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中风,全家发疯!房颤要用抗凝药预防脑卒中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患者日常应用抗凝药物过程中仍存有诸多误区,轻则贻误病情,重则要了卿卿性命,这些陷阱其诡异程度,甚至堪比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看看你中了几计? ![]() 三十六计之一 瞒天过海 阵发性房颤不规范抗凝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这句话几乎成了心内科医生向房颤患者科普时的口头禅。然而,似乎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一部分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动起了小心思:“我是阵发性房颤,心里有数,今天没犯病,这礼拜都没犯病,这抗凝药就别天天吃了,房颤犯了再吃吧。” 全球已有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实,不管房颤类型如何,房颤都能增加脑卒中的风险。阵发性房颤同样需要规范抗凝,不要抱着“侥幸之心”自行减量或停用抗凝药。 ![]() 三十六计之二 上屋抽梯 房颤消融术后不用再吃抗凝药了 “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很成功,心不慌了,气不闷了,复查了几次都是窦性心律,好多药都不用再吃了。”这既是房颤患者术前的期盼,也是复查时最想听到的答案。然而,这里包不包括抗凝药呢? 其实,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需继续进行3个月的抗凝治疗,之后需对血栓栓塞风险进行再评估,以此决定是否需要长期抗凝。对于CHADS2-VASc评分≥2分的血栓中、高危患者,建议长期抗凝或个体化治疗;对于评分<2分的患者则可停用抗凝药。术后抗凝药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 三十六计之三 偷梁换柱 抗血小板药替代抗凝药 “抗凝药出血风险高,吃阿司匹林也能预防脑血栓。”由于部分患者还对房颤缺乏认识、对抗凝药缺乏了解,因此萌生出这一想法。 其实,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的一种,和抗凝药完全是两类药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以起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对于房颤血栓的预防却无能为力;抗凝药则是通过抑制特定凝血因子,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二者药理作用不同、适应症不同,无法互相替代。 ![]() ❖ 聪明的房颤患者,你可要规范抗凝,千万不要中计了呀! 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
来自: 昵称69125444 > 《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