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百、心烦、烦躁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3-05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心烦、烦躁

【治病策略】

1烦躁就不是阴证,阴证没有烦躁。

2肺阳很正常的时候人很静,过热的时候魄就失守了,病人才会有烦躁的现象。一般肺很燥热的时候就是石膏。石膏色白专门去肺热。肺热去掉以后,胸阳才能回头。

3手足躁扰晚上烦不能睡觉,都可以加知母进去,好像抗忧郁药一样。

【辩证诊断】

1病有外形不足,肌肉瘦削,颜面色薄,烦热,疲倦,名之曰虚劳

2烦者,胃经不降,心经与心包经无路下行,此二经皆主火气,火气降则神清而心宁,火气不降则神乱而心烦也。(清热养中。)如非火热而心烦,是胃阴亏乏,不能下降,阳气散越,极是危险。(养阴补阳,兼温中气。)

3躁者,不烦不热,而身体躁动不安也。木陷阳亡,中气失根,则躁动不安。大病将死,多见此也。(温养水木,回阳补中。)

4烦者,心烦也,火逆伤肺,肺不收敛,火气散漫,故心烦也。(清降胆胃,兼养中气。)

5心包不降觉心烧者,心包经属相火,其气本热,无病之人。心不觉烧者,心包火气,降入水气之内也。如其觉烧,是心包相火不降也。(温补中气,清降逆火。)但不降乃是中虚,并非火实

6人身心火之气,宣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宣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跳、心烦等病。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气虚。宣通太过者,中气虚,金气不降也。

7、(1焦虑、急躁都是心脏的问题

2忧郁、心情不佳是肝木脾土失去平衡。

3肾藏志、主恐,肾功能正常,人才会有安全感,反之则会焦虑。肾脏功能强大,就不会害怕任何事,能控制情绪,不易焦虑忧郁

4肺有热魄不能静故焦虑

8口臭、口干、心烦、舌边红肝胆有热也。

【辩证治则】

1栀子豉汤:邪在心胸结聚,以指探按骨间则痛,心下、从剑突下至脐上之间,按之濡弱空而无物,若按之腹底,则郁闷不可奈;胸中烦热不得眠,剧者,烦闷不安,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或身热手足温,或胸中窒而不能食,或结痛。

2旋覆花汤:胸中有邪而胸硬且烦,水谷积聚胸咽难下,甚者,欲使人踏其胸上。 本方可用于小儿龟背,或五疳食毒积滞,以旋覆花汤作丸,用之颇效。

3病人如果有表症,但是烦躁,尤其夜里嘴干,病人情绪烦躁,半夜不能睡觉,胡思乱想,就是标准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4癌症末期的烦躁可以用茯苓四逆汤

5身热、心中懊憹、饥饿而不能食、仅仅头部汗出栀子豉汤

6白虎加人参汤是中医对上消糖尿病的方子,也是中医对心热最好的方子,燥渴烦燥,他的外病可能是精神病,没事就发脾气。

7上焦有热,热扰胸膈,损伤阳络,则心烦衄血,宜栀子豉汤清宣之。

8伤寒烦躁

1有下后而烦躁者,若下后而烦躁,乃阴阳虚极,不能养心与膻中也,必须用人参矣。

A阴虚者,夜重而日轻;阴虚者,宜于补阴之中少用人参以补阴;

B阳虚者,日重而夜轻也;阳虚者,宜于补阳之中多用人参以补阳。

2有不下而烦躁者。不下而烦躁者,乃邪感而作祟,断不可用人参

9若见项背强,胸中烦悸而热者,则无问其下利、喘而汗出证之有无,皆可用葛根汤。故凡酒客、火证、热疮、烫火伤、小儿丹毒等,亦可用葛根汤方。

10甘草干姜汤:胸中烦躁急迫,吋吐痰涎。小便不利,世俗称“夜尿”多为此证。亦可考虑肾气丸证。

11小便不利,口干,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大便稀软,柴胡桂枝干姜汤

12辛苦除痞咸辛除滞甘咸除燥酸甘除痉酸苦除烦

13若见项背强,胸中烦悸而热者,则无问其下利、喘而汗出证之有无,皆可用此方。故凡酒客、火证、热疮、烫火伤、小儿丹毒等,亦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14牡蛎黄连龙骨同治烦躁,而各有所主也:心口黄连所主,脐下龙骨所主也,而部位不定,胸腹烦躁者,牡蛎所主也。

15其两胫自冷者,致腰以下无汗,有物如在皮中状;胸中痛者,致窒塞,不能食;身重且疼、因发热而致烦燥,睡中汗出者,反不得眠、为下焦不利。冲逆剧而小便不利者,此为黄汗正证,桂枝加黄芪汤

16心烦不安,神困欲眠而不能合目,卧起不安。或不欲饮食,恶闻食臭。且其人精神惑乱而不正常,此所谓蛊惑病之类,俗称鬼魂致病而失心气,甘草泻心汤

17心律失常,在多种心脏病中都可出现,是心阳虚所致,称为脉结代兼烦躁者,可用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复心阳、敛心气。

18黄连解毒汤

1)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下血、尿血、麻疹、痘疮、皮肤病、皮肤瘙痒症、荨麻疹、诸热病之余热;

2)亦可广泛用于狂躁症(夹有喜笑症)血脉症、眩晕、心悸亢进症、神经官能症、精神病、脑溢血、高血压症、酒渣鼻、黑皮症等。

3)用于头脑清醒不能入睡。兴奋不衰,无故发怒,心情焦躁,像似头昏眼花者为目标。高血压或更年期障碍时之不眠症亦为其目标。

4)此症系实火之证,非虚火之证。故上焦满闷心下拘挛,在任脉水分不动悸,其脉沉细或软弱,但沉取确有力。必须以脉诊、腹诊及舌候热候。

19血虚症状:头晕目花、急躁易怒、心烦少眠、手足心热、朝凉暮热,皮肤甲错甚至拘挛、筋急、关节抽掣屈伸不利,两脉细涩无力。用四物汤加减。补血剂中加党参、黄芪、茯苓,以益气生血。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熟地代替生地;血虚有热加黄芩、丹皮。

20栀子专泻肝中之火,其余泻火,必借他药引经,而后泻之也。栀子通常不可重用,但是当两胁大痛之时,心君拂乱之后,用山栀三五钱,附之以甘草、白芥子、白芍、苍术、贯众之类,下喉而痛立止,乱即定,其神速之效,有不可思议者。

21(医宗金鉴)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 故有心烦而无身烦, 有身躁而无心躁也。

1故太阳有不汗出而烦躁,谓之在表,大青龙汤证也;

2阳明有心下硬之烦躁,谓之在阳,白虎汤证也;

3三阴有吐痢手足厥之烦躁,谓之在阴,四逆辈证也;

4诸烦,谓烦不眠懊恼也。但大便不硬者,以竹叶石膏、温胆、栀子豉汤等汤主治可也;便硬者, 量其热之深浅, 白虎、三承气汤主治可也.

5躁同三阴证见,便属阴寒之躁, 四逆、理中、吴茱萸汤主治可也.。

22病人烦躁时,用到的药要去心,否则会更烦躁。

23忧伤肺,半夜不能睡觉、口干、胡思乱想,就是标准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24重病时烦躁+自汗如注,可用茯苓四逆汤

25夜间出汗烦躁的,加白薇去烦热。

26急躁: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一、二付血府逐淤汤必好。

27、(1心中大烦,舌黑而不得卧者,少阴之阳烦也。宜黄连阿胶汤

2心中大躁,手足躁扰不安者,少阴之阴躁也。宜加味白通汤

3心中怔忡,跳动如春碓臼者,心脾之血虚也。宜加味归脾汤

4心悸而怯,常欲叉手冒心者,水气凌心经也。宜桂苓甘枣汤

5心惊而惕,神魂不能自主者,心虚而气浮也。宜桂枝龙牡汤

6心神慌惚,入夜则多烦梦者,心血虚有火也。宜原方安神丸

7心神恍惚,每事不能记忆者,有火兼有痰也。宜加味安神丸

8心神不定,起居百般不安者,百脉皆合病也。宜加味百合汤

28经前腹痛一般属于实症,多有经前烦躁多怒,口苦咽干,舌红脉弦,青主宣郁通经汤以清解郁火。

【辩证比较】

1腹痛:

1小柴胡汤:伤寒之邪迫于里而热痛;如果有烦躁,则因外邪迫里,心烦喜呕。

2小建中汤:和气血、缓急迫之方;如果有烦躁,则以心中悸为主;

2、(1发汗后腹胀,虚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腹胀,虚满、卧起不安、心中躁烦,栀子厚朴枳实汤

3呕吐太过了之后的变症,

1吐太过了,胃的津液伤到了,虚热往上走,病人就会烦燥大半夏汤

2渴而烦燥者、就是胃裹面的水没有了,胸腔里面的水也没了,白虎加人参汤

3如果病人但热不渴,代表胃的津液没有伤到,但是还有表热,白虎加桂枝汤,因为兼有表热阳明热,但是胃的津液没有伤到,所以把人参拿掉,把人参换成桂枝。

4伤寒麻黄汤发汗之后,有两种情形会心烦

1表邪仍不解,表证仍在,脉浮数,可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法,

2汗后邪去,表证已解但有余热留扰胸膈,则用栀子豉汤以清热除烦。

5、(1大凡白虎汤,通治阳明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自汗,口渴,舌苔干燥,目痛,鼻干,不得卧、心烦燥乱,日晡潮热,或阳毒发斑等证。亦当随证加人参而用之。

2白虎汤,兼骨节烦疼,气冲逆而作呕者,白虎加桂枝汤之证。

3若癫痫热证,血气冲逆,眼目赤热,或肝积迫于胁下,于白虎汤加黄连

6虚与实:

1心下痞软:心下、从剑突下至脐上之间,按之濡弱空而无物,若按之腹底,则郁闷不可奈。如果心胸烦躁,此为虚烦。方如栀子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

2若按之必硬,或痛者,皆实邪致烦,其治法或柴胡辈,或调胃承气汤;其剧者,大陷胸汤,或泻心辈;大率实邪在胁下、心下者,以其实证表现为依据。

7、(1因吐利而手足厥冷,冲逆而烦躁欲死,是下焦之寒上逆而犯中焦,故吐利并作,吐利后之烦躁当为气逆所致。治以吴茱萸汤温中降逆气。

2此方与四逆汤证相似,四逆汤主缓急迫,吴茱萸汤主降其逆气。

8、(1少阴初症:脉微细、但欲寐,或手足寒、背恶寒,但必有下焦虚寒之症;

2少阴病的下利时痛、便脓血属中下二焦病;

3少阴的咽痛、胸满心烦皆由下焦虚寒而气血上迫所致,肚脐旁少腹为腹诊之本。

9 桂枝汤加减:

1腹拘急时痛者,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

2大实痛者,加大黄汤(桂枝加大黄汤);

3拘紧甚而急痛者,用小建中汤

4心下痞硬拘挛者,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5渴而口干者,加瓜蒌根汤,栝蒌桂枝汤

6若腹反不拘挛、按之松软,胸满心烦者,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汤);

7若心下满、小便不利,去桂加苓术汤(《医宗金鉴》作“去芍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10、(1三黄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3-->1,顿服之。

应用:气血有热,故有吐血、衄血等证。或有下血便血等证,或有狂乱证,此皆由心气不定所致。或血气上冲而眼目红赤生翳,或头项肿热,口舌热,疮疔痈疖热痛,气凌,积聚之心悸惊烦,产后血崩,便秘,脉数,心下痞硬,冲逆,面赤等。或小儿丹毒,一切积热,血热,血气上冲而心烦悸,天行下痢脓血等,总之,以心下痞,心中烦悸不定为依据。

2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醉汤渍之。

11、(1温经汤:用于少阴病、阴虚证,气血虚寒,其症有手掌烦热(发烧)和口唇干燥,下腹膨胀或不快感。

2当归建中汤烦热,足温,咽口干燥,腹中刺痛。

3三物黄芩汤烦热,四肢烦热

4当归芍药散:不孕症,寒证,手掌烦热无口唇干燥

5肾气丸烦热,足心烦热,渴,脐下不仁。

12、(1满而不烦:

A热气入胃之实满,以承气下之;

B寒气上逆之虚满,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温之。

2烦而不满:

A热邪入胸之烦,以竹叶石膏汤清之;

B余邪在胸之烦,以栀子豉汤解之。

3既烦且满,热与气结,壅于胸腹之间,用栀子厚朴枳实汤

13人参黄连茯苓三味,其功大同而小异也。人参心下痞硬而悸也,黄连心中烦而悸也,茯苓肉瞤筋惕而悸也。

14干姜附子汤、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比较:

干姜附子汤

四逆汤

四逆加人参汤

茯苓四逆汤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人参一两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人参一两 茯苓四两

阳虚,没有阴虚,白天烦躁、夜里安静

阳虚、阴虚+ 急迫症、厥逆

+ 津液丧失太多

+ 烦躁

15、(1三阳病都有烦躁,这个三阴病也有烦躁。

2阳明烦躁有渴,少阳烦躁有呕,太阳烦躁有表症。

3烦躁最厉害的莫过于栀子豉汤证了,虚烦不得眠,不会夜而安静,是昼夜全是那么烦躁。加减如下:

A若火热伤气,而兼见少气者,用栀子甘草豉汤

B若火热扰胃,兼见呕吐者,用栀子生姜豉汤

C若火热下扰,使腹部气机不畅,而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用栀子厚朴枳实汤

D若虚烦兼脾虚便溏者,用栀子干姜豉汤

4阴寒烦躁,白天烦躁、夜晚宁静,干姜附子汤

【经典回顾】 

烦躁与睡眠:

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愦愦及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腹如故,小便难也。

2、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3、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4、发汗吐下后,虛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5、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6、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寐,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7、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8、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9、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八味肾气丸)

10、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11、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1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虚烦:

1、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2、伤寒八九日,吐下后,虚烦,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复发汗,脉甚微,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3、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4、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烦渴:

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属五苓散证。

2、表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口中渴而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3、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6、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7、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8、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烦热:

1、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2、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3、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4、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肽也。

心烦: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2、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3、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4、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鞭,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5、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6、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7、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8、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9、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10、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11、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12、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头鞭,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13、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烦满:

1、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多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3、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4、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惊烦,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5、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6、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7、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8、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相搏,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9、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手足烦:

1、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2、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4、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

5、太阳病一日,反烧瓦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先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鞭,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微烦:

1、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2、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3、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鞭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4、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必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故知也。

6、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多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7、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8、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复烦:

1、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2、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常自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蛔厥。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蛔也。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4、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烦躁:

1、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躁,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4、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5、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征象桂枝,因未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亡阳固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退,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6、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7、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10、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11、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自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12、火逆,烧针汗之,因烦躁者,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而微汗出,及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客气动膈,膈内拒痛,短气燥烦,心中懊恼,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15、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16、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17、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鞭,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鞭,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18、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1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0、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者,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数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21、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胸暴烦,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22、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23、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24、少阴病,吐剧,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25、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26、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27、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28、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29、湿家,病身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30、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3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32、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33、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

34、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35、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