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教材指瑕(5):《赤壁赋》“空明”

 钟楼语文 2022-03-09
赤壁赋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5【击空明兮溯流光】(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P118)

以上统编教材注本于南宋谢枋得:

秋水清见底,月在水中,谓之“空明”。月光与波具动,谓之“流光”。摇桨曰“击”。逆水而上曰“溯”。(《文章轨范》卷七)

但在《赤壁赋》之前,“空明”用于形容湖水,而不涉及月光,如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航北湖之空明,觑鳞介之惊透。”又如唐戴叔伦诗《曾游》前半为:

泊舟古城下,高阁快登眺。

大江会彭蠡,群峰豁玄峤。

清影涵空明,黛色凝远照。

“黛色”应上句“群峰”,“远照”状夕阳,知“泊舟”之时无明月当空。“黛色凝远照”指夕阳之下山色沉重,即“黛色凝于远照”,可知“清影涵空明”即“清影涵于空明”。古诗常见水涵物影的表达,与《曾游》句法接近的有骆宾王《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上句意即“碎影涵于流而动”。另外,唐独孤良器《赋得沈珠于泉》有“风折璿成浪,空涵影似浮”,“空涵”意为“包涵在空明的水中”。 

“空明”本义“通明透彻”,用于湖水,是形容其清澈透明。苏轼诗《双石》末句为“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双石是苏轼获得的两块假山石,“一点空明”是说其中“有穴达于背”的一块。此诗的“空明”即取本义。

苏轼其余诗文均以“空明”写水。《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用积水喻庭下月光,“空明”是对“积水”的形容。《登州海市》云:“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此诗描写海市蜃楼,以海洋喻云层,贝阙珠宫亦是海洋意象,所以这里的“空明”亦用于水。

与苏轼同时的诗人,亦将“空明”用于水面:

  • 扁舟重过九青莲,极目空明思浩然。(孔武仲《九华山》)

  • 芙蓉开过雨初晴。曲池平,画桥横。耿耿银河,遥下蘸空明。(叶梦得《江城子》)

但稍后的诗人,已开始用“空明”兼写水月:

  • 雨霁风高天气清。玉盘浮出海,转空明。(赵令畤《小重山》)

  • 喜揖蟾华当松顶,照榭阁、细影纵横。杖策徐步空明里,但襟袖皆清。(曹勋《松梢月》)

  • 吴波浮动,看中流翻月,半江金碧。醉舞空明三万顷,不管娼娥愁寂。(范成大《念奴娇》)

  • 奁镜平开碧四围,百重山里亦希奇。写成万古空明趣,只为中秋一首诗。(王橚《北湖水月》)

  • 水天一色玉空明,便似乘槎上太清。我爱东坡南海句,兹游奇绝冠平生。(文天祥《出海》其二)

赵令畤与苏轼交好。曹勋、王橚、文天祥诗词中都透露出苏轼的影响。可以说,苏轼以一句“击空明兮溯流光”,改变了“空明”一词的使用范围。对这句话的翻译,我们推荐王水照的注:“船桨击打着清澈江水,在闪着月光之水面上逆流而上。”

统编本教材指瑕(4):《师说》“习”句读与“习”经传

统编本教材指瑕(3):《师说》“杏坛图”

统编本教材指瑕(2):《登泰山记》“崖限当道”

统编本教材指瑕(1):《师说》“解惑”

《古文溯游——高中必修文言文逐字突破》邀您试读讨论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