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道:医易渐悟第枯五

 My_68 2022-03-07
禅房花木深
过用则灾害生

过刚易折,锋芒毕露必然埋藏祸端,阳气再旺,总有衰的时刻,物壮则衰,事穷则变。在最阳光的时候应该做好准备迎接黑暗。

物极必反,在最黑暗的时刻准备迎接阳光。

所以要平常心,生长壮老已,生命规律,只是有的人在某个时间段的长度不同。过用则灾害生,凡事秉持中庸。

有的人血气方刚的时候多,但不见得长寿,有的人病殃殃的时间长,但不见得短寿。我大姑八十多了,一身病,姑父会调理,依然健在。我舅妈一辈子心脏病,八十多才去世。人的阳气不是火气,火气是邪气,而阳气是生机,是阴阳互济的产物,只要这生机在,生命就在,生机里面还有信念。

就像油灯,油少,就小火慢烧,在没有风的地方,可以熬很久。更多的人就像满油的灯,为了不被风吹灭,必须调大火苗,很多时候熬不过火苗小的残油灯。每个人都幻想体内有核燃料,用之不竭的元气,每天都像打了鸡血的斗士,实际上激发潜能的结果就是能量早早用完。

所以,在精力旺盛的时候也不要过度消耗身体,在疾病困扰的时候也不要放弃希望。生命是很神奇的东西,总有很多意外发生,故为无常。

图片



六经传变与地支对化
疾病传变是逆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顺行刚好是六气正常的变化。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为不传。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从戌到酉申,辰到卯寅,辰戌化太阳寒水,寅申化少阳相火,卯酉化阳明燥金。太阳病中风当在辰位,病伤寒当在戌位,辰位类巽为风温,戌位类乾当寒燥。发于阳发热恶寒七日愈,当在对化戌位,得寒燥太阳之气而愈。发于阴无热恶寒六日愈,当在戌位逆行六位在巳,得风热之气,寒邪自去而愈。
风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发于辰,十二日当在巳,厥阴风木当令而愈。
再如太阳病三日发汗吐下都不能解应该是坏病了,桂枝汤就不能用了,三日在少阳的缘故。
太阳病八九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缓为欲愈。当在少阳,半表半里,出表则愈,入里为阴阳俱虚,身会痒,这个痒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渴欲饮水,水入而吐,五苓散。六七日在亥戌位,亥为水戌为土,亥在厥阴风木,戌在太阳寒水,表有风热里有寒饮,五苓散以土制水,泄水,通阳。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心中结痛,栀子豉汤。五日在午,少阴君火,六日在巳,厥阴风木,巳午皆在火位,风火相扰。栀子十四枚,去少阴之热,香豉和胃除烦,以去风火之扰。
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同上午巳位,辰巳在巽,巳为厥阴,风热,当小柴胡汤,柴胡皆厥阴,黄芩解少阴,半夏以降风热造成的上逆胃土之气,人参以补气虚,甘草和中,生姜以散寒。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表里。
太阳病二日反燥,熨背大汗出,大热入胃,二日当在阳明,十余日,自下利者为欲解。十日在丑未太阴,故而下利,下利则邪从阳明而去,故为欲解。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调胃承气汤。十日在太阴故有便溏腹满等状。太阴过为少阴,胸中痛,有热。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不结胸,其人如狂,热在下,少腹当硬满……抵挡汤主之。六七日当在厥阴太阳,亥为水位又为厥阴,戌为太阳,厥阴太阳瘀热结在下焦。
……

图片


内经的五方五法
内经说的五方人不同治法是何意?什么东方人用砭石,南方人用针,西方人用药,北方人用灸,中央人用导引。这些疗法实际上是针对不同症状而设。凡是具有东方人的特点,受风温侵袭,木强土弱,用砭石疗法,砭石为阳土,以助土气制土薄木摇之患。凡是热邪实证,用针,古时候是九针,主要作用就是刺破肌肤让热邪外泄,后来为了弥补泄过,用毫针加热,针柄用烧艾绒来实现,所以后来叫针灸,针灸本是两种不同方法,合起来用了。南方人火旺克金,以针泄火驱邪,针本为金属利刃,以助金气。西方人的特点是金气旺,邪气入六腑,木被金克,向外发散的力量弱,以药涤荡六腑去邪,草药以木行为主,以养木气。北方人代表阴寒重的疾病,水旺火被克,所以用艾火灼烤,以驱邪寒邪。中央人土行,土重,湿邪为患,导引让运化正常,导引就是在运输气血到需要的地方去,这种方法适合大部分人,土及四季。
可见内经说的五方人的五种疗法,实际上是五种治病原则,虚补实泻,以运和中,让五脏六腑,阴阳五行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中医几千年发展,实际上是一种退步状态,以一术代万术,忘记了术有专攻,以长胜短才能轻松自如。选择合适的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




申明:部分文章或图片来自互联网,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感谢支持!文章涉及治疗方法,或功法类,请征询专业人员后使用,责任自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