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34讲 【公孙丑章句上】(9)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

君礼臣忠,非君是不讲礼的君;同道为朋,同志为友,志向不合,非其友。

伯夷的德行如此之高,能够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就很少,伯夷的朋友自然也很少,在伯夷所处的年代,能够讲道的君主也很少。

商纣王肯定是不讲道了,周武王是讲道的,但是伯夷依然认为:周武王在文王去世之后,时间不久就发兵讨伐商朝,这是不孝。

而周作为臣,讨伐商这个君,是不忠,所以伯夷给武王扣了一个不忠不孝的帽子,他也不去侍奉武王。所以他认为天底下没有人可以做他的君,所以不惜饿死在首阳山下。

“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是伯夷的清。所以孟子称伯夷为圣之清者,这是常人做不到的。

伯夷的清让人感觉有点清高,但是他跟清高又不太一样。

如果有志同道合之人,他是很乐意与其一起的;如果有一些有道明君,他也是很乐意为之效力的。

可惜没有,他只是不将就不屈就。所以他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予恶人言。

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假如他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就像是穿着一件非常干净整洁的朝服,坐在乌漆嘛黑的碳上面一样,感觉到会把他这一颗纯洁的心或者身污染了。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他如此厌恶他所认为的非君和非友,就好像他在路上看到一个人衣冠不整,他会扭头就走,好像衣冠不整的人会把他给玷污了一样。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伯夷如此之清,他的德行被一些诸侯所认可,请伯夷去做官,但伯夷不去,他觉得都不是他所要侍奉的君主,所以不受也。

伯夷的不受实际上是不屑受也,他不愿意将就。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跟伯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柳下惠,柳下惠是鲁国的贵族,很有才,一旦鲁国出现问题,就想到柳下惠,请他来保证药到病除。

柳下惠也并非浪得虚名,他从来没有让那些对他抱有希望的诸侯王失望过。

所以当鲁国国君请他回去做官,他确实是三下五除二解决问题,但是所有解决问题的人都是会得罪人的。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当鲁国国君病得很痛的时候,他药肯吃下去,忠言他能听得进去;可是当柳下惠把问题解决之后,国君就吃不下苦药了,忠言也听不进去了。

但是柳下惠并不会因为你听不进,吃不下,他就不说,他只要站在这位置上一天,就要尽一天的责,所以他继续干着得罪人的正确的事情,然后就被罢官。

有人劝他稍微迁就一下,不至于被罢官。但柳下惠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哪怕被流放、被贬官也不将就。

所以别人劝不动他,他的宗旨是做官就得做事,得不得罪人不重要。如果不做官,回来种种花喝喝茶,教教小孩也一点问题没有。

等到下一次鲁国又出现问题了,举国上下找不到人才了,叫“国危思相,国难思将。”又想起来有一个柳下惠功夫了得,请他来药到病除,于是又把柳下惠请出来。所以重复了之前的故事,他又三下五除二把问题解决掉了。

解决之后,柳下惠继续处理问题,继续得罪人,于是就再一次被贬被流放。这样子来来回回过了好几次。

别人又去劝柳下惠,柳下惠说自己是鲁国的贵族,有义务帮国君分忧,当然要去,不能为了当高官,就牺牲自己的节操。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我跟他们在一起,他们是他们,我是我,我不会受他们的影响。

让我去我就去,我去了也不会变,让我回来我就回来,回来也不会变。我有我自己的坚守,任何人改变不了我。

柳下惠跟任何人相处,都看上去很合,但是所有人都改变不了他。他所坚守的那种圣人之道,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的,想改变都改变不了。

孟子说,他实际上跟伯夷一样,伯夷是不屑迁就;柳下惠是不屑跟他们分开,就算跟他们在一起,也是出淤泥而不染。


这两个人一个被孟子称为“圣之清者”,一个称为“圣之和者”,一个是保证自己的衣袂飘飘,洁白无瑕,绝对不染半点尘土;一个是哪怕在泥潭里打滚也没关系,出来还是我。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

学生问孟应该跟谁学,孟子说:你们一个都不要学。“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隘,狭隘;不恭,玩世不恭的不恭。孟子说的狭隘和不恭都是在盛赞他们。

这个其实是他们内圣,而外在表现出来两种不同的形式,常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普通的君子就不要学伯夷,也不要学柳下惠了。

学伯夷,可能就真的变得高傲、孤僻,学柳下惠,就可能真的同流合污,他们是学不来的。

坚持内在的德行,外在随缘救助一方,不要刻意的去学别人的外形,只有学别人的内在才是根本。

附原文: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