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蛰节气,最全养生攻略!惊蛰养生做的好,扶阳祛邪百病跑!

 希坡居士 2022-03-05

图片

阳春三月,仲春时节,阳和启蛰。有时春风轻拂,有时细雨绵绵,有时雷电交加,有时急风骤雨。

过了惊蛰,雨量开始增大,干渴的大地,被滋润,草木逢雨开始生长,大地泛绿,一片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的景象。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时节,春气荡漾满乾坤,春雷始鸣,花草树木,抽叶的抽叶,开花的开花,百鸟争鸣,百虫出动。

蛰,藏也。惊蛰,就是惊醒藏在洞里睡觉的百虫。

惊蛰过后,雷电频频,大地回暖,“春江水暖鸭先知”,繁华时节终于来了。有道是:“春雷响,万物长。”

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时间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是正确的。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图片
图片
惊蛰三候
图片
图片

图片

1
一候,桃始华

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阳升而萌,雨足而华,桃令以作,粲然而花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说的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万物慢慢苏醒,呈现一幅生气盎然的景象。像桃花开,梨花白的时节,预示着惊蛰已经来临,大部分地方已经进入春耕。

图片

2
二候,仓庚鸣

仓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诗》曰黄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黄,又名鵹黄。谚曰:黄栗留黄莺莺儿。皆一种也。仓庚乃黄鹂,鸟出而鸣啼,春暖花开之庆也。说的是春暖花开、飞鸟来临,像黄莺叫,即将燕飞来的景象。

图片

3
三候,鹰化为鸠

鹰,鸷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若腐草为萤鴙,为蜃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复本形者也。意思是“鹰”为猛禽,“鸠”为布谷鸟。此时鹰进入孵化期,布谷鸟开始多起来。

惊蛰习俗
图片
图片

图片

1
吃梨

苏北及山西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古代走西口者也取“离”的谐音,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后来,山西的人们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图片

2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所以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图片

3
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在台湾,相传“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

图片

4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日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蚊、鼠、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候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惊蛰节气的特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惊蛰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节气,天地间的小昆虫、小动物都会在这个时间逐渐苏醒,身体变得灵活,开始寻找食物。

惊蛰的前后,也就是二月二的时候,古人叫做龙抬头。将天地间的气息比做一条龙,原来在地底下或者水底里休息,到了惊蛰的时候,龙就会抬起头来开始仰望天空。天上的雷电也会开始在这个时候出现,也是惊蛰的特点之一。

惊蛰节气养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1
起居养生

惊蛰过后,气温逐渐升高,气候变暖,人们也就越来越会感到困乏,这就是俗称的“春困”。所以只有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和精力充沛的工作生活。

1、在睡前半小时摒弃杂念,心情平静,有利于入睡;

2、稍微活动一下身体,有利于身体的舒展和放松;

3、睡前洗脸、洗脚,按摩面部和搓脚心。可推动血气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消除一天的疲劳,利于入睡。

图片

2
饮食要清淡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别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制作简单方便,平时不妨把其当作甜点食用。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

图片

3
疾病预防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精神上要保持愉快、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

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惊蛰时节,属肝病高发季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图片

4
春捂秋冻

惊蛰节气前后,冷暖空气交替开始频繁。此时,“春捂”不能忘,保持微微出汗,以帮助抵御渐退的寒气,有助于气血流通,顺应阳气的升发。

图片

5
运动养生

春暖花开,惊蛰是阳气上升的时节,人们要抓紧这个时间激发体内的阳气。

1、伸懒腰可解乏、醒神、增气力、活肢节。所以提倡春季早起多伸懒腰。

2、春季散步可以消除疲劳,有助于健康。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有利于人体疏通气血,生发阳气。

图片

惊蛰最佳运动:放风筝,春季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放风筝这项运动同时也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作用。春天在户外放风筝除了能强身健体,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还能呼吸到室外的新鲜空气,排出堆积在身体内一个冬天的浊气,一举多得。是许多养生专家都强烈推荐的春季养生健体好运动。

惊蛰节气,做好防风准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黄帝内经》说“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在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这四个节气最猖狂,它能通过侵犯体表使毛孔大开而进入人体。像头部、上肢、背部等人体阳气聚集的部位,特别容易受到攻击。

而人一旦受风邪侵袭就会表现出头痛、头晕、肩背酸痛、鼻塞等不适症状。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要做好防风准备。

第一个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头颈。头颈受风寒会带来如头痛、头晕、颈肩胀痛或感冒、气管炎等诸多不适。外出时可戴帽子或系一条围巾,不宜过早穿低领或V领上衣。

第二个需要保暖的地方是手腕。因为手腕上有我们心经对应的神门穴,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说,我们体内的元气循环会在神门穴经过、停留。如人体元气足,病自无。尤其是老人需要注意,外出活动时尽量在外套里穿一件袖口能达到拇指根部的长袖毛衣,或是戴上手套。

第三个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腰腹。人的阳气以肾为本,肾居于我们的腰腹部,一旦有风寒侵入人体,肾中的阳气就会被困于下部,腰部以下的循环就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下肢麻木、疼痛、腰膝酸软等问题。除借助衣服保暖外,也可通过按摩温暖腰腹。把手掌搓热后,直接捂在腰两侧处,同时双手顺时针按揉即可。

最后需要保暖的地方是我们的小腿。要知道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更易受风寒侵袭,“寒多脚下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女性朋友,不要过早换上单薄的裙装,否则容易导致关节炎、妇科疾病等健康问题。

惊蛰节气,如何唤醒你的阳气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眨眼,惊蛰节气已经到来。

“轰隆隆~”,一场春雷,震醒了蛰伏冬眠的虫蚁。世间万物一下子苏醒了过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切都开始恢复活力。

惊蛰后,阳气初升,此时的我们该如何顺应天时养生,唤醒体内的洪荒之力呢?

1
养阳当“捂”好

春雷隐隐,犹如催促的鼓点,震醒了沉睡的大地,振奋昏沉的人心,也唤醒着人体的阳气,预示着生长的季节到了。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惊蛰后,阳气也在慢慢地向外伸展拳脚,蓬勃发展。此时,正值“倒春寒”,阴晴不定的天气,很容易让阳气东窜西窜,一不留神就群魔乱舞,甚至从体内溜走。

故而一定要注意保暖,适当“捂”好自己的阳气,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遵循“下厚上薄,宽松”为好。

同时,还需要警惕“二月春风似剪刀”,虽然春天很美好,但春主风,看似柔弱,却暗藏杀机,无孔不入,病毒、细菌正在蠢蠢欲动。

朋友们出门,要记得防风、戴口罩,别让自己生病。

中医还讲:“动能生阳,也能耗阳”,春天适合运动,但不适合过度,既然不能出门,就在家练练拉筋、八段锦、太极拳、瑜伽、护肺操等温和的运动,还能增强免疫力,注意不可让自己满头大汗。

此外,如果有幸能碰上个大晴天,不妨在阳台上搬个躺椅或者懒人沙发,晒晒后背,有助于从大自然中获得阳气,不过,晒的时候要注意保暖。

图片

2
做点讨肝儿欢心的事

春主肝,惊蛰后,肝儿就更活跃了。

《素问·玉机真藏论》记载道:“春脉如弦……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春天的脉象有点像刚睡醒的孩子,懵懵懂懂,还有点懒懒的,轻轻摸一摸,中间有点软弱轻虚,而两端就有点硬,暗藏生发之力,这种脉象,就像手轻轻放在琴弦上拨动的感觉。如果此时的你,脉象跳动过强或过软,很可能肝儿疏泄出问题了。

故而,要注意讨肝儿欢心,别让它发怒,同时要注意养阳。如何讨肝儿欢心呢?

睡个好觉,别总是熬夜爆肝,让给肝儿提供一个安静的工作氛围。

保持好心情,别老生闷气、发脾气,如果压力有点大,记得找朋友家人倾诉,同时还可以泡点玫瑰花茶,让肝儿感受一下春天的浪漫,让气血“活”起来。

惊蛰节气,如何补脾、疏肝、宣肺
图片
图片

图片

惊蛰节气不仅是要注意保暖,同时这段时间也是万物复苏、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出门在外一不小心就会染上各种病症。那么,惊蛰节气该如何从饮食上保护好自己的健康呢?

1
食甘补脾

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所以惊蛰时还应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养生原则,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健脾,少吃酸味食物。

甘味食物包括糯米、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甘味”除了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在这类食物中,首推山药和大枣。可以将大枣放入粥中进行熬制;或是将滋补平和,补脾胃、益肺肾的山药放入粥品中与冰糖一同熬制,一锅浓浓的冰糖山药粥既甜味十足又易于消化,比较适合老人和孩子。

山药:味甘性平,健脾益气,山药肉质细嫩,含有极丰富的营养保健物质,经常食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平时容易出现多汗、反复感冒的气虚患者在春季更应该格外注意适度增加山药的摄入量。

《神农本草经》谓之“主健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本草纲目》认为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瘫涎、润毛皮”。

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山药具有诱导产生干扰素,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其所含胆碱和卵磷脂有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常食之可健身强体、延缓衰老,是人们所喜爱的保健佳品。

山药所含的能够分解淀粉的淀粉糖化酶,是萝卜中含量的3倍,胃胀时食用,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可以去除不适症状,有利于改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佳品。

大枣:味甘性温,益脾、补气养血,尤其适合女性在春天多食用。俗话说“日食五枣,长生不老”。

图片

2
升阳疏肝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此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

《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作“二三月易食韭”,就是说葱、生姜、韭菜、蒜苗等这类性温味辛的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类似的食物还有洋葱、魔芋、大头菜、芥菜、香菜、生姜等,在疏散风寒的同时,又能抑杀潮湿环境下滋生的病菌。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暴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图片

3
清火宣肺

春季肝火过旺容易肝胃不和,所以春天人容易上火,出现舌红苔黄、口苦咽干、口唇生疮、牙龈肿痛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油炸食品)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可适当配吃些清解里热、滋养肝脏、补脾润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薏苡仁、荠菜、菠菜、芹菜、菊花苗、莴笋、茄子、荸荠、黄瓜、香蕉、生梨等。

梨:味甘性寒,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在民间还有惊蛰吃梨的说法。梨的吃法很多,可生食、可蒸煮,也可以榨汁。春季吃梨最好还是以冰糖煮制,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食物冰冷,更利于和胃降逆。

图片

4
粗纤助消

惊蛰后,天气将明显变暖,清淡的食物有助于自身的新陈代谢,因此,推荐多食一些春笋、芹菜等对肠胃蠕动有很好效果的粗纤维蔬菜。

春笋:性寒味甘,化痰下气,清热除烦。春笋,因季节而得名。立春后笋就会破土而出,肉质鲜嫩、美味爽口。春笋在菜品中有“百搭”之称,可荤可素。并且春笋还是一种提鲜的食物,可以和任何一种肉类食物一起进行烹饪。

另外,春笋可以根据其各部位的鲜嫩程度进行分档食用,各有各的口感。最嫩的笋头可以用水焯一下凉拌,这样不仅鲜嫩爽口,还可以保留住春笋的原味;笋的中部可以切成笋片用来和肉片一起炒制或做配菜食用;而比较老的根部则可以与肉类一起炖制,或者煲汤。

图片

5
禁食发物

惊蛰时期草木生发,同时也是多种疾病的“生发”期。此时要注意禁食“发物”,以免旧病复发。发物其实也是食物,不同的是,有些人吃了这些食物很容易引发某种疾病或者使已得的疾病加重。

惊蛰期间,对于体质虚弱、过敏体质或者有慢性病者来说,以下几种发物都是应当坚决避免食用的:猪头肉、羊肉、韭菜、荠菜、香椿。

图片

6
少食糯米

在冬季,特别是春节期间,人们大都经历了一番美食的洗礼,所以到了早春时节,人的肠胃功能会因不堪重负而变得虚弱。

糯米是人们很熟悉的美食,但是此时却不宜多吃,因为糯米过于黏滞,且难于消化,如果此时多吃会加重肠负担,造成消化不良,严重的还可能引起肠梗阻。

老人和儿童消化功能比较弱,所以惊蜇前后应尽量避免食用糯米制品。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此时食用糯米食品也应适量,每天最好不超过200克。

图片

7
时令蔬菜

惊蛰节气后,天气将明显变暖,清淡的食物有助于自身的新陈代谢,选择一些时令蔬菜是最合适不过了,下面给大家推荐五款蔬菜。

蓬蒿菜:味甘辛性平,平肝、清虚热,蓬蒿菜早在唐代已被列为食疗之品,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称之能“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

蓬蒿菜有明显的平肝、清虚热作用,对肝阳上亢者如高血压头昏脑涨、烦热头昏、睡眠不安及热咳有痰等证有良好的疗效。有润肠通便之功,尤宜于内热便秘者。

蕹菜:味甘性平清热解毒,利尿止血,蕹菜又名空心菜,可炒,可煮汤,可凉拌。因为味淡,常不被人们重视,忽略了它的药用价值。

嵇会的《方草木状》称之为“南方之奇蔬”,因它能解毒,如解毒蕈类、砒霜、野葛、木薯等中毒;治蜈蚣、毒蛇咬伤;治淋浊便血、妇女白带、肺热咳血、鼻出血及无名中毒。有书记载,用其内服能治热痢,外用能治疮痛肿毒。紫色蕹菜含有胰岛素样物质,故糖尿病病人食用有利于控制血糖。

荠菜:味甘性温,凉血止血,利尿除湿,李时珍说荠菜:“冬至后生苗,二、三月起茎五六寸,开细白花,整整如一。”荠菜是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因其清香可口,民间常用它包馄钝,或炒野鸡肉,或与豆腐共煮羹。但多数人不知道它的药用价值。

荠菜在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多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尿、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高血压患者眼底出血、牙龈出血等,其良好的止血作用主要是其所含荠菜酸所致。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荠菜,菜叶矮小,有奇香,止血效果好;另一种为人工种植的,菜叶宽大,不太香,药效较差。

生姜:味辛性微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日常在烧鱼、肉、鸡、鸭、虾、蟹等都要放点生姜作佐料。生姜的药效有去寒、去腥、止呕、发汗、止咳、止反胃等。生姜皮利水,可以治菌痢,热痢留姜皮,冷痢刮去姜皮。

因生姜性升,不宜在晚上吃,因为夜间人气收敛,故不宜反其道而升之。用生姜3片加红枣10枚煎水服,治疗脾胃虚寒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大便泄泻,常有高效。

必须注意,内热偏重者及舌苔黄而干者忌食生姜。

韭菜:味甘辛性温,健胃、壮阳,韭菜是一种良好的振奋性强壮剂,有健胃、壮阳功能。凡肾阳虚所致梦遗、滑泄、腰酸、小便频数、小儿尿床、妇女腰酸白带多者都可以常食韭菜,故又名“起阳草”,如与开洋(虾米)同炒,其效更好。

内热便秘,口干舌燥者忌韭菜。韭菜昏目,有眼病者,如结膜炎等也当忌食。

惊蛰节气,艾灸调理百病
图片
图片

图片

惊蛰时节,在血脉刚刚启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养自己的血脉,避免出现心慌心悸。艾灸,就要调节自己的肝与心血两个方面,选血海穴为主穴,起疏肝养血的作用。

图片

血海穴,它和血有密切的关系,是血液汇集的海洋,如果血液运行不畅了,或者是血液不足了,或者是其他和血有关的疾病,都可以用这个穴位来进行治疗,目前正是血脉刚刚生发的时候,所以我们要稍微的温补一下血海穴。

不能让元气在血气匮乏的状态下启动,所以又要再次去温补关元。脾胃为化生气血之源,脾胃的功能虚弱就会导致气血不足。培补关元,也有调节脾胃的作用。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