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伯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新用户9793ddzn 2022-03-05

近期教授先秦散文,下周一要讲《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令人赞叹。

此文篇幅虽短,但结构完整严谨,情节波澜迭起,全文形象鲜明,说理透彻、逻辑有力,堪称先秦散文之典范。

且不说其他,只说说郑伯这个人物。

秦晋两军夹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烛之武,并斩钉截铁地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郑伯随即去请烛之武,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然,烛之武对郑伯颇有不满。郑伯赶紧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中,左氏对郑伯着墨不多,但郑伯这个形象却特别鲜明。

国危之时,他信任佚之狐,果断听从他的建议,立马去请烛之武;面对烛之武的不满,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能早用子”,检讨自己未能“知人善任”;又说“今急而求子”,“急”言明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求”表明诚恳的态度;又言“是寡人之过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一个信任臣子、处事果断、勇于认错的国君形象跃然纸上!

但是,郑伯接下来说的话却有点不合时宜!

他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求人办事,怎么会这样说话?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要明白个中玄机,首先,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的重点是“亦”字!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郑国灭亡了,对你烛之武没什么好处!这是对烛之武的友好提醒;但也可以说,是国君对臣子的某种威胁——你不去,对你没有什么好处!总而言之,你烛之武和我郑国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

其次,还要想一想:是不是如郑伯所言真的“不利”?烛之武见秦君与不见秦君,孰更有利?这几乎不用多想,见秦君,凶多吉少,肯定不利;不见秦君,郑国灭亡,烛之武有什么特别的与其他国民不同的不利呢?这真不好说。

再次,还要想一想:郑伯不说这句话,烛之武会应命吗?

倘若郑伯不说这句话,烛之武就不应命;说了这句话,烛之武才应命,那是否说明烛之武也是为了让自己免受“不利”而去见秦君?无论如何,烛之武都难免有“私我”之虞。

烛之武是这样的人吗?

史籍关于烛之武的记载不多,主要有四处:

一、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史记·郑世家》)

二、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於晋、秦。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於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彊,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史记·秦本纪》)

三、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②:“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③?”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史记·晋世家》)

四、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史记·晋世家》)

前三处着笔,均未明确指出“使”之名姓,第四处太史公的评点,言烛之武退秦的关键,在于其言深中秦穆之心,合乎秦穆之利。

以上均无法证明烛之武为“私我”之人,当然,也不能证明烛之武不是“私我”之人。

烛之武是何许人也?《史记》语焉不详,其他文献也言之甚少,只有《左传》不厌其烦,浓墨重彩,详笔讴赞。《左传》盛赞的烛之武,不计前嫌,临危受命,能言善辩。

可以想见,从《左传》创作的角度而言,烛之武不应为“私我”之辈,即使郑伯不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只要他肯认错,烛之武依然会挺身而出,救郑国于危难。

可见,这句话说不说,从《左传》创作的角度而言,与烛之武并没有多大关系。

那么,郑伯为什么还要说这句话?

因为,郑伯就是这样的“言必曰利”的国君!

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动的最高原则,精明的说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谙此道。以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它手段更见效。即使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首先是从利益原则出发的。这个原则,恐怕比仁义原则更实际,更能长久,尽管仁义原则更值得赞赏,可是这世上有几个讲仁义的人呢?

所以,他说这句话就表明他并没有充分信任烛之武,也正好印证了烛之武为何正值壮年却没受重用,因为,郑伯并不真正了解烛之武,他之所以去求烛之武,只是因为佚之狐的推荐,只是因为他对佚之狐的充分信任,只是因为被逼无奈没有其他办法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

所以,暂且试一试,但又不放心,所以用他惯用的方式,软中带硬:“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既是提醒,也是威胁。

他可全然不管烛之武爱不爱听!

孟子常说:“王何必曰利?”

可是,哪个王不曰利?

最后,还得想一想:郑伯除了说这句话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有的,他可以更诚恳地说:“先生,郑国的生死存亡就仰仗您了!”

他也可以许下承诺:“先生,如能说退秦师,吾必犒赏……”

他也可以感激涕零:“先生高义,没齿难忘!”

……

但是,如果郑伯说了以上的话,那他就不是郑伯了。

郑伯没有选择其他,而直陈利害,足见他的本性,也侧面反映出他与烛之武的关系,也暗暗照应了烛之武不被重用的事实,郑伯的形象也更加真实更加丰满。

郑伯说的这句话,真可谓神来之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