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世家子弟到实业家,且看“面粉大王”如何变身金融大亨!

 860277 2022-03-03


晚清政府的高官中,其子弟能够在实业界有所作为的,实属不多。但安徽寿州孙氏家族却是个例外。

“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自孙氏老太爷孙家鼐在咸丰九年一举夺魁任光绪帝师后,他的同辈兄弟中一共出了三个进士、一个举人。

可正是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中,却走出了数十位企业家。尤其是孙家鼐的重孙孙多森,更是被称为孙家的实业领袖。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原因,让这些本能舒舒服服的公子哥儿走上了经商之路,而他们又是如何闯出另一番新天地的呢?

雄霸一方的“面粉大王”

Image
Image

晚清时期的安徽先后出了两位中堂大人,一位是李中堂,合肥的李鸿章;另一位则是孙中堂,寿州孙氏的老太爷孙家鼐。

李中堂自不用说,一生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而这位孙中堂则被称为温和改革派。他状元出身,担任过工、户、吏各部尚书,还一手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为首任管学大臣。

Image

孙家鼎(居中)80岁寿辰时,

孙家部分族人在京合影,后排左一是孙多森

孙中堂那一辈的飞黄腾达为其子孙开辟了优越的道路,而在其后辈中,要属其侄子孙传樾这一支最为繁荣。

巧的是,孙传樾娶的正是李瀚章家的二小姐,也就是李鸿章的侄女。这位二小姐受家庭影响,思想颇为开明,她不主张子孙走科举老路,而要他们学洋文,办洋务。

Image

她曾多次教导长子孙多鑫、次子孙多森等孙家兄弟们:“当今欧风东渐,欲求子弟不坠家声、重振家业,必须攻习洋文,以求洞晓世界大势,否则断难与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也正是在这样的开明家训下,孙氏兄弟走上了搞实业办洋务的道路,他们以实业为基石,继而涉足金融界,实现了从官宦家族向实业家族的转变。

Image
Image

虽说中国是小麦种植大国,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多为磨坊手工生产,耗时、量少、质差。直至十九世纪中后期,外商在国内设立机器面粉加工厂,一时间销量猛增,利润可观。

在此影响下,国内一些商人也创办了十余家机器磨坊,但依旧规模小、产量低。

Image
Image

孙氏兄弟看到这个商机后,先派人到天津、上海等地调查,为了稳妥起见,孙氏兄弟还去考察了英国人的增裕面粉厂。

两人在该厂呆了两天一夜,详细掌握了制粉的全过程,并计算了成本和赢利。由此感到本轻利厚,遂决定投入巨资,大干一场。

Image

兄弟俩将厂址定在了上海的苏州河边,这里水陆交通便利,且地价便宜。

随后,孙多鑫花费2.2万美金订购了一批面粉机器,并开始建造新式厂房,1900年,中国第一家机器面粉工厂——阜丰机制面粉厂成立了。

Image
Image
Image

阜丰面粉厂正式开张后,孙氏兄弟俩加大了对机器的投入。让工厂每天可出粉2500包,是英商增裕面粉厂的3倍。

除了采用外国设备和技术,精明的孙氏兄弟俩还大胆吸纳国外人才参与管理,使阜丰厂的管理水平迅速提升。

Image
Image
Image

当时面粉上市需要一个商标,孙氏兄弟俩想来想去,竟然想了一个商标叫“自行车牌”

因为在当时的上海,自行车是个时髦的玩意,代表着速度,孙氏兄弟俩认为,把自己的面粉事业比作自行车,是个蓬勃向上的好兆头。

Image
Image

同时,为了让自己的面粉迅速占领市场,孙家兄弟一上来就打了个价格战。

当时外国人的面粉厂用的全是进口的洋麦,阜丰厂则用洋麦和国麦混合,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而且价格便宜很多。

Image
Image

他们还将面粉拆成几斤装的小包,一家家饮食店、点心店去推销,很快就成功地打开了局面。

1904年,阜丰厂因面粉供不应求而扩建厂房,增置机器,次年日产量增至7000余包,获利甚丰。

之后,孙氏兄弟又在黑龙江、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创办分厂,十余年间,阜丰厂每年赢利均在10万两左右,孙氏兄弟也成了国内名副其实的“面粉大王”

盛极一时的金融大亨

Image
Image

孙氏兄弟的商业成就引起了同是安徽老乡的实业家周学熙的注意,在其引荐下,孙氏兄弟先后进入北洋实业界。

并协助周学熙一起创办了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矿务局、北京自来水公司、山东通盖精盐厂等企业。

但让人惋惜的是,正当北洋实业开展得如火如荼时,1906年,正值中年的孙多鑫不幸病故。

Image
Image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中国银行开办布告

孙多鑫去世后,周学熙出任财政总长,孙多森被委以首任中国银行(原大清银行)总裁

中国银行原只有营业、文书、发行三局,孙多森上任后,将三局扩大为国库、出纳、营业、发行、证券、计算、检查、文书共8个局,分行由3处增至19处,银行规模与经营范围大为扩大。

同时,为减少工作差错、防止内部人营私舞弊,孙多森大胆聘用了两位外国专家担任稽核员和司账员,直接对其本人负责,这也是后来总稽核的雏形。

Image

民国四年中国银行发行的股票

可就当孙多森以为能在中国银行大展拳脚时,却不料北洋政府中派系倾轧,周学熙出走,粤派得势。不久后孙多森便辞去了总裁职务,专注打理自己家族的产业。

虽说经此一劫,孙多森再不愿过问政事,但经办中国银行后,孙多森对银行业兴趣不减。

而且他创办众多企业时也常遇到资金短缺的困扰,由此,孙多森萌生了自己办银行的念头。

Image

当时的银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其放款数额少、利息高,而且范围狭窄,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为使家族企业“活络”起来,孙多森便在周学熙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孚银行

Image
Image
Image

他自任总经理,他在中国银行时的老搭档聂其炜(曾国藩的外孙)任协理,卞白眉任总稽核。

中孚银行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初定资本100万元,除通惠实业公司出资60万外,其他多为孙家、周家的亲戚及北洋中人。

后为方便管理,孙家人陆续将银行股权买回,中孚银行也就成了孙家的家族银行,主要为阜丰面粉厂等家族企业调度资金。

Image

中孚银行存折、储蓄盒及收票证铜牌

Image

1918年中孚银行开办国外汇兑,通过美国花旗银行和运通银行、日本帝国银行代办国外汇兑,为中国第一家特许经营外汇的商业银行

自中孚银行创立后,孙家子弟逐渐转向银行界,其间虽遇过几次大危机,但有阜丰面粉厂等经济实体作后盾,中孚银行仍得以维持到全国解放,成为了国家工商银行的起源。


Image

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背景,原本是吃穿不愁的公子哥儿,但他们却不似晚清“八旗子弟”的样子,而是选择了一条艰苦的实业之路。

从世家子弟到实业家,从“面粉大王”到金融大亨,这些经历不仅是徽商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记录着孙氏几代传奇人物的一生。

在那段斑驳陈旧的时光岁月里,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承载着上个世纪徽商的传奇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