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濯风医案(五)

 一个大树 2022-03-10

十一、加减越婢汤治愈性肾小球肾炎一例

龙某,男,34岁。

初诊∶199181日。

主诉及病史发热咽痛两周,浮肿尿少3天。患者于半月前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喉肿痛,经当地医院予氨苄青霉素静脉点滴,病情好转。近3天来,出现眼脸、面部及四肢水肿,小便短少,微热,头晕,,泛恶欲呕,纳差。在当地医院查尿蛋白(++++),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诊查舌质尖边红赤,苔薄白,脉数。颜面、四肢水肿。体温37.3℃,血压150/90mmHg。查尿蛋白(++++),颗粒管型36/高倍镜视野,尿潜血(+++;血尿素氮28.3mmol/L,血沉45mm/1h。肾脏B超示双肾炎性改变。

辨证风水(风热犯肺型)。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利水。越婢汤加减。

处方防风30g石膏15g苏叶9g蝉蜕10g白茅根30g泽泻30g浮萍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

水煎服,日1剂。

二诊∶199188日。自述服药1剂后微汗出,尿量增多。7剂后,24小时尿量增至2500ml,浮肿大减,尿蛋白(++),潜血(),头晕减轻,微感腹胀。前方加大腹皮10g继服。

三诊∶1991815日。患者浮肿全消,腹胀除,纳食转佳。血压恢复正常,尿蛋白(),潜血(),血尿素氮6.0mmol/L。舌质淡红,脉沉缓。改用济生肾气丸以善其后,嘱其定期复查。

【按语】根据病史及典型症状,本案患者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风水范畴,系由风热外感所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失清肃宣降,上不得宣发水津、下不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湿停聚,发为风水。本病起病急骤,风激水涌,属阳证实证,治当祛邪为要。水因风起,非大剂宣散利水之品不能阻遏急骤之势,方用加减越婢汤。本方乃《金匮要略》越婢汤去麻黄加防风、蝉蜕、白茅根等所组成。原方中麻黄的主要成分麻黄碱有收缩血管作用,使血压升高,且不利于肾之血循环,与本证相悖,故弃而不用。代之以风病之主药防风,以杜麻黄之弊。防风归膀胱、肺、脾经,轻疏发散,祛一身之风。据现代药理研究资料,防风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用治本病颇合病机。高老曾抢救一例用越婢汤非但无效而且还出现肾功能衰竭的急性肾炎患者(血非蛋白氮高达78.5mmol/L),高老将原方中之麻黄易为防风30g,患者转危为安。现高老治急性肾炎用此法增苏叶、蝉蜕、浮萍以助其宣散之不足,合生姜发越水气;石膏辛寒清热;白茅根凉血止血,合泽泻行水消肿。诸药合用,开鬼门,洁净府,共奏散风清热、宣肺行水之功,使疾病解除于轻浅之位、初起之时。本方之组成,不失仲景用药之法度,且能取偏救弊之佳效,临床用治急性肾小球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屡用屡效。高老活用经方,结合现代药理而创新方,是颇有经验的。

十二、温阳益气法治愈病态窦房结综合二例

例一赵某,女,62岁。

初诊∶199193日。

主诉及病史发作性头晕心悸15年,加重两个月。15年前始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测血压达180/120mmHg,经服用复方罗布麻等药治疗,血压稳定在120/80mmHg,病情平稳。近两个月来,头晕、心悸发作频繁,脉率缓慢,最慢时37/分,来门诊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肌缺血。于199186日收住院。超声心动图示左房扩大,左室舒张功能受损;阿托品试验阳性;窦房结电图检测结果;窦房结起搏功能下降。诊断为"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用西药治疗,病情好转,但心率上升不理想。

现症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胸闷,畏寒肢冷。

诊查舌质淡胖紫暗,苔白滑,脉沉细迟。心率48/分,律整。双手冷凉。

辨证胸痹(心肾阳虚型)。

治法温阳益气,通脉宣痹。

处方太子参20g黄芪15g桂枝9g附子9g麻黄6g细辛3g丹参20g川芎10g红花9g杏仁10g炙甘草3g

二诊∶1991917日。服上方药3剂后,心率逐渐上升,现心率56/分,心悸、头晕减轻,但感口干少津。前方加麦冬10g、五味子6g

三诊∶1991924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偶有结象。心率60/分左右。上方加桂圆肉30g

四诊∶19911030日。近一个月来,心率持续在60/分以上,今心率66/分,律整,头晕、胸闷、气短、畏寒肢冷等症全消。

随访四个月,患者心率维持在70/分左右,自述无不适感。

例二杨某,男,61岁。

初诊∶1991416日。

主诉及病史发作性头晕、乏力、胸闷10年。曾于1985年及1987年两次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用扩冠药、调微号等药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后,持续心动过缓,常感头晕无力,心悸胸闷,纳差。

诊查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而迟(48/分)。面色胱白,手足不温。

辨证胸痹(心肾阳虚型)。

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宣痹。

处方太子参15g黄芪30g麻黄6g附子6g细辛3g桂枝9g茯苓10g杏仁9g丹参30g炙甘草6g

二诊∶1991430日。药后舌苔已退,脉沉缓(54/分),胸闷偶作。前方加三七粉1.5g(冲)。

三诊∶1991730日。脉沉缓(56/分),头晕止,胸闷气短偶作。前方减麻黄、细辛,加麦冬10g、五味子6g、桂圆肉10g

四诊∶1991924日。脉沉缓,心率上升至63/分,无头晕心悸,无胸闷气短,手足转温。前方减附子继服,以巩固疗效。

本案随访至1992324日,心率持续在60/分以上。

【按语】上述两则病案,均由于窦房结起搏功能低下而致心动过缓,进而出现心脑肾供血不足。据其临床见症,属中医之心悸、胸痹、虚劳范畴。其病位在心,心肾阳虚为其主要病机,益气温阳是该病的基本治法。方中太子参、黄芪补胸中宗气,贯心脉而行气血;桂枝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旨在温阳散寒以通脉,使阳气振奋,鼓血有力。然温阳药易伤阴,故温阳益气之中不忘养阴一法,每多配用麦冬、五味子、桂圆肉等滋阴柔润之品,以制桂、附、细辛等辛燥伤阴之性,并具"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之功。阳虚不运,水湿气化失司,多兼有血瘀、痰浊之邪,症见舌紫暗、苔白滑或腻。适当配用丹参、红花、三七等活血化瘀药,有助于心脉通畅;加用茯苓杏二甘草汤和肺气、化痰浊,以消胸中之气寒。诸药相伍,使心肾阳气充盛,气旺血沛血行通畅则脉来和缓如常,一旦获效,作用持久而稳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