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理性的笔墨表达炽烈的情感

 泊木沐 2022-03-03

从少年习画到现在已有20余年。其间,我的艺术创作经历了从写实到写意,从注重造型的传统学院派到以意象水墨为主的绘画语言,从外取到内求的转变。

12岁时,在启蒙老师徐彦志的指导下,我从一个啤酒瓶口开始画起,走上了绘画之路。之后一直到高中,我都在着力解决造型的问题。大二时,到西双版纳写生期间,在张友宪老师的帮助下,我解决了关于绘画结构的问题。而对于画面感,我则是在江宏伟老师对画面的处理方式上得到的启示。此外,笔墨上我受教于周志勤老师,用线得益于孔六庆老师的指导与影响。

在大学毕业之前,我的绘画语言一直以传统的学院派风格为主,审美取向以表达江南水乡为主。走出校园后,我对绘画的理解产生了变化。尤其是经常与好友和诸多师兄弟进行交流学习,加上工作与生活经历的不断丰富,使我对绘画语言和绘画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用最理性的笔墨表达最炽烈的情感。

2009年,我的毕业创作《静候》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优秀奖。这幅作品通过一群形态、表情各异的鸵鸟,表达了即将毕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想象与期待。2017年第11期的《美与时代·美术学刊》曾刊登郝丽欣对这幅作品的品评:“当代工笔画《静候》注重模仿现实,在笔性、笔意、笔力的创作上融合了西方绘画意识,在视觉情态上表达了当代人的愉悦与想象。”我认为这段评析是较为精确和中肯的。

2014年,我创作了一系列以动物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其中,《我们去哪儿》(纯水墨,纵2.2米、横1.8米)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群大猩猩,画面中间位置那只身躯庞大、体格强壮的大猩猩是这群猩猩的“大哥”,它的眼神坚定,好似是决心打破旧制度、挑战权威的创新者、改革者。其右侧是一只模仿“大哥”姿态的小猩猩,稚拙可爱。再往右是一只毛发有点秃的老猩猩,它好像就是想要维持旧制度的“当权者”,而它身旁的另几只猩猩眼神中透露出怯懦,好像是对“改革”持有质疑和恐惧,最右边的那只眼神甚至有点呆滞,缩成了一团。画面右侧还有一只躺在妈妈怀里的小猩猩,它悠闲地张着嘴正欲吃奶,可爱有趣。画面最左侧的四只猩猩则呈平静悠闲状,有的在抠脚,有的在捉虱子……这幅作品我想表达的是“地球村”面临的生存问题:是去还是留?是沿袭还是发展?整幅画力求表现一种人文主义关怀,因为这才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境况,有过去与未来,有对立与冲突。这幅作品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虽然主题不同,但仍在延续《静候》的风格。

我们去哪儿

我绘画风格的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底。当时,我创立的美术教育品牌“得一塘”在发展中接连出现了种种问题、遇到了重重困境,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艺术道路。于是,2018年底到2019年初,我从南京启程行至云南,进行了一次为期两个多月的徒步旅行。在漫长的徒步过程中,大西南壮丽的山河气象令我震撼,尤其是仰望青藏高原的山峰与冰川时,我的内心被深深折服。自此,我的绘画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开始发生了转变。

大学主攻花鸟的我,开始转向山水画创作,作品也变得更加纯粹。如四条屏作品《微光》,在画面构成上,我舍弃了传统山水画中的树木、人物、亭台楼阁等元素,只表现山水与云气;在绘画语言上,笔墨力求简约、纯粹、深沉、肃穆、清冷的风格,没有活泼的“表情”,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艳丽的“外貌”。我爱这种表现方式,爱它的沉静、端庄、通透、大气。

在创作《微光》这幅作品时,我忘却了绘画的笔墨、技法、构图、造型等纷繁复杂的要素,只用最纯粹、最朴实、最真诚的内心与自己、与自然对话。借助这样的画面,我想表达的是在“黑云压城”的情势下望到了一线生机的内心感受。正如“80后”的我们,不断经历着社会变革,步入社会后面临着高房价、快节奏的生活现状,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唯有披荆斩棘、奋力前行,才能让内心得到些许慰藉。

微光

我钦佩李白的才情、谢安的风度、陶渊明的闲适和庄子的格局,他们不求富贵显达但求精神丰盈,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功与名乃身外之物,唯有内求方是正途。

潘清池,祖籍山东潍坊,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职业画家。作品多次入展大型绘画展览,并有获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