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故土的山堆里埋着祖辈们的骨骸——凌春杰《我们的村庄》读后随感

 阳光之波 2022-03-08

故土的山堆里埋着祖辈们的骨骸

——凌春杰《我们的村庄》读后随感

文/杨之藏

什么是故土?什么是故乡?是那些随着身体生长而逐渐生长在血液里、文化里,那些难以割舍的熟悉的人和事,那些熟悉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是那些生命的底色,是那些金色的童年记忆和潜藏在记忆中的袅袅乡音。

故乡会死亡么?地理上的位置始终存在,但文化上的标识会日渐模糊,最终变得面目全非。故乡会伴随着那些随着你长大而逐渐苍老的故人逐一西去而逐渐模糊。当故乡完全没有你牵挂的人、牵挂的事时,故乡就会远离你的世界。故乡是与你的记忆紧密联系的,当你从故乡中找不到一点与记忆对应的痕迹时,故乡就死亡了。

将父亲与故乡放在一起描写,让父亲像故乡一样博大厚实,让故乡像父亲一样生动具体。这是凌春杰的贡献。当父亲不再是单个的父亲形象,而是像山一样的父亲时,故乡是他的背景。当故乡不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一个个的人和一件件的事时,故乡就变得更具体,更生动了。

凌春杰的故乡是一个叫花屋场的地方,在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这是一个偏远的山村。凌春杰将退伍转业的父亲生活的传奇与花屋场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变迁,在深圳与老家时空的穿梭中,在心灵或肉体的行走中,一一呈现。

故乡大多是为他乡作贡献的。“这样的村庄像一个隐秘的火箭发射场,他们举全家之力发射出去的一个个年轻生命,成为城市的工人、文员、大学生、销售员、公务员、服务员、拾荒者、教授、小私营业主、设计师、泥瓦工、老板,与他们所在的城市,孕育出一份离别后的牵肠挂肚。”

在作出了这样的贡献之后,故乡逐渐抽离成了一个空壳。故乡迅速地凋敝,人烟越来越稀少。游子每回一次故乡,就感受一种惆怅。

故乡在游子心中的份量是厚重的。每一个在外漂泊或扎根居住的他乡人,都对故乡的前途和命运有过一些思考。“我一直在想,作为村庄,它在今天和未来究竟该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在美丽中国的版图中,这些僻远的村庄将能扮演什么角色?村庄,真的将要消失吗,成为荒草丛生的森林?如果不消失,它将是村镇化,还是林业化,抑或是景区化?”“传统的农业经济悄然向观光农业经济转变,种地主要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供人看,农业的这种变化,想必千百年来的古人们,无论如何是没有想到的。”

面对发展中的故乡,总是有一种矛盾:既担心故乡独特的美在经济繁荣的同时被迅速地摧毁掉,故乡重生的同时也就死亡了。又期待着能够在经济发展与美丽乡村之间能够找到巧妙的平衡,让故乡故土依旧原汁原味,只是让它的交通更便利,生活更富裕,人丁更兴旺。

《我们的村庄》;凌春杰 著;作家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26.00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