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读原著 2022-04-27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春秋末年,孔子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其时,社会上人有的数落他阿谀奉承,有的讥讽他花言巧语,有的诽谤他不是圣贤,有的诋毁他不懂礼节,有的侮辱他是东家的孔丘,有的因妒忌而败坏他的名声,有的憎恨他而要他的命,即使当时象晨门、荷蒉这样的贤明之士,也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他的弟子子路虽学有所成,尚且还不能对他完全相信。孔子去见南子,子路表示极大的不满。孔子的“先正名”竟被子路说成是迂腐。可见,当时不相信孔子的人何止十分之二、三呢?但是,孔子依然汲汲遑遑,仿佛在路上寻找失踪的儿子,成天四处奔波,坐不暖席,这样做难道是为了别人能了解、相信自己吗?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有天地万物一体的仁爱之心,深感病痛紧迫,即使不想管也身不由己。因此他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哎!若非真诚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又有谁能理解孔子的心情呢?世上如许“遁世无闷”、“乐天知命”的人,自然可以“无入而不自得”和“道并行而不相悖”了!

   《论语》中,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当别人跟子贡说他比他老师孔子强的时候,子贡的回答是那样的谦逊:

   就用围墙作比喻吧,我家围墙只有齐肩高,从墙外可以看到里面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仞高,连进去的大门都难难找,就更别说看见里面宗庙的雄美、房屋的富丽了。能够找到大门进去的人太少了。

    一个老师要在弟子中有如此高的声望,必定是德才兼备不可,特别是要以极高的德行修养服人,孟子对此就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圣人孔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在学生眼里,远看,“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近观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说他“德牟天地”一点不为过。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亦如是,颠沛亦如是。”孔子自己不仅以身作则,守仁,行仁,成仁,还经常启示弟子“修身为本”,“闻过则改”,“闻义则徙”,“讲学”,“进德”,之道。孔子立德立功立言俱全,真正做到了“行为世范,学为师表”。

  后世立志成圣,同样立德立功立言俱全的王阳明先生亦如是,王阳明弟子徐爱在整理老师的典籍时就说——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一个人,只要常以“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的高标准来要求 自己,经常强恕而行,那他就是在不断向圣人靠近,就能做到孟子所言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治理天下,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事极其重要,如果把这三件事做好犯错就少了!在上位的人,虽然德行很好,但如果这德行没有得到验证的活,就不能使百姓信服,不能使百姓信服,百姓就不从。在下位的人,虽然德行很好,但如果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百姓信服,不能使百姓信服,老百姓就不会从。  

  所以君子之道,必须是以自身的德行修养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察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以求不犯过错,立于天地之道中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惑,以后,再有圣人出现,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天理;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知人。所以君子的为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共行的道理,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言谈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看他有威望,在近处接触他,久而益敬,也不感觉厌腻。

《诗经》中说,“在那一面,没有人憎恶,在这一面没有人厌烦,这个人从容中道,怎么样都对,日日夜夜勤于修身,以保美好的名望。”不能达到这样的修养程度而能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君子,是没有过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