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历史档案分析,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

 dongchang 2022-03-06
雍正皇帝的继位问题,一直颇多争议。甚至在他刚刚登基不久,坊间就有传言,说当日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时,皇上进了一碗人参汤,圣祖皇帝饮后就驾崩了。
这简直就是指着鼻子说,雍亲王用一碗毒参汤害死了自己的亲爹。
康熙
不过,若想去伪存真,还是要靠档案说话。档案并不支持这种过于戏剧化的流言。
首先,据清宫档案记载,康熙是不喝人参汤的,他曾经说“北人于参不和”,因此并不饮参汤进补;其次,考虑到康熙身边护卫严密,如要强行灌药,恐怕也太难了些。另外根据记载,康熙晚年身体并不好,经常头晕目眩、手抖手摇、腿脚肿胀。据此分析,康熙能活到70岁已属高龄,被“毒死”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不过,关于雍正阴谋夺取皇位的传说却始终此起彼伏,这从侧面证明,雍正是一位名声非常不好的皇帝。
想来,这大概也跟他登基十余年间,执政过于苛猛有关。俗话说,凡事过犹不及。
雍正继位后,针对康熙晚年的政治弊端,他采取了一系列酷烈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手段,一方面的确巩固了大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却也得罪了几乎所有的社会阶层。
雍正
在官员们看来,皇帝“反贪”太过苛猛。雍正对官员们所有的贪污侵占行为,一丁点都不宽容,动不动就“抄家罚银”,让无数官员倾家荡产,由此给自己赢得了一个“抄家皇帝”的恶名。
对治下百姓,雍正相信严刑峻法是改善社会治安的最佳途径。他宣称“朕治天下,原不肯以妇人之仁,弛三尺之法”。
他当皇帝后,大清天下狱案四起、酷刑滥施、轻罪被重治,被冤枉入狱者为数众多。
虽然雍正帝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其中有些措施效果还不错,比如“养廉银”制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措施,在执行当中走了样,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由此引发民怨沸腾。
社会各阶层产生的不满情绪,就发泄在了对皇帝“即位不正”的窃窃私语之中。
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启乾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他本人也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胤禛即位后的年号“雍正”,是“雍亲王得位之正”的意思。但实际上300多年来,雍亲王究竟是不是逆位而上,却一直是一件疑案。民间对他谋逆的传说固然过于玄幻,但考据史料,也并非空穴来风。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也就是1722年12月14日,康熙帝在南苑围猎时患感冒,回到畅春园养病。到了这年冬至的天坛祭天大礼时,他依旧未能痊愈,只好由皇四子胤禛代为出席。
十三日清晨,康熙帝病情突然加重。
内廷传话,紧急召见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一共七个皇子和步军统领隆科多入见。
关于这次觐见,《大义觉迷录》这样记载:隆科多宣布'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但隆科多口授皇帝谕旨时,康熙的其他几位成年皇子都不在身边,只有几位年幼的皇子跪在殿外,并没有亲耳聆听皇父谕旨。
这时内廷又有令,将在天坛斋所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召回。当天上午,雍亲王匆匆从天坛赶回畅春园,但康熙却再未提及继承皇位的事。
当晚7-9点左右,康熙帝驾崩。
此后,步军统领隆科多向胤禛“口授末命”,传达了由他继承大位的遗诏。雍亲王听了之后,“惊诧悲痛,昏倒在地”。
从这一刻起,皇四子胤禛虽然没有正式继承大位,但已经担负起了新君的责任。当天夜间,,他就指挥将康熙帝的遗体运回紫禁城乾清宫,并发布“诸王非传令皆不得进”的命令。
十四日,朝廷正式宣布,大行皇帝留下遗诏,命雍亲王嗣位;同时召十四子胤祯回京,京城“九门关闭,禁止出入”。
六天后,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改年号为“雍正”。康熙帝晚年众多皇子争夺帝位的争斗,至此画上了句号。
其实,史学界对雍正继位最大的质疑,并非来自民间传说和当时王公大臣们的不满,疑点主要还是来自于《康熙遗诏》。
康熙遗诏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康熙遗诏》一共有5个版本:
一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康熙遗诏各一份,其内容相同;
二是《清圣祖实录》中的“康熙五十六年上谕”;
三是《清圣祖实录》中的“康熙六十一年遗诏”;
四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向七位皇子宣布的遗诏;
五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后,隆科多向雍亲王口授的《康熙遗照》。
围绕着这些文献,一直有一些争论和传言。首当其冲的是,雍正把传位十四子的“十”改为“于”,矫诏即位。这个说法流传范围实在太广,跨越三百年始终不绝于耳。虽然乍一听有道理,但其实经不住分析。
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十四子”的遗诏,按照当时的行文,重要文件都会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字就算可以修改,满文又岂能如此改法?况且现存的所有五份遗诏文书,都没有被涂改过的痕迹,由此可以判定此说为民间演绎。
另外一个争论,主要是围绕着“康熙遗诏究竟是真是假”而展开的。
作为雍亲王继位的主要文献依据,从海峡两岸保存的《康熙遗诏》来看,都无法证明一定是真或一定是假。也就是说,这些档案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后来伪造。
能够确定是真的,只有《清圣祖实录》记载的康熙五十六年的上谕,因为这是在康熙帝去世前五年就已经公布的。但在这份档案中,恰恰并没有写明接班人是谁。
还有一份是《清圣祖实录》记载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的《康熙遗照》。
这份“遗诏”,有学者认为是真的,因为《清圣祖实录》的相关档案都可以证明这份遗诏的存在;但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假的,因为实录和档案都是雍正掌权以后出台,随时可以进行篡改。
那么这份诏书到底是真还是假呢?
康熙晚年
从文字内容看,这份遗诏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说它是真,主要是因为前一部分,因为这部分是把康熙五十六年的上谕加以修饰后,移植而来。康熙帝在这份上谕中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当着诸皇子、文武大臣亲自公开宣布,而且记录在案,所以是真的。
但是,在这份遗照的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最关键的一句话: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卓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句话,并没有其他文献与此互相佐证,始终是雍正朝的官方口径,属于孤证,因此无法确定其真伪。
最后,关于康熙帝向七位皇子宣布遗诏,记载这个情节的两本书《清圣祖实录》和《大义觉迷录》,都是雍正皇帝继位之后,由他的御用官员所编写,而且出版时,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人世,因此内容完全无法核实。
而与此同时,由在场的当事人写的另外两本书中,却并没有这一情节的相关记载,所以“向七位皇子宣布遗诏”的情节,就引起了大家的怀疑。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是,康熙帝怎么会在病重时,不同时召集王公大臣们一起来听他的遗诏呢?
此外,在康熙帝病危当天,雍亲王胤禛曾经三次来到畅春园清溪书屋的病榻前,康熙帝对他说“朕病势日臻”。可见此时康熙帝头脑还是清醒的,但为什么康熙却把指定胤禛为继承人的事,告诉其他七位皇子,而不当面告诉他本人呢?
还有,“口授末命”的人,为什么是隆科多这样一位步军统领,其他的大臣为什么没有在场?所以这个“口授”而来的“末命”也就更令人生疑。
不过,虽然目前没有看到可以令人信服的“康熙遗诏”,但不得不承认,康熙晚年对雍亲王还是很信任的,而且在病危之时也曾三次召见雍亲王到他的身边。
倾向于康熙的确传位给了雍正的学者,提出的另一个关键证据、也是更为重要证据是:就在康熙帝去世当年的3月,他见到了仅有12岁的皇孙弘历。回宫之后,康熙就开始了解这个皇孙的生辰八字,在过完69岁大寿后没几天,又亲自来到圆明园,宣布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

乾隆晚年

此前被康熙“带回宫中养育”的,只有废太子的儿子弘皙。
在随后到来的夏秋两季一共5个月的时间里,皇祖孙二人几乎朝夕相处。康熙亲手教弘历练习书法,还写下条幅和扇面赐给弘历;在木兰围场围猎时,弘历还差点被受伤的黑熊扑倒,幸亏爷爷手疾眼快用虎枪打死了黑熊,才保全性命。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康熙皇帝还再次来到雍亲王的狮子园,传见弘历的亲生母亲钮祜禄氏,并且盛赞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
种种迹象表明,皇孙弘历在康熙传位的决策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
后来的历史学家们也大多认为,很难说让12岁的弘历觐见康熙,不是雍亲王的深思熟虑之举。
在康熙晚年的诸子争位中,胤禛以自己独特的处事之道,以退为进,的确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况且,这位雍亲王本身也并非等闲之辈,他有相当的办事能力,还有在军中的工作经验,是实打实受康熙帝信任的得力干将之一。
雍正之宝
不管怎样,雍亲王毕竟坐上了皇帝宝座。但他拼命为大清王朝的根本利益工作了13年后,换来的却是在历史长河中的“恶名”,不得不说是他的悲哀。
从整个清王朝的角度看,雍正统治的13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
康熙晚年诸事从宽,而且因为太子的事耗尽了心血,国家政治几近废止,贪污腐败蔓延,乱象丛生。这种情况下,如果继位之君是一个性格软弱之人,清王朝必然会迅速堕入乱世,这在历史上已经有过无数先例。
但幸运的是,雍正继承了帝位。出于对大清王朝的责任感,也基于他自身的个性,雍正即位后马上向自己反感的种种乱象举起屠刀,也还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一些政治深层问题。他勤奋工作,少有休息,殚精竭虑的劳碌了整整十三年。
不过,终雍正一朝,大臣们虽然对这位皇帝唯命是从,却很少有人真心爱戴,因为雍正不但喜怒不定,而且个性刻薄,从他残酷对待自己的兄弟就可见一斑。
在雍正以前,虽然满洲皇族内部也有各种纷争和博弈,但是从来没有撕破脸到亲兄弟相杀、相囚,把亲兄弟连同其子孙后代,一起开除出族籍的程度,而雍亲王胤禛却开了先例。
他的大哥、二哥都被他监禁至死,老八、老九也被秘密处死,三哥和老十四也永远囚禁;其他的宗室,被杀、被关、被流放的,更是不计其数。这是整个爱新觉罗家族的耻辱,甚至是整个大清王朝的耻辱。
他的儿子乾隆,也对自己的这位父亲颇有看法,也一直为自己的父亲感到惋惜。
乾隆继位后,很快就对雍正的很多政策做了大幅调整,尤其是针对父亲最为人诟病的“残杀手足”一事,乾隆很快就给予平反。
即位一个多月之后,乾隆发布了一道震动天下的谕旨。
他宣布,给“阿其那”“塞思黑”的子孙拨付相当丰厚的产业以资生活;连最重要的案犯、父亲当日最大的竞争对手十四阿哥,也被释放;他还赐给这位被囚禁十余年的十四阿哥爵位和优越的生活待遇,让他安享晚年。
乾隆的这一重大举动,一下子扫除了王公皇室对雍正、乾隆这一支的怨恨之情,新皇帝的宽仁让大部分经历过雍正严苛统治的人,都有如沐春风之感。
雍亲王登基的300年来,他继位究竟正取还是逆取?始终是人们激烈争议的话题,也因为这件事的扑朔迷离,为演艺界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反过来让更多的人熟知并加入争论。
不过,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目前能查到的正史当中,不会也不可能有对雍正帝“逆取”皇位的任何记载,因此这个话题也许会被一直争论下去。
但不管怎样,雍正毕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我们对他的评价,也应该把主要视线投向他在位时的政治功过之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