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的事宴

 齐彦国 2022-03-10

蓝色字体

图片

在咱们老家,把婚丧嫁娶、祝寿庆生的仪式和宴席统称为事宴。
说到这儿,又得为家乡方言的精妙而点赞!事宴这个词,包含了两层意思。事,应该是指仪式,礼仪,庆典;宴,顾名思义,指宴席。而在正规的通用语言中,不但没有这么个词,而且单独使用的婚礼、葬礼等词语,则丢掉了宴席这一层重要的含义。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宴席是何等的重要!从古到今,人们祭祀时献给神灵的祭品都是好吃的东西。可见,神也喜欢吃喝!所以,说事宴绝不能把吃的元素丢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事宴的好坏,事宴的档次,就是用宴席的水平来评判的。那时每张桌子上只能上三四道菜。一盘调豆芽,一盘炒二道,一盘扣肉,就是典型的“硬三盘”。硬盘,就是指所谓的“硬菜”,也就是鸡鸭鱼肉等荤菜。再简单一点儿的宴席,还有软四盘,软三盘。
图片
在那个见面就问“你吃了没?”的年代,去事宴上喝一碗豆面,吃一碗有肉的豆腐粉条烩菜,也是一种奢望!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管大事宴还是小事宴,事宴上的宴席都丰盛得十分夸张。对于我们这一辈从小饿大的人来说,实在是有点铺张浪费!动不动就是十几个菜,村里人的事宴,竟然要给客人抽中华烟!等宴罢人散之后,桌子上很少见到吃得杯盘狼藉的情景,而常常是许多菜原封未动!所以,事宴的好坏早就不能用几盘菜来衡量了。对于白事宴,家乡人用雇了“几班子鼔匠”,做了多少“纸扎”(用纸扎的祭品)来比较。人们明明知道,这些都是活人的好看,可是非弄不行。还美其名曰:尽孝!
这些暂且不议,咱们还说办事宴。令人感慨的是,现在办事宴竟然成了一个产业!专门提供办事宴服务的公司或者松散的专业团队应用而生。当然,这种服务主要是针对大事宴。过去办事宴,大事小情,都得自己动手。不但宴席上需要的各种食材、调料、米面肉蛋、烟酒糖茶,都要自己采买,就连碗筷、桌椅,也得向各家各户周借,还得请厨子和各种服务人员。现在,办事宴的公司可以提供专业化的一条龙服务——他们配备流动厨房,充气餐厅,车载冷库,桌椅板凳、餐具,甚至临时休息帐篷,夏天通风,冬季取暖,应急发电等等,一应俱全。只要东家确定一个标准,选好一个场地,说好了要哪几道菜,需要多少张桌子,谈好价钱,一纸合同,一切搞定。
对于红白喜事等大事宴,重点还是在于礼仪。

图片

红事宴的礼仪,现在有点儿土洋结合,尤其是典礼过程基本上都西化了。但是在典礼之前的程序和礼仪,仍然保留着老传统。比如,娶亲的伴女婿(伴郎)必须是新郎的姐夫,没有亲的,叔伯姐夫也行;送亲的押轿人必须是新娘的小弟,男送亲应该是舅舅,女送亲应该是姑姑。礼仪规矩环节多,讲究多,说起来很复杂。诸如婚车应该尽量拐“里弯”(逆时针走),婚车和婚车相遇怎么礼让,婚车和灵车相遇怎么避让……以及娶亲前的“下会亲”,娶亲后的“回门”等等,都有不少说道和规矩。
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原因,这些礼数程式,走出几十里地,就会有不同的讲究和习俗。说远一点儿,在北京和东北,婚礼必须在中午12点以前开始,据说二婚才在下午举行婚礼。可是在咱们老家,婚礼都是在下午进行。两种习俗竟然大相径庭!为了避免因为习俗不同而发生礼仪冲突,办事宴之前,娶聘双方要相互了解对方的礼仪传统,并且要设法进行协调和折中。
这些约定俗成的规范,都是口口相传,延续百年。要是写在纸上,可能是一本厚厚的礼仪大典手册。
图片
白事宴的说道比红事宴更多更复杂。这个可以追溯到孔老夫子那儿,据说他老人家的第一职业曾经是殡葬礼仪专家,还当过吹鼓手,许多清规戒律都源于儒教倡导的礼仪。儒家的典章大全《礼记》,有很大一部分是讲丧葬礼仪的,内容细到丧服怎么穿,报丧、奔丧、问丧怎么做,甚至对如何哭、在哪儿哭,都做了规定!我们现在描述亲戚关系远近的“五服”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由于大事宴的礼数繁杂,弄不好就会出乱子,所以办这种事宴一定要请个代东的。代东的就是代替东家办事宴的专业人士,说起来这些人也应该算是孔圣人的门徒了!
我从内心佩服这些代东的人们。他们个个记性好,所有的礼仪章程、风俗习惯,都装在脑子里。办起事来井井有条,方方面面考虑得非常周到,滴水不漏。他们口才还好,能说会道,因为他们还要承当司仪和主持。并且遇事不慌,个个能把死人说活了。
代东的虽然是总管,可是他只管事,不管钱。管钱管账管物,必须是东家自己指定的几个可靠之人。这也是一种传统的制约机制。这个机制又一次证明,虽然乡下人普遍文化不高,但并不等于智商不高。
事宴,也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事宴,是亲戚朋友们相互走动,相互交流的一个渠道,是维系乡村亲朋关系的纽带。因为平时忙于生计或者懒得走动的亲朋好友,有了事宴就不好推辞,就有了重逢、攀亲叙旧的机会。所以,事宴可以让乡下人不像城里人那么相互冷淡。而且,通过事宴,使有矛盾的人冰释前嫌的事例,也经常为人们津津乐道。
如果深入研究,事宴能展示给我们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至少,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许多传统礼仪和道德行为准则方面的内容。比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比如孝悌谦和、尊敬师长……等等。在事宴中,大家都是这些传统的实践者和传承者。记得小时候每当要参加这种活动,奶奶或者父母总要事先给我讲讲注意事项,特别是一些忌讳和不合礼仪的行为。从接人待物,言谈举止,到入座用餐,沏茶倒水,举手投足都有规矩。所以说,这种场合实际是农村的一种文化社交活动。透过事宴,我们也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图片

最后,不得不说说办事宴的一个陋习,礼钱。
现在不但参加婚礼要给礼钱,随份子,参加葬礼也要掏礼钱。过去参加白事宴,也就是蒸六个“贡献”(圆圆的大白馒头),加上一沓子烧纸。现在,据说村礼也要一二百,亲戚更是几百或几千,而且还有逐年提高,不断加码的趋势。这些礼钱,你送我,我还你,最后都浪费在了越来越豪华的事宴上。
办事宴还有一个不健康的心态是互相攀比见,讲排场,比阔气。有些人为了争面子,全然不顾家境实力,咬着牙、硬着头皮办事宴。实际上,乡里乡亲的,谁家富谁家穷,大家都心知肚明,何必用办个事宴去证明。打肿脸充胖子,最终结果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图片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事宴的礼钱跟结婚的彩礼钱一样,小小的表示一下,是个礼节,是人情往来。价码越来越高,就变了味儿了,就没有意义了。
看来移风易俗,真的任重道远。希望哪一天事宴能够回归它的本来功用,能够更多地传播传统文化习俗的正能量!
本文作者:胡宪铭,和林格尔县人,退休干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