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欺诈与企业赊销的“防骗货”

 易账款 2022-03-09

在信贷行业,据悉70%以上的风险来自欺诈风险,欺诈形式多种多样,如身份造假、中介黑产、内外勾结等等。从欺诈主体来看,可以分为第一方欺诈、第二方欺诈、第三方欺诈:

第一方欺诈,主要是申请贷款本人恶意骗贷、还款意愿极低、拒绝还款等;

第二方欺诈是指内部欺诈或内外勾结;

第三方欺诈主要是盗用冒用他人身份、他人账号以及团伙欺诈等。

从欺诈形式而言,欺诈可以分为身份欺诈、 代办包装、 团伙欺诈,其本质是“造假”和“隐瞒”。 行为人度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版→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权→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在反欺诈/防骗货阶段对买方企业的识别,应该关注几个层面:

第一方欺诈:

(1)被识别的企业本身已经存在的欺诈信号。

(2)由企业实控人、股东和经营者传导过来的欺诈可能性。

第二方欺诈:

重点识别客户与内部人员的关联关系。

第三方欺诈:

被识别的企业是否被假冒。

易账款设置“欺诈/骗货”的场景定义:

1. 客户企业自身可疑:企业本身就是专门用来骗货的。

(1)联系人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情况语焉不详。

(2)联系人对企业下游客户情况语焉不详。

(3)联系人对采购目的、用途不肯详细说明或语焉不详。

(4)企业的联系地方/发货地址可疑。

(5)企业的成立年头很短。

(6)行业内从未听说过该企业。

(7)行业内的风评不好。

(8)实际查访办公和生产场所可疑。

2. 客户联系人身份可疑:

(1)联系人电话号码为虚拟号。

(2)联系人形迹可疑,比如未按惯例进行讨价还价等。

(3)直观感觉联系人不守信。

(4)联系人拒绝现场拜访。

(5)发货的要求很强烈。

(6)拒绝添加微信。

(7)微信朋友圈所发的内容显露出与其描述的公司、工作内容等有明显不相符。

3. 内外勾结场景:

(1)用户企业内部人员与客户企业有股权、任职关联情况。

(2)联系人刻意隐瞒认识用户企业熟识的人员的情况。

4. 假冒企业场景:企业真实存在,但被假冒。

(1)发货地址与客户企业明显无关联。

(2)联系人对客户企业的情况描述出现常识性错误。

(3)经与客户企业的前台电话交流无法确认有联系人任职情况。

欺诈是一种可能性,同时也是还未实际发生的一种风险,故而,不能在出现单一的因素就主观判断该主体一定会进行欺诈。

但如果有多个“欺诈特征”比较明显的几个因素同时出现时,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说明“欺诈的可能性较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