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第46节【王天下有三重:上征、下尊、信】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说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内容简要:

前面说到假如没有天子的位置,就算有德行,也不要随便去制定礼节、法度之类的事情。

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

夫子说很喜欢夏朝的礼节,说明他对夏朝的礼节是比较推崇的。

我们现在用的日历有两种,阴历和阳历,阴历又叫农历,也叫夏历,是夏朝的时候定下来的,正月初一的正月,就是夏朝的时候定下的礼节。

杞不足征也,杞国是夏朝的后代,承继夏朝的祭祀,但自己已经都没有遵照夏朝的礼节了,所以没有办法从杞国现在的状态得到夏朝礼节的更详细证据,叫不足征也。

就像我们讲一个理论很好,可是没有案例拿出来,没有证据拿出来,就没有办法证明这个理论很好,这叫不足征也。

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夫子说他学殷的礼节,虽然有宋国存在,但也不能够让人相信殷朝的礼节是好的。

因为宋朝当时没有什么礼节,孔子到宋国的时候,宋国国君连门都没让他进,孔子坐在大树下传道,还被宋国的大司马桓魋赶跑了,连树也砍倒了。

所以夫子说殷的礼节,宋国也不能支撑,既便夏礼殷礼是不错的,也不会推崇夏礼和殷礼。

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夫子说他学周礼,现在普天之下都在用周礼,所以他遵从周礼。

孔子并没有说夏礼和殷礼不好,但是周礼是他当时那个年代的礼,所以他从,后世之人也经常有人说恢复周礼,但都失败了。

比如王莽,篡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说奉天命改周礼,恢复周礼,事实上他没有恢复周礼,他推行的只是王莽的礼。

后来很多人都说恢复周礼,现在还有人讲恢复周礼,滑天下之大稽。

孔子说:“今用之,吾从周。”千万不要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让人笑掉大牙。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连礼的根本都不懂,只在表面上做文章,是很可悲的。

孔子用他学夏礼学殷礼的例子告诉我们,不要“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而要用一颗赤诚之心产生智慧,时时对照当下解决实际问题。

世界在变,应对世界的方法也就会变,不存在世界变,方法不变,只有我们那颗赤诚之心是不变的,以不变应万变,绝对不是拿一个已经形成的什么方法来应万变。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真正不变的,是那颗“致虚极,守静笃”的心,那颗至诚如神的心。

用这颗心就不会执着于过去的礼节,而只能看到现在应该用什么礼节,所以孔子说从周。

礼节、法度和教育都必须是发乎内心而与时俱进,合乎这个世界,不能自娱自乐。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治理天下要重视三点,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议礼、制度、考文,因为礼节以化民;制度约束人,不要走错误的路径;教育让人的内心得到熏陶。

这三者一个是从内在而发,让你正心;一个是从外在给你禁令,告诉你哪些是不能做的,维护社会的秩序;第三个是博我们以文的这些教育的东西。

能够重视这三点,王天下才会寡过矣乎。

夫子用词非常谨慎,他没有说做好这三点,天下一定没问题。他只是说做好这三点,过错会少很多,寡过矣乎。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夏礼和殷礼虽然好,可是能够看到的证据已经太少了,就像我们现在讲士大夫精神,讲誓死不屈的精神。很多人不能想象这是什么,甚至还有人用辩证法说也不一定全对。

文天祥誓死不降,他女儿来劝,他也不降。有人说他太过固执,阻挡历史的进程,可能这个人认为自己辩证法学得很好,这实际上就是“虽善无征”。

因为他看不到文天祥这种精神,也体会不到,所以他不信,不信,民弗从。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是现在能够安贫乐道之人有几个?即使听着不错,自己不会去做。

虽善无征,不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人很难跳出自己当下环境的局限。 

人的历史局限性非常大,历史局限性不是指在一千年前非要知道一千年后是什么,而是能否不被当下的环境所限制,去思考问题。

如果我们被当下的环境限制,只看到自己周围的东西,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我们的思想一定是受局限的,一定是有历史局限性的。这种历史局限性,也就是自我局限性。

所以人要放空自我,放空自我方能看到真相,夫子说百姓因为不相信,所以不会遵从,是事实,也很痛心。

那些悲天悯人的人,安贫乐道的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人,他们的德行之所以感染不了今天的人,因为无征不信。

所以就需要后来的人,现在的人再把这种精神、气节、德行做出来,让人看到在今天也有一身正气之人,才能让他相信,当然也不一定相信。

因为你做到,但是不一定有很高的位置,没有很高的位置,别人也不相信。像孔子那个年代孔子做到了,别人不相信。

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他虽然很好,可是没有尊贵的位置,别人不信。

有一句话“一个人成功了说什么都是对的,一个人没成功再对也是不对的。”很讽刺,说的就是一个人看不清真理。

这里讲了两点:一个是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一个是无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夫子要讲的不是人因为不相信而不去遵从,而是告诉我们不要再沉迷于自己的固有之见,要相信真理,相信道德,相信中庸之道。

不要非说找个圣人看看,才相信道德,圣人不会因为你不改变而不成为圣人,但是我们会因为不相信而阻碍自己的前行。

性是一切的根本,叫信为万善功德母。我们不要再因为自己的固执而这也不信,那也不信,没什么好的。

要学习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自己足够的谦逊,而不要对抗。

就算不信,请站在相信的角度去不相信。如果不相信,请去验证,去反驳,而不要轻蔑的说不相信,那样对我们毫无帮助。

这一段话的核心告诉我们,要想有一番作为,必须注重礼、法和文这三者。

如果我们做的善不被人相信,这很正常。因为你地位不尊,你做的别人还没有看得到,无征,无尊,人不信是很正常的,但我们要相信。

这是学道之人最根本的一条:选择相信。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