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我们在如何提问上动过脑子吗

 凌宗伟 2022-03-03


【异史氏曰】麦克·格尔森在《如何在课堂上提问:好问题胜过好答案》中说:“问题在本质上就是要获得回应。语言是连接个体思维的桥梁,问题在语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作用就是它是搭建桥梁的起点(回答就是桥梁的终点。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桥梁数不胜数,毕竟这就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所以,教师的提问是不能随意的,是需要设计的,即便是随机的提问,也不是不假思索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这本书为什么要加这么个副标题了,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要能激发学生思考,要有助于推动学生达成学习目标。麦克·格尔森认为一个问题的总体特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在书面语中,通常以问号结束。在口语中,有明显的语调变化。

2. 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发回答。

3. 使用一个或多个引导词,引导受众回答问题。

4. 隐含的命令意味(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对方必须回应)。

5. 期待得到回答。

请注意,这五点分别涉及语气、目的、界定(限定的范围)、指令(必须做)、期待(希望得到学生的回应,包括思考和应答)。我们评判一个问题是不是问题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去审视。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他进一步提出,提问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问题中会包含一些词或者词组来指向特定的回复,即回复需要涉及某个领域,或者需要采用特定的回答方式。

第二,问题中包含的词语或者词组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这个问题是关于什么的。

比如,“这个句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个问句要学生回答的是修辞手法,不是写作手法。要紧扣在“表达效果”,而不能是只停留在哪一种修辞手法上。

提问,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扪心自问,我们日常在如何提问上动过脑子吗?

为什么必须在如何提问上动动脑子?梅若李·亚当斯的这本书名给了我们和好的回答:《改变提问,改变人生:12个改善生活与工作的有力工具(原书第3版)》。“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从教师的角度思考,这改变不仅是自己的人生,还涉及到自己所教的那班学生的人生,所以,教学中的提问马虎不得。梅若李·亚当斯在这本书中提到“选择地图”我记得最初是在《21世纪技能》中看到的,但没有具体展开。这本书,用了很长的篇幅做了阐释,感兴趣的可以去翻翻。

我们的问题确如这张图所指出的一样,总是对别人做这样那样的评判,很少去思考自己和学生当下所在的位置。“选择地图,就是要帮我们更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别人,就是要帮我们看清自己在某一时刻站在哪条路上。它不是为了给人贴标签儿或者把人对号入座的。你可以把选择地图。当作一个工具,来指导我们描绘出更高效的人生道路——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结果,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能如此。”“一个身处评判者位置的人,无法帮到其他任何人”。好的提问,就是从观察者、学习者视角出发的。

如何改变,作者个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张表,或许对我们的启发更大。

改变提问,改变结果。提问,还真是老师必须费劲的活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