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玉玲:简议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由问导学”

 昵称15221501 2022-03-17

简议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由问导学”

 张玉玲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  邮编:017010

【摘要】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对中小学生教育意义的加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的新型课堂正在逐步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及开展,也要从多维度进行把握。优化的课程环节设计能够助力教学任务的达成,灵活的课堂指导能够促使好的课堂结果生成。提问,作为课程引导和课堂指导的常用方式,不仅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更有较强的艺术性。问,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问,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设计好“问”,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生成,更有助于新型课堂的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由问导学; 高效提问;灵活把握;精准指导;

新的课程背景,倡导建立新型课堂,即把学习的权利和责任还给学生,建立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体系和结构。基于新型课堂的标准和要求,既要把握从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生主体性,又要把握从教的角度出发,肯定教师的主导性。为此,在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效的问题设置和有针对性的问题指导,将成为锦上添花之笔。

一、重视设问质量,优化教学环节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会预设很多问题,准备在课堂中提问。提问,一方面是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以互动带动学生参与;更多的是要引出课程主旨及活动方向,为即将开展的教学任务埋伏笔。为此,针对每一环节,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成为课程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1.引导式问题,简单明了

初一年级主题课程《康伊桥》,是以经历学习桥梁结构资料、实地考察、建构纸桥模型的过程进行设计开展的。

在课程导入环节,共设计了3个问题:1.谈一谈你对桥梁的认识和了解?2.你见过的桥梁有什么特点?3.在港珠澳大桥的宣传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以上三个问题,独立出来进行分析:问题1能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问题2能引出桥梁的结构分类,问题3结合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看视频边思考。从问题设置上看,没有什么纰漏,符合本节课需要及特点。但如果从学生角度和课程目标进行再次推敲,问题3就显得空大。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了解桥梁,可能是结构上的了解,也可能是历史文化方向的了解,借助问题2的追问,学生已经开始沿着结构方向进行思考了。我们完全可以顺势引出主题,开始进入资料学习环节。此时,问题3就略有尴尬。学生看到的可能是港珠澳大桥上的文化元素设计,可能是工程的浩大,也可能是人工岛的壮观,想到的就更加发散。如在此提问,不仅无助于课程的进一步导入,学生的思路也会发散而非聚焦。与其勉强带入、牵强的解释,不如舍弃。

在引导环节,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激发兴趣,引出课程。在设计问题时,就应简单明了。简洁的导入,不仅能够抓住学生所想,快速进入主题,还能聚焦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2.任务式问题,直接全面

在《康伊桥》课程的实地考察环节,学生需要带着任务单进行实地考察。那么,任务单上的问题,就成了设计的重点。任务单原版及改进版如下:

(原版任务单)

(改进版任务单)

对比以上两张任务单,能明显的发现改进版任务单上的问题更加直接,更加全面。考察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资料卡上的内容转移到现实情境中来,在转移的过程中将桥梁结构知识内化,所获得的信息将为后面的模型制作提供参考。为此,我们的任务问题是根据学生需要来制定的,而非简单的问出来,假意的让学生参与和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一张能看懂的任务单,才能更好的指导他做什么、怎么做。

任务单的设计,意在帮助教师向学生传达任务。实地考察,是明显开放的环境,学生的思维也偏向跳跃和发散,只有通过任务单引领,学生才能更好的明确任务。直接而且全面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聚焦,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的获得环境信息,更能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

3.指导式问题,灵活准确

在《康伊桥》模型制作环节,学生根据资料解读和实地考察信息,已经能够设计制作方案了。例如学生想设计墩梁一体的结构,进行纸面设计是其一,如何利用纸张实现墩梁一体结构是其二。对于怎样操作,学生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这种情形下的指导,重点要结合学生的想法,以学生的自主设计目标为准来进行。教师在得知学生想法后,可以灵活的引导学生从图片或文字资料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墩梁一体结构是如何建造的,再回到制作中,鼓励学生想出更好的可操作方案。

此时的指导式提问,问多了,有乱入的嫌疑,问少了,有指导不到位之失。只有灵活把握,提出精准的指导式问题,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思考和发现。

课程设计中的提问,必不可少,目的是为课程的实施做假设和预备。要想让提问发挥出“刀刃”效果,就不能脱离真实的课堂情境,更不能不顾学生成果而刻板的提问。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思考、记录和应用,能否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创意物化,能否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简言之,简单明了、直接全面、灵活精准的提问结合课堂实况,课程才会更有灵性,课堂教学才会更加优化。

二、注重追问艺术,激发学生思考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每一个提问,都有较强的目的性。课程实施中的提问,更多的是追问,意在帮助学生整合信息,完善方案,落实成果。为此,还应抓住提问的时机,注重提问的艺术性。

1.以问解问——引导学生打破瓶颈

在《康伊桥》考察环节,学生手里有较齐全的文字资料和要求明确的任务单。初二年级学生,是能够独立完成考察任务。但如何让学生在观察中找到切入点、有所发现,是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的。此时,如果面向全班同学展开指导,空洞而且乏力,学生思考的指向性也不是很明确。为此,教师需要抓住时机,抓住学生无法突破自己的时机。

例如在观察桥梁时,学生最先想到的就是桥的类型是什么。通过观察康巴什一号桥和二号桥,大部分学生在刚构桥和梁式桥之间争论不休,无法确定。“它们的结构类型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可能是几种结构结合?”在观察四号桥时,学生发现其中的一段桥面是完全被斜索拉着的,“斜索的分布有些什么特点呢?”“斜索远密近疏特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以上的指导是以提问形式进行的。面对学生的疑惑和表象思考,提问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会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因此,此时的问题,更像是帮助学生打破瓶颈,跳出原有的舒适区。思路打开了,观察和分析才能更加深入、更加有效。

2.设问点通——鞭策学生更进一步

在《康伊桥》制作环节。针对桥面设计,根据限定的材料和要求,学生能想到瓦楞纸结构、蜂窝结构、钢筋结构。但实施过程中,如何让桥面有较好的承重力和美观的外型,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瓦楞纸结构是否可以与'钢筋’结合?”“蜂窝的高度、硬度一致的同时,如何完美封边?”“钢筋结构简单易做,承重能力强,但加长过程中如何避免横向断裂?”“斜拉桥的斜索如何实现真实的承重而非简单造型……”

将纸上的设计方案完整的呈现在实物上,是对设计的考验,更是对成果的考验。能够想到几种桥面结构的同学或小组,都具备了理解桥梁知识、认识桥梁结构的基础。他们还缺乏的是更加深入的思考,是对实操过程的无意忽略或盲目自信。为此,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止步的时机,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点拨,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思考,使作品和成果进一步完善。

3.乘问追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课堂指导中问题的提出,应是在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体验和设计并且有思考有质疑的情况下进行的。同一种情形,问题却不能只有一个。作为指导教师,还要把握好度。不抛出答案,不放弃质疑,既要做到适可而止,又要学会乘胜追击。根据学情需要,连续的、有深度的追问,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更能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可走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本就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更加强调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指导角色和主导地位不能缺失。由问导学,是一种措施。只有重视问题的设置,高效引导,层层推进,教学环节才能更加优化;只有抓住学生质疑、思考的时机,有针对性、有艺术性追问,课堂生成才有更多亮点。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

[2]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3]朱瑛.对新课标实施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3.10

[4]苏鸿.高效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