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陵中学2019年12月高三月考优秀作文选评

 钟楼语文 2022-03-09

作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数量,未必越多越好;速度,未必越快越佳;力量,未必越大越好;色彩,未必越浓越好……关键在于把握好平衡。只有把握好了平衡,人际关系才能融洽,事情进展才能顺畅,局面才会和谐。

试题解析

金陵中学2019年12月高三月考作文试题解析

优作选评

漂浮着的自由

王宇豪

(南京市金陵中学)

 

“自由的人,是漂浮在大地和天空间的。”叔本华的这句话流传甚广,然而世人往往错误引用以歌颂绝对自由,殊不知他真正想说的,是自由和规则间的平衡。

这种漂浮着的自由,是理想对现实的妥协,亦是生存的必须。在十九、二十世纪交替的中国,一度风行过被称之为“安那其主义”的无政府主义,他们提倡一种奉行少量社会公约的温和的个人主义,抵制有组织的政权的管束。很显然,这种过于软弱的思想在战乱横行的民国是没有生存土壤的,这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最终一哄而散。但他们的失败却用实际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过度个体化的社会是没有生存力的。规则欠缺的环境下,人与人最终会因彼此的差异和引导的缺少陷入茫然和混乱。为了生存,自由和规则之间必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为了这个平衡点,欧洲大陆的千年厮杀不可以说不是所要付出的代价。

这种自由漂浮间蕴含的平衡之道同样是生活的必然。久为规则桎梏的人亦会自发地向往自由之路。曾被称之为“战国策派”的文化流派的创始人林同济年轻时因过于开提倡专制和尼采式的精神改造,被人指责为中国的法西斯,然而时至中年,他逐渐发现民族主义专制的弊端而回归道家的自由大地。这种剧烈的精神转变无疑揭示了自由和规则间冥冥中的平衡。规则的提倡者最终滑向自由的一端。我想这大概是人性中无法遏制的对自由的渴望决定的。

自由与规则间的平衡,同样是蕴藏于生命中的必定。人是生长于大地的生物,孱弱的肉体和有限的寿命决定我们只能社会性地生存着。然而人孤高的灵魂又不甘于局促而拘束地囿于大地,这就产生了一种米兰昆德拉所言的“永恒的逃离”的冲动。然而过于彻底的逃离会招至毁灭,去留之间需要平衡。否则,过于远离大地者,譬如顾城那般,便会造成理想崩溃、利斧杀妻的惨剧。

人终究是大地上的生物,最好的状态也不过是漂浮于大地、天空之间。然而现代生活中,我们时常看见一味鼓吹自由者,忽视人的大地根性,一味背离而不知正走向毁灭。我们应当警醒,更应当反思。自由的终极,应是平衡而非绝对。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一种中庸之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以自由而观之,应也如是。

 

本文选取自由和规则为两端,以落实“平衡”的话题。论证上,以两大段对历史上“安那其主义”和“战国策派”的回顾,阐述极端的自由和极端的规则都是有害的。然后又从人的社会性和逃离冲动的矛盾共存上,说明自由和规则的平衡必要性。全文论述清晰整齐,就是因为作者把握住了”平衡“兼涉矛盾的双方这一特性,并且拥有历史、思想方面的积累。

不过本文所举的反例,都是缺失了自由或规则的情况,这只能说明两者都很重要。如果要对”平衡“作出深入分析,需要把论述重点放在此消彼长过程中失衡的情况,从对双方重要性的讨论深入到对两者关系的讨论上。下面一篇文章,就是从这方面入手的。

为倾斜的天平添上砝码

轩家衡

(南京市金陵中学)

 

一个倾斜的天平,意味着失衡。它也提醒我们,天平两端对立状态的失调。这便要求我们为其弱势的一端添上只法码,以回归完美的平衡。

我认为,平衡并不代表着绝对的中庸,而是双方调和共生,稳定如一的象征。就世界形势而言,单边主义确实破坏了天平的平衡,但多边主义中多极的相互对抗、互相抵制虽平衡了天平却无法推动世界发展的进程。所以,除了势均力政的平衡外,还需相互间的协作,以达到共同进步、动态平衡之水平。否则,若一方停滞不前而一方取得长足进步,平衡又被打破。 

文字作品中,喜剧总是很受欢迎。但有喜剧,就一定会有悲剧。二者相互对立却密不可分。“塞翁失马”的故事便告诉我们这二者关系之密切。可谁又能想到,这二者也具有其平衡的意义。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提到:“悲剧总是在用一种形而上的方式何我们解释:事物的本原总是有其自己的快乐和独特的审美游戏。”

由此,悲剧性的事物却含有喜剧性的本质,如此便是平衡所带来的结果。平衡的双方相互交融,其本质内核合而为一,你中有我,亦此亦彼,达到大同的和谐局面。

若要追求平衡,需向天平弱势一端添上砝码,可还需做更多。我们需要探知引发失衡的缘由,从源头寻找解决方案。而平衡后,为保持此种平衡,需天平两端间合二为一,共同进退。

且拿现今社会节奏失衡的情况来说。天平的一端为快,一端为慢。很明显,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人们为了利益东奔西走,生活节奏大幅加快,天平已向快的那一侧倾斜。米兰·昆德拉的《慢》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观点:“唯有在现今的快节奏中慢下来,才能真正体味幸福。”那么由根本观之,社会节奏加快的原因确实是人们为了获得金钱以“买”来幸福。快,真的不一定能够带来幸福,因为我们在快步穿行于社会之中时,许多身边之是,温暖的场面便一闪而过,毕竞幸福,存留于细节。再者精神上幸福也严重缺失,这又与人们慢不下来,无心去欣赏体味有关。正如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所说:“能够看目出的人,已经很少了……人们已经没有了精神美学的体验。”

因此,平衡,不仅是我们要向倾斜的天平上我置枚砝码,使其重回平衡狀态,更是要让两端之物协调共生,和谐融洽。

 

全文立意在“平衡并不代表着绝对的中庸,而是双方调和共生,稳定如一的象征”,这确定了本文的理论高度。主体分两层展开:对悲喜剧的论述说明了调和共生的可能性,对快慢生活的论述则想说明达成调和方法。不过,在宣扬慢生活时,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主张抛弃“快”的嫌疑,与本文的理论相矛盾了。可以把文中划线的部分修改如下:

精神上幸福的严重缺失,固然与人们慢不下来、无心去欣赏体味有关。但我想,如果我们彻底放慢创造物质财富的脚步,衣食都不得保暖,又何来温暖的场面供我们体味?那种情况下,我们慢慢欣赏到的,只有悲凉的细节,又何以施展其精神美学?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慢生活,而是从根本上认识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关系,找到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平衡点。

(陆平老师选评)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