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明翰|比较阅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与《史记·郑世家》相关记叙

 博学而日参省 2022-02-21
图片
图片

两书对读更逼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与《史记·郑世家》

相关记叙的比较阅读

蒋明翰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很能体现《左传》记言特色的先秦散文名作,其文学价值很高,所以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经典课文。如果在教学中能指导学生延伸阅读《史记·郑世家》记叙相关历史事件的段落,会让学生获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拓学生视域,增强学生评判和鉴别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研修兴趣,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史记·郑世家》中关于秦晋联合围郑的叙述如下:

(郑文公)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圣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姓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熟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四十五年,文公卒,子兰立,是为缪公。

一、两书对同一历史事件叙述相同之处

1.秦晋围郑的原因相同。《左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史记》:“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

远因:六年前(前637年),当时相当落魄的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正在完成他长达十九年的政治流亡之旅,路过郑国,郑文公以“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为由,拒绝给重耳高规格接待和丰厚馈赠(此前,重耳过齐,受到一代霸主齐桓公盛情接待:“妻之,有马二十乘”;过宋,另一霸主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外宽内忌的晋公子记住了,当晋公子变成晋文公后,他要找回这个面子。

近因:两年前(前632年),晋文公和他昔日的恩公楚成王为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发生了城濮之战,许多小国被迫卷入了以晋为领袖的北方诸侯联盟和以楚为中心的南方诸侯集团。郑文公既然四年前开罪了晋公子,就没打算拍今日晋文公的马屁,铁了心一条道走到黑,顺乎逻辑地助楚击晋,但战争的结果是楚败晋胜,因而,晋文公在摆平了莽撞的大哥(楚)之后要教训眼拙的小弟了。

但两书对原因的叙述重点不同,因而先后顺序不同。《左传》认为主要是无礼于晋文公,其次“贰于楚也”。《史记》则认为郑被讨伐的主因是“助楚攻晋”,次因是“文公过时之无礼也”。

总之,两书认为,文公要老账新账一起算。秦虽出兵围郑,但秦郑之间却既无历史过节,也无现实冲突,秦穆公是趁火打劫的主。

2.这次事件的结果相同。秦晋联军围郑,但围而未攻,又先后退兵,秦先罢兵,晋接着也退师。郑国成功化解危机。

3.秦国退兵的原因相同。《左传》通过烛之武细详的分析,说明灭郑对秦不利,存郑对秦有利。《史记》则以无名外交人员一句“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去打动秦君。总之,郑国外交人员找到了拆散秦晋联盟的方法(理由)并使秦君接受了郑国的看法,主动罢兵。

图片

二、两书不同之处甚多

1.《左传》以烛之武为中心叙事记言。中心人物:烛之武。佚之狐、郑文公、晋文公均为侧面描写的陪衬人物。中心场面:烛之武对秦穆公长达150多字的游说。中心论点:存郑利秦,亡郑弊秦。《史记·郑世家》则以历史事件的发生演进为叙事之纲,展现了郑、晋、秦三国博弈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2.《左传》在“细”和“详”字上着力,《史记》则在“宏”和“全”字上用功。《左传》所浓墨重彩刻画的烛之武,《史记》中连名字也没有。但《史记》并未否定《左传》的记述,《左传》所写的只是《史记》所记的大事件中的一个局部。

《左传》在描写人物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烛之武的能言善辩、老成谋国,佚之狐的沉着自信、识人之明,郑文公的能屈能伸,晋文公的大气练达,秦穆公的唯利是图,几乎每一个人用寥寥数语就写得呼之欲出。而《史记》在展示历史的多种力量、多重矛盾、多个层面上提供了接近历史真相的大量信息:

(1)晋强索叔詹。

(2)叔詹为救国而自杀,郑子兰上下活动,欲借晋文公之力回郑即位。

(3)晋以子兰入为太子为条件讲和退兵。

(4)郑大夫石癸在帮助郑文公做决策时的参谋作用。

……

3.郑晋秦三国博弈的最终态势不同。《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给人的感觉是郑秦各有收获,而晋文公在无奈之下退兵,仿佛晋是博弈的失利一方。《史记·郑世家》却完全不同,晋虽退兵,但把亲晋的子兰送回郑国从而获得间接控制郑国的巨大政治利益,不战而屈郑,是最大的赢家。

4.两书中晋文公的形象不同。《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那番“不仁”“不智”“不武”的妙论,表现了其作为霸主的政治家的胸襟开阔和气局宏远。《史记·郑世家》中的晋文公不依不饶,无雄才大略,无容人之雅,奸狡精明而不可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