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第4节 中庸的作用:致中和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内容简要:

这句话是子思在《中庸》第一章对中和二字提出的最直接的定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喜、怒、哀、乐是四种情绪。是人之常情。天底下没有人没有喜怒哀乐,我们是凡人,总有这些七情六欲。

如果只是有些情绪并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但影响到我们正常的思考,就会变得十分痛苦。

子思说,人的情绪有一个过程,最高的位置叫未发,未是还没有,发是产生,情绪的最高位置是还没有产生,这个时候叫做中。

情绪什么时候会产生?一般来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外面激发, 一种是从内部产生。

从外部激发的情绪,多半是看到外面的事情在自己的情绪范围之外,比如看到一件好事,但这个好事经常会碰到,情绪就不太会产生;而第一次碰到,喜一定是有的。

外面一个事情发生了,能否触发你的情绪,这就能看到一个人内在的边界,而这个边界不是一成不变的。

好的事情,触发你的喜;不好的事情,触发你的怒;令人悲伤的事情,触发你的哀;令人开怀大笑的事情,触发你的乐。

这就是第一种外在的触,和我们内在的边界有关系。

另外一种是内部产生的情绪,有的时候没有外在的触发,也会悲从中来,或者莫名的欢喜。 

而这并不是莫名的,每个人的思维,看过的,听过的东西,都像一个信息库,放在我们的大脑深处,这些信息或者意识会随着它的深浅对人产生影响。

印象很浅的,不会或者说很少自己会冒出来,对我们造成影响比较大的,就会经常性不自主的从内在冒出来,或者欢喜或者悲伤,这就叫做内在的生发。

不管是外在的触发,还是内在的生发,都有一个影子,像引线,像点鞭炮,一定有一个事情引出我们内在深处的某种信息,情绪才会产生。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当我们内在的情绪产生之后,就离开中了,人的喜怒哀乐就产生了,这时又会分出几个临界点。

01

喜怒哀乐出来了,我们很清晰的知道。

这时虽然有喜怒哀乐,但并不影响我们正常的判断,这是我们与情绪共处的时候。

02

情绪继续扩散,程度加强,临界点被打破。

我们虽然知道自己处于喜怒哀乐当中,但是好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有点控制不住它。

好比有的时候朋友在一起,突然你看到或者听到别人某件事情,大笑不止,很失态,但是就是抑制不住,觉得太好笑了;

或者有的时候你看到一个悲伤的事情,正好打中你心中的烙印,悲就无限制的蔓延,控制不住。

这个时候你知道自己陷入了负能量的侵扰,进入了负能量的漩涡,但是出不来,这就会影响我们正常的判断,正常的做事情。

03

情绪来了,我们不知道它来。

就好像有些人长期处于自卑或者自大,一开口说话就认为自己很厉害,言语就会伤到别人,自己却不以为然,不觉得自己有这种自大的情绪在里面。

处于喜怒哀乐中,但是自己不知道,喜怒哀乐已经深深的烙在他的印记里,和他融为一体。

中是最圆满最高级的状态,然后再分出去,分成我们所说的三种:

第一种,知道情绪来了,情绪存在,但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大的影响。

好像微笑,看到蛮开心的,也不错,但是只是有点开心,不影响你;一个不太好的事情发生了,悲伤,但是哀而不伤,会感到悲哀,但是不会伤痛欲绝。

第二种,知道情绪来了,但自己不太能够控制情绪,它还在不断的蔓延,已经影响了自己的判断与正常做事情。

第三种,情绪深入骨髓,和自己融为一体,经常不自觉的展现出来,情绪在控制着我们,我们却不知道。

这三种就是子思所说的“发而皆终节,谓之和。”要能够停止,并且让他回到中的状态,叫中节。

假如任由情绪作祟,人最终就不是自己了,就成为了一个情绪体。就像一个杯子,本来可以装水,可以装茶,可以装油。

但是长时间把油放在里面,油和污垢连在了一起,最后粘在杯壁上,洗都洗不干净,这时候杯子不能放水,也不能放茶了,甚至连油也会被杂质所侵扰。

人也是,人本来喜怒哀乐小有情志,是可以移情的,一旦成为某个情绪的附着,就成了情绪的奴隶。

所以,人要清晰的知道自己是否与情绪在一起,尽量保持在中的状态,叫未发之中。

因为一旦有,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不要小看情绪的扩张能力,它比我们平常做事的扩张能力要强一万倍,而且润物细无声。

就像煤球放在墙角,时间一长,就会渗入整个墙壁里面去,所以我们要时常让自己保持在情绪未发之中这个状态。

如果有了,就要经常慎独,发现并让其终结,叫“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持独立的思考,自由的灵魂。

无论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独立的思考,自由的灵魂,就是中的本。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只有从中这个本位出发,一切事情才可控,否则,就是失控的。中是天下的大本,和是天下的达道,达道是最终极的方法。

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得让身心和;一个家庭要想蓬勃兴旺,得让夫妻和,父子和,兄弟和;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得让君臣和,百姓和,上下和。

要达到和,人人都守中,人人归位。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地归位,人人归位,归于中,万物就开始生发了,这是一个本末先后的关系。

中庸之道讲的就是心回本位,叫做中,本位的评判标准,是喜怒哀乐未发,让一切归于和,叫达到。

中国几千年来,确实是本着中庸之道的,“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是中庸之道的生活化、工作化运用。

我们通理解中和和两个字,经常在自己身上产生体会,用慎独发现自己的情绪,用中节让自己回到中的状态。久而久之“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让自己保持在清静的状态,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