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用墨色表现山水,感悟心灵中的禅宗,真正的禅者,水墨画为上

 泊木沐 2022-03-03

【摘要】《周易》作为儒道合一的产物,其中许多卦都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古代美学思想,并影响及于后人,表现出中国审美的特点。贲卦是其中的一卦,联系到美学,讲的是文与质的问题。由贲卦引发出的“文”“质”关系的论述,构成了传统美学观念中“文饰之道”的思想要素。“白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其所推崇的朴素美,本体美,简约美,一直以来为中国人所致力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真正的绘画上品不贵五彩,水墨为上,文饰之道,白贲无咎。

【关键词】《周易》贲卦 白贲无咎 中国绘画 色彩美学 宗白华

引言

中国人崇尚、偏爱自然美,自古亦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下,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直接、和谐的关系,通过对生活直觉的理解,建立起东方人特有的自然主义美学观。中国传统的绘画和工艺,非常注重色彩的使用。

横屏欣赏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绘画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地民族特色的色彩美学传统,抑“彩”扬“墨”,由青绿山水到浅色山水,再到纯粹的水墨山水的转变,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水墨的自然色泽顺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也就是说,强调的更多的是情感的优美,质的深厚,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王阳明说:“万法唯心”,心有所属,便可从容不迫。所以中国人可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最能反映中国自然主义美学这种独特理念的莫过于对“白贲无咎”理念的推崇。

一,贲卦内容简析及解读

“白贲无咎”,出于《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二十二卦——贲卦。“贲:亨。小利有攸往。”;“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上九:白贲,无咎。《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贲,本是装饰很华美的样子。而白贲,就是平淡的华美,不排除文饰的外表,而追求宁和朴素的内在。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事物以其文饰,要纯粹的追求一种美的本质时,不能只在意外表浮华的东西,当然也不能只强调质,而轻视文。可以说这是与中国古代的传统审美情趣是暗相契合的。这种追求,正是创造丝毫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即使有意文饰,也不丢失物件本身的自然情趣,浑然天成的艺术品。

王弼在诠释白贲时说:“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任期质素,不劳文饰而无咎也。”韩康伯的注解更为准确:“物相合则虚饰,以修外也;极贲则实丧也。”《诗品》记载:“汤惠休曰:'谢诗如出水芙蓉,颜诗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宗白华先生更是将这两种美的类型概括为,“错彩镂金”和“出水芙蓉”。

请横屏欣赏

而从后世的传颂中,不难看出,谢灵运的出水芙蓉,流传更为被人所赞颂,而颜延之的错彩镂金却为外人所诟病。此处正是因为谢诗的清丽与“白贲无咎”的美学思想相映衬。所以荀爽说:极饰反素也。有色达到无色,例如山水花卉画到最后都发展到水墨画,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这种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很大。像六朝人的四六骈文、诗中的对句、园林中的对联,讲究华丽词藻的雕饰,固是一种美,但向来被认为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要自然、朴素的白贲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

二,白贲思想在中国画中存在的社会背景

中国的绘画经历了人物画和山水画,南北朝前尤重人物画,如《女史箴图》,人物描画逼真,色彩绚丽。而到了南北朝后,山水水墨画兴起,这与那个时期的人们思想生活方式有关。道教的兴盛,以及道教逍遥自在放任不羁的思想的影响,那时期的画师更偏爱淡雅的水墨,这更适应那时候隐士的口味。绘画也由雕饰美,发展以线条为主的绘画,画圣吴道子他运用传统的兰叶描笔法描绘的佛国人物,具有飘然欲飞之态,颇有运动感。人们称他创立的这种画为“吴带当风”。在用色上,吴道子改变了前人多用重色的习惯,以“深浅晕染、敷粉简淡”见长,有“吴装”之称。到了宋代,文人画兴起,且迅速发展。此后各代,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多以水墨见世,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

画作为色彩的艺术,用色最是体现玄机。色彩的选择既要符合自身存在的思想背景,又要符合审美心理的表达,同时还要与自然色泽符合。而水墨山水所用的玄色正符合了这些要求。玄色最能显现出幽远的意境。所以,由青绿山水到浅色山水,再到纯粹的水墨山水的转变,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水墨的自然色泽可以最佳的体现那个时代精神的追求和审美趣味。

三,白贲思想在中国绘画中的体现

最初接触中国画时,尤其喜欢那些有着秋水晴空般清朗意境的题材,但是不少画里的清、寒,常令我们有寒气袭人的萧瑟之感。

后来才慢慢明白,秋水寒林、村居野渡等题材都透出强烈的山林隐逸情趣和希仙慕道的超脱思想,符合了高逸的隐士所追求的远离尘世和幽静萧索的超然情趣。

范宽所作的《雪景寒林图》画面远处群峰屏立,山势高俊,山脚下、溪水边用粗笔浓墨绘出古木密林,那枯枝老干苍劲挺拔,在白茫茫的世界中无言的显示着生命力。山坳间有村居房屋,隐约可见一人张门而望,仿佛在望雪中萧寺。雪山画得很传神,气势浑厚,造化天成。这不正是洗尽铅华尽见真的“白贲”美吗?

人们身处大自然中,远眺山水,山峦云雨,青郁苍浓,山水的各种颜色远远望去浑然成为玄色。画家用墨色去表现山水,去感悟心灵中的禅宗。所以真正的禅者,认为各类画中,水墨画为上,因为它顺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真正的上品不贵五彩,自然体现幽深微妙的玄。所谓的“玄生五彩,五彩又自心生”正是此意。

元四家之一的倪瓒,董其昌赞其画“若淡若疏、萧疏简贵”。其代表作《渔庄秋霁图》是最能代表倪瓒简洁、空灵的山水风格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的构图简括至极,画中的景物不分远近,一律用干笔淡墨轻轻松松地画出,形成了一种明净、疏朗的画面效果。这样的笔墨似乎将人置于荒天迥地之间,一切似乎都静止了,亘古就在此刻,瞬间凝成了永恒。倪瓒将简笔淡墨运用得出神入化,他笔下的树木往往并非佳木,石也非奇石,远处的山坡更是平淡无奇,然而在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之中,竟有几分飘飘渺渺的仙气。后来的画家仰慕倪瓒,也竞相效仿他的简笔淡墨,无奈笔墨好学,仙气难得,让后人留下“倪迂难学”的感叹。倪瓒画中体现的这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渐熟渐老、落尽纷华。

四,结语

由此可见,艺术的发展,总会回到事物的本源。绘画,从青绿山水,发展到水墨山水。建筑从豪华宫阙,发展为自然园林。诗歌,从绚烂之极,最终归于平淡。所有这些,都是追求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白贲。文饰之道,白贲无咎,洗尽铅华尽见真,只作素白淡雅的文饰,追求质朴,没有过错。

可见在几千年前,先人就已经知道美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在诸多观点上有着相左之处的儒道两家,而作为儒道合一的产物《周易》之贲卦的美学思想在抑“彩”扬“墨”这个中国绘画色彩美学传统上却有着神合之处。如果我们能将此融入到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中国绘画色彩美学问题的广阔思想背景之中,或许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更有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作者:郭新生;黄金 #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