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齐洲等:《汉武帝洞冥记》提要(汉书艺文志及两汉书补志著录小说总目提要之十)

 古代小说网 2022-03-05


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郭宪《洞冥记》四卷,《拾遗》一卷”。

明刻本《别国洞冥记》

郭宪,字子横,生卒年不详。汉汝南宋(今安徽省太和县北)人。《后汉书》本传称宪少师事王仲子,时王莽为大司马,召仲子,仲子欲往,宪谏仲子讫讲事,日晏乃往。莽阴奇之,及后篡位,拜宪郎中,赐以衣服。宪受衣焚之,逃于东海之滨。

光武即位,征拜博士。建武七年(31年),代张堪为光禄勋。八年(32年),车驾西征隗嚣,宪谏,帝不从,遂上陇。其后颍川兵起,乃回驾而还。帝叹曰:“恨不用子横之言。”

时匈奴数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议。宪以为天下疲敝,不宜动众。谏争不合,乃伏地称眩瞀,不复言。帝令两郎扶下殿,宪亦不拜。帝曰:“常闻'关东觥觥郭子横’,竟不虚也。”

宪遂以病辞退,卒于家。因其有以潠酒救火事,遽为方士攀引,范晔遂将其置《方术列传》中。

《顾氏文房小说》本《汉武帝别国洞冥记》

《洞冥记》,又名《汉武洞冥记》、《汉武帝洞冥记》、《汉武帝别国洞冥记》、《汉别国洞冥记》、《郭子横洞冥记》等,记汉武帝时神仙道术及远方怪异之事。

其所以名《洞冥记》,据传郭宪自序:“汉武帝明俊特异之主,东方朔因滑稽以匡谏,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今籍旧史之所不载者,聊以闻见,撰《洞冥记》四卷,成一家之书。”则所凭借在东方朔。

《隋书·经籍志》史部传记类著录《汉武洞冥记》一卷,题郭氏撰。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杂传类著录《汉武洞冥记》四卷,题郭子横撰。

《汉魏丛书》本《别国洞冥记》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洞冥记》称宪作,实始于刘昫《唐书》,《隋志》但云郭氏,无名。六朝人虚造神仙家言,每好称郭氏,殆以影射郭璞,故有《郭氏玄中记》,有《郭氏洞冥记》。”此言与实情不合。

唐刘知幾《史通·杂述》云:“如郭子横之《洞冥》,王子年之《拾遗》,全构虚辞,用惊愚俗。”刘知幾为初唐人,已云《洞冥记》作者为郭宪(子横),可见称《洞冥记》为郭宪作不始于刘昫《旧唐书·经籍志》。

《旧唐志》史录杂传类著录《汉别国洞冥记》四卷,题郭宪撰,实本唐人。《史记·黄帝本纪》“合符釜山”唐司马贞《索隐》云:“郭子横《洞冥记》称东方朔云:'东海大明之墟有釜山,出瑞云,应王者之符命。如尧时有赤云之祥之类。’盖黄帝黄云之瑞,故云合符应于釡山也。”证明唐人多以为《洞冥记》作者为郭宪(子横)。

《四库全书》本《洞冥记》

《新唐书·艺文志》同《旧唐志》。《郡斋读书志》作五卷,题汉郭宪子横撰。《直斋书录解题》作四卷,题东汉光禄大夫郭宪子横撰;另有《拾遗》一卷,云:“其《别录》又于《御览》中钞出,然则四卷亦非全书也。”

《宋史·艺文志》史部传记类著录《郭宪洞冥记》四卷,未题撰人;子部小说家类著录有《汉武洞冥记》四卷,题东汉郭宪编,二书应是同一书。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著录《汉武洞冥记》四卷,云“旧本题后汉郭宪撰”。

此书或谓梁元帝萧绎撰。晁载之《续谈助》抄郭宪(子横)所撰《汉武帝别国洞冥记》二十余条,跋云:“子横之论,以为汉武特俊异之主,东方朔因滑稽诬诞以匡谏,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贻然显著,故撰记名之《洞冥》。而张柬之言随其父在江南,拜父友孙义强、李知续,二公言似非子横所录。其父乃言后梁尚书蔡天宝《与岳阳王启》,称湘东昔造《洞冥记》一卷,则《洞冥记》梁元帝时所作。”

崇文书局刊本《洞冥记》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云“盖六朝假托”,不知作者。王谟《〈洞冥记〉跋》云“好事者因依为此记并托宪”,“殆即祖述《神异经》、《十洲记》而作者”。《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词句缛艳,亦迥异东京,或六朝人依托为之”。

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据晁载之《续谈助》载《〈洞冥记〉跋》云张柬之言其父友孙义强、李知续以为该书非子横所录,其父乃言后梁尚书蔡大宝《与岳阳王启》,称“湘东昔造《洞冥记》一卷”,蔡大宝“《周书》、《北史》均附见《萧詧传》,尝为詧使江陵见元帝,令注所制《玄览赋》。岳阳王即詧也。大宝叙其耳目所闻见,其言最可征信,然则此书实梁元帝作也”。梁元帝即萧绎,撰有《金楼子》。

清光绪二十年艺文书局刊本《别国洞冥记》

余氏还云:“顷见苏时学《爻山笔话》卷七云:'后梁尚书蔡天宝《上岳阳王启》言湘东昔造《洞冥》一卷。’按天宝与湘东同时,而所言若此,必非妄谈。然则今之《洞冥记》实出梁元帝手,而藉名郭宪云。”以为此书为梁元帝作而托名郭宪,于理难通。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认为:“本《志》一卷,但云郭氏。后世神仙家必欲附托汉人,何不直云与汉武帝、东方朔同时之郭舍人乎?尔乃托之东汉郭宪,殊为不伦。又《南史·顾野王传》,野王撰《续洞冥记》一卷,今本四卷中,容或有顾氏所续者。”

《汉武帝别国洞冥记》

顾野王小萧绎十一岁,即使萧绎真撰有《洞冥记》一卷,顾野王当时不一定能够看到;即使能够看到,也不一定会续撰,因为一般续书往往在是在某书已经有一定社会影响之后。而既出梁元帝萧绎之手,为何要藉名郭宪,也难以圆满解释。

《隋志》著录《洞冥记》一卷,后世则有四卷、五卷本,可能是析分不同所致。《南史·顾野王传》载野王有《续洞冥记》一卷,后世未见传本,疑已与《洞冥记》混淆,则《洞冥记》或时有附益也未可知。

《汉武洞冥记研究》

现存四卷本《洞冥记》,有《顾氏文房小说》本、《古今逸史》本、《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广汉魏丛书》本、《宝颜堂秘籍》本、《龙威秘书》本、《四库全书》本、《粤雅堂丛书》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百子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顾氏文房小说》本或出宋本,其后诸本多从此本出。

今人标点本有王国良《汉武洞冥记研究》所附《汉武洞冥记校释》,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出版,该书校释颇详,并附有佚文及《名词索引表》。

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汉武帝别国洞冥记》

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本《汉武帝别国洞冥记》,较为通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