)。现为高邮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高邮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