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何会变老?全新衰老理论能否解密终极奥秘?

 长沙7喜 2022-03-08
图片

当你逐渐衰老,你会尝试去干预它的进程吗?古往今来,“老了但不服老”的人不在少数,即使兵临城下毫不慌张的帝王将相,到老来也免不了想法要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

图片

图注:影视剧中提及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片段

人人都希望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衰老干预措施,从而永葆青春,但在衰老机制被更明确之前,似乎并不容易到达,我们还需要与衰老再靠近一点,我们究竟为何会衰老

关于这一似乎要追到盘古开天辟地才能有答案的问题,得益于多年来衰老领域学者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已初见眉目。早先,时光派特意分类整理了这些衰老理论,以飨读者。通过下方脉络框架图我们先来回顾一二:

图片

图注:经典的衰老理论

上述理论固然堪称经典,但历史发展滚滚向前,衰老理论同样生生不息,即便经典也可能更新迭代。今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近期衰老领域涌现的重磅全新理论,其中有些理论颠覆认知,与旧理论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图片

如临大敌,DNA突变不得了?

衰老:那倒也不是

一直以来,可发生在生物体全生命周期的体细胞突变过程,被认为加重了细胞代谢负担,最终导致广泛的功能障碍[1],以至于经典的突变积累理论认为:“有害的晚期突变在人群中积累,并最终导致病理(癌症)和衰老”。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顺理成章”的理论,在不断发展中也受到了挑战。2021年9月,一项发表于遗传学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的研究指出,体细胞基因突变积累的确提升了癌症患病风险,但并不是导致衰老的原因[2]。

图片

研究以携带POLE或POLD1突变基因个体为研究对象,发现相比非携带人群,试验组人群肠道、皮肤上皮细胞、血液等多组织的全基因组突变比例更高,更易诱发早发性结直肠和子宫内膜肿瘤,并且这些大量的体细胞DNA突变在生命早期胚胎阶段就已存在。

然而,进一步研究却发现,高体细胞突变率却似乎没有影响到受试者的衰老状况,受试者们的端粒缩短速率寿命长度,并未表现与正常个体的差异,也就是说,体细胞突变积累可能没有直接影响衰老的进程

时光派点评

全文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突变的积累促进了癌症的发展,但不会改变机体的衰老状况。然而,大量研究已经反复证明,细胞癌变后会形成独特的肿瘤微环境,诱导细胞衰老,而衰老细胞又会释放如SASP(衰老相关分泌表型),最终加速机体的全面衰老[3]。仅从该点出发,本文的这一结论便站不住脚。同时,评估机体衰老程度应从系统性角度出发,仅依靠端粒与绝对寿命长度还远不足够,加之本文极为有限的样本数量(14名受试者),在笔者看来,该理论的验证之路才刚刚开始。

图片

亡羊补牢是根本?

更好的DNA损伤修复能力

竟是长寿物种法宝

除了人类之外,自然界中不乏长寿的哺乳动物,如可活200岁露脊鲸、换算成人类寿命能快到300岁蝙蝠。为了能偷学其一二,人类对这些长寿动物的探索从未停止,不少学者认为它们的分子损伤积累速度更慢,表观遗传标记更加稳定,同时还可能有着与天俱来的长寿基因加持[4]。

防范未然”,一度是人们心中长寿动物的制胜法宝,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似乎情况不见得一定是这样。2021年10月,一篇发表于国际顶级杂志Science Advances的报道发现,相比短命动物,长寿动物能够更及时、准确修复体内DNA损伤[5]。未曾想长寿动物的延寿秘诀竟然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图片

此次试验中,除了人类,研究人员还选择了其他四种寿命差异较大的啮齿动物,分别是小鼠、豚鼠、盲鼹鼠裸鼹鼠(熟悉了!这不是那个丑丑的长寿明星)。在自然状态或诱导剂(博来霉素,一种抗癌药)存在下,分析上述物种肺部成纤维细胞的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显示,无论何种情况下,拥有长寿命的生物(人与裸鼹鼠)比短寿命物种(如小鼠)的体细胞突变积累都要显著更少,长寿物种可能通过调控体内DNA修复酶的活性,更及时有效地修复受损基因,从而拥有更强的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能力。

图片

图注:自然状况(左二)和诱导剂存在(右一),不同物种体细胞突变频率的差异

时光派点评

研究结果直截了当,将生物体寿命长度与体细胞突变频率紧密关联,推测长寿物种能更好修复自身DNA损伤,但仔细推敲,其中的链条似乎并不那么严谨,呈现出基因突变频率低的最终结果,既可能是“突变就是少”,也可能因“突变后能立即修复”。研究若能进一步展示DNA受损前后上下游关联过程的变化,才能科学下结论说长寿物种有更强的修复能力。

并且,笔者还关注到,这项研究的一切前提都是基于——“DNA mutations in somatic cell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e causation of aging”(体细胞中DNA突变与衰老有关),再对比下今日分享的第一项新理论……一个是Nature子刊,一个是Science子刊,真的好热闹。

图片

蛋白质稳态研究迈向新纪元!

衰老的根源缘是核糖体?

蛋白质稳态丧失”作为经典的九大衰老标识之一,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但其中很多底层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就比如,生物体内明明存在完善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可以合理调控蛋白质的周转速率,那为何随着衰老,蛋白质的稳态还是会逐步丧失呢?

这一疑惑,终于在2022开年有了初步解答。2022年1月,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发现当细胞走向衰老,蛋白质合成的“前序环节”核糖体翻译过程的暂停频次将增加,使得核糖体之间碰撞加剧新生多肽聚集,最终导致蛋白质稳态丧失,该研究发表于科学界顶级杂志Nature正刊[6]。

图片

借助核糖体图谱技术,研究人员们清晰、准确定位了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注:mRNA即信使RNA,与核DNA链互补,在细胞核内合成加工后经核孔转移到细胞质,用于蛋白质合成模板),发现在衰老细胞中,核糖体周期性的“卡顿”触发了核糖体相关质量控制(RQC),加剧了多肽链的错误折叠,而蛋白质“最脆弱”的时刻,恰恰是多肽链的合成初期。

试验中,老年野生型线虫因年龄依赖性的核糖体暂停,诱发了体内蛋白质平衡崩溃,而相比之下,那些长寿的酵母突变体,体内核糖体暂停频率明显减少,新生多肽的合成过程几乎不受影响。

图片

图注:突变型长寿酵母中,因衰老导致的核糖体暂停与多肽链异常堆积得到显著缓解

时光派点评

“正主”一出,不同凡响。毫无疑问,这项研究已经带领人们走向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从衰老相关蛋白质稳态失衡的表象,迈入了更微观的核糖体年龄依赖性损伤,追溯到起源的机制性研究,必将为最终揭示生物体衰老过程中蛋白质动态变化带来重大突破,笔者期待,下一步,这一重大的开创性成果能在更多模式生物中得到验证。

图片

  线粒体抗衰新通路,

“少吃”蛋白的奇迹

抗衰老领域靶向线粒体的研究百花齐放,不少临床试验也在如火如荼开展,根据Longevity.Technology数据库统计,2021年,在多家长寿公司进行的相关试验中,38%的试验均选择“线粒体障碍”作为下一攀登高峰,比例位居第一[7]。学术研究与行业转化纷纷看好,“动力工厂”线粒体的抗衰未来值得期待。

以往研究中,当探讨靶向线粒体如何实现衰老干预时,我们大多希望某一物质能够促进线粒体生化代谢过程(老当益壮),或者更加直截了当,诱导线粒体自噬,重新生成更多、结构功能更完善的新线粒体(以旧换新),线粒体们常年加班、疲于奔命。

2022年2月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的这项线粒体抗衰新研究却发现,抑制线粒体内蛋白质输入系统,让它适时“放松一些”,能够重塑线粒体代谢过程,达到延长生物体寿命的目的[8]。针对这一全新视角,早前笔者已另书一文与读者们交流,可点击回顾:靶向线粒体抗衰新机制!抑制蛋白质输入系统,可诱导代谢重编程与丝氨酸合成,另辟蹊径助力长寿

图片

写于文末

今日我们大谈特谈的衰老理论,的确容易让人产生“梦回高中数理化课堂”之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实用,太遥远,但只有依靠这些云里雾里的理论、机制,未来我们才可能彻底回答“我们为何衰老”这一终极难题。推文中与大家分享这些全新衰老理论,就笔者思来,部分开天辟地新突破,部分持保留意见、静待佳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展交流、探讨它们,从不同衰老理论出发,看似不同的抗衰研究,也许会在不久的未来于同一条路上相遇。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讨论,今天的这些衰老新理论,你更pick谁?

进入播放页关注视频号,观看更多抗衰老资讯

—— TIMEPIE ——

参考文献

[1] Vijg, J., & Dong, X. (2020).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Somatic Mutation and Genome Mosaicism in Aging. Cell, 182(1), 12–23. https:///10.1016/j.cell.2020.06.024

[2] Robinson, P.S., Coorens, T.H.H., Palles, C. et al. (2021). Increased somatic mutation burdens in normal human cells due to defective DNA polymerases. Nature Genetics, 53, 1434–1442. https:///10.1038/s41588-021-00930-y

[3] Liu, H., Zhao, H., & Sun, Y. (2021).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cellular senescence: Understanding therapeutic resistance and harnessing strategies. 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S1044-579X(21)00271-6.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10.1016/j.semcancer.2021.11.004

[4] https:///article/health-disease/2021/genetic-tricks-longest-lived-animals

[5] Zhang, L., Dong, X., Tian, X., Lee, M., Ablaeva, J., Firsanov, D., Lee, S. G., Maslov, A. Y., Gladyshev, V. N., Seluanov, A., Gorbunova, V., & Vijg, J. (2021). Maintenance of genome sequence integrity in long- and short-lived rodent species. Science advances, 7(44), eabj3284. https:///10.1126/sciadv.abj3284

[6] Stein, K. C., Morales-Polanco, F., van der Lienden, J., Rainbolt, T. K., & Frydman, J. (2022). Ageing exacerbates ribosome pausing to disrupt cotranslational proteostasis. Nature, 601(7894), 637–642. https:///10.1038/s41586-021-04295-4

[7] https://www.nology/the-state-of-longevity-clinical-trials-progress-gathers-pace/

[8] Lionaki, E., Gkikas, I., Daskalaki, I., Ioannidi, M. K., Klapa, M. I., & Tavernarakis, N. (2022). Mitochondrial protein import determines lifespan through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and de novo serine biosynthe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1), 651. https:///10.1038/s41467-022-2827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