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86】这家企业凭什么将员工工资分三份,还规定用途?

 场景学社 2022-03-08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资料,说的是一个民营企业家对待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一些非常具体的关心,这种关心融合了务工人员的自然家庭和所在企业的社会家庭以及社会家庭的多种优势。最后不仅让职工队伍保持了长期的稳定,也在很高的忠诚度基础上激发了大家的创新精神。

它的做法是:

务工人员大部分是中学毕业就出来打工的男女青年,家庭所在地大部分集中在欠发达地区。公司规定每个月的工资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固定金额和时间汇给父母,由公司提供负责汇款,第二部分,作为个人积蓄公司代为储蓄,每人都有银行的零存整取存折,也是一个固定的额度,第三部分是一个个人日常生活消费的帐户,则是余下来的部分,有节余了还要存起来。一般情况下,人均工资在的1500左右,基本按照三部分各500的方式提取。

这样操作的好处就是公司与职工的家庭有非常良好的正常联系(一年最少12次),父母其实很看重子女汇回来的工资,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支撑。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后方力量。不少父母还经常打电话或者写信到公司询问子女的工作情况。

个人存款的那部分是为了成家创业而准备的,父母、个人和公司都有份,是一个潜在的激励。个人消费的部分,通常也在一个限额。同时公司内部还有一个互助基金会,是完全民间的,公司负责的只有两件事情,一是委派专业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二是将一些非业务性收入捐给这个基金会。这个基金会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任何人为任何家庭的事情都可以得到帮助,但是日后经济条件好转了,要适当地回报给基金会。这样基金会的资金总盘子就在不断扩大。这样一个梯次下来,在利益上就有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纽带在起作用。看上去是对工资的社会分配做出了一些变革,事实上却是在最基本的地方让大家形成依赖。

这样一个利益和亲情统一的生态链,足以圈起非常大的事业,这样的模式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集中了古今的管理精华,看上去特殊,事实上是很有操作和示范意义。

(2006年2月14日工作笔记)

----

2010年1月18日手记:

重新翻看这个日记,还是有一些感慨的,对于企业而言,员工其实就是劳动力供应商,对于供应商以及客户进行影响力管理,促进小环境的和谐,促进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可为的。和谐生产方式百题要说的核心也是这个方面的意图。和谐是基于物的交换,交换是交易的广泛形式,还是说交易是交换的广泛形式,或许有了标准答案,或许还要思辨。但是显然,物物交换更看中使用价值,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则往往会脱离使用价值做单方向的价值追求。

会不会有第三种交换方式?多角色之间的交换?互联网出现之后,它的存在就便利得多。“一枚别针换一栋别墅”在互联网神话的背后,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必然之规。多角色交换,多角色交易,是互联网人必须面对的!

2019年2月10日注:这是当时山东一个县里企业的实际案例。当时1500左右工资的购买力很不错的。到底如何看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今后可能也是有多种场景的。

本文原始题目《自然家庭、企业家庭与社会家庭》,创作于2006年。


和谐生产方式连载部分文章索引


【和85】管理哲学决定管理软件,而不是相反

【和84】来,一起设计我们自己的系统

【和83】笔记小结--调谐成就网络组织的优美乐章(温微观察13-13)

说明:

自3月1日开始,本号将降低更新频率,预计每周1-2篇。诸位对文章内容有什么偏好可以随时通过公号对话框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