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第247讲 宪问第十四 第20节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内容简要:

孔子说,卫国的国君卫灵公荒淫无道,整天的不理朝政,只和自己的和爱妃在一起厮混,对儿子也疏于教导,使得父子不和,君臣无义。

季康子就有些困惑说:“卫国为什么还没有灭亡呢?”孔子说:仲叔圉负责外交,祝佗负责礼节祭祀,王孙贾负责军事国防。

仲叔圉外交水平很高,与邻国的外交关系营造的比较牢固。对小国他会施恩,对大的国家他结盟,给予利益。

祝佗口才很好,他除了口才好之外,对礼节和祭祀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卫国的礼节祭祀,也被称之为宗庙,多是由祝佗来完成的。

孔子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的就是祭祀。有了祭祀,整个士大夫的礼节就有了,祭祀还延续,说明国体还在,礼节还在。

这并不能说明卫国就完全是好的。没有国君参与的礼节,它只是形式。国君有道,会给这些祭祀注入灵魂,而不仅仅是个仪式。

王孙贾擅长军事,带兵打仗他有一套。有一个能力超强的武将,把国防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虽然卫灵公无道,

可是有仲叔圉、祝佗、王孙贾这三个人把外交、礼节、军事三块掌控好了,卫国也不至于那么快消亡。

老子讲无为而治,儒家讲垂拱而治。垂拱而治谁能做到?舜是可以做到的。舜垂拱而治讲礼节,大禹去治水,后稷去管粮食。

还有其他几位大臣去管军事、司法,都各自掌管一块,然后舜就没事做了,因为别人都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了,垂拱而治。

卫灵公可能是福气比较好,他本身没有舜那样的德行,但是他的大臣,把事情做得不错。所以他的国家好像也没有危机。

但是卫灵公这个哭笑不得的事件背后,再结合实际的历史就得出一个结论。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如果说垂拱而治、无为而治,可以和什么都不做联系起来,画等号的话,那么治理国家不是太简单了吗?你什么都不用做就好啦!

事实上不是这样子的。舜,他看上去没有做什么,但他的德行感天动地。他对于整个的国家虽然不做具体的事,但他的分工很好,

他对所有的大臣也都很信任,划分的职责也很明确;所有人都仰仗他的德行,跟着他的智慧路线去走。所以他能够实现垂拱而治。

卫灵公没有过多的才能, 也没有什么德行。遇到有良心的大臣,愿意考虑国家的生死存亡,国军已然是这样子了,

如果我们再不管理起来,那就真的要亡国了。所以,这些大臣就成为了撑起房子的大木头,去撑起这些事情,卫灵公他是幸运的。

垂拱而治和无为而治是和这些不一样的!虽然国君也不做具体的事情,但他对所有的一切完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他是在引导别人去做。一种情况是领导者清清楚楚,下面的臣子也清清楚楚。另外一种情况是臣子逼不得已,不然就要做亡国之臣。

而国君对大家做的贡献是不清楚的,这两者能一样吗?而卫国没有立刻消亡,是因为有这样几位大臣撑着。

我们要着重理解的是:君王无道,臣子去撑着的情况和真正的无为而治的区别。真正的无为而治是君主用自身的德行,

智慧引领着每一个人,他的心中是光明的。知道每个人在做什么,以及每个人需要做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他建立起这样一个秩序,

让大家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而不是像卫灵公那样稀里糊涂,靠几个大臣帮他撑着,这两种状况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要居安思危啊!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