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大矛盾促发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

 泊木沐 2022-03-11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安史之乱,史学家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各种观点概括起来,就是由于多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爆发,从而导致了唐朝的内部叛乱。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杨国忠乱政为名,率领20万军马进攻长安,要清除皇帝身边的佞臣。史思明配合安禄山造反,一路之上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挡。

叛军在11月出兵,到了12月就打到了洛阳,进而围攻潼关。潼关是长安的门户,过了潼关,长安就相当于没有了大门和围墙。公元756年6月,潼关失守,唐玄宗在杨国忠的建议下决定入蜀避祸。唐明皇逃难的队伍到了马嵬驿,军队哗变,诛杀杨国忠,逼迫杨玉环自尽。唐太宗在无奈之下成了太上皇,唐肃宗登基继位。此后数年,唐朝的皇帝忙于平定内乱,开元盛世成为昨日黄花。

五大矛盾促发了安史之乱,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矛盾是贫富分化严重。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的社会财富有了惊人的增长。这些财富被少数人占有,统治阶层、达官显贵们骄奢淫逸。唐玄宗有个“大姨子”叫虢国夫人,她是杨玉环的三姐。就连这样一个女人出行游玩,动辄花费上万钱。据说她出去游玩一次,香气可以传递十里,随手丢弃的珠宝首饰无数。底层百姓身受繁重赋税压榨,遇到荒年只能背井离乡。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时,自然就会爆发。

第二个矛盾来自大唐的外部。唐朝周边有多个小国,比如契丹、室韦、新罗、突厥等。这些小国一方面要依附于大唐,另一方面时刻觊觎大唐的财富。他们一直都在寻找掠夺的时机。在安禄山的叛军之中,就有契丹和室韦的兵马。

第三个矛盾是府兵制度成为鸡肋。府兵制度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执行的一种兵农合一军事政策。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府兵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唐玄宗登基之后,府兵制度下的兵马只有十余万人。这些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战能力,遇到战争只能充当“炮灰”。

第四个矛盾是社会阶层固化。开元年间有一个叫李林甫的奸相,他有一句“名言”,天下已经没有闲置的英才了,人才已经全被皇帝所用。这句话反应出阶层固化到了何其严重的程度,寒士没有进取渠道。这就造成了士农工商各个阶层中大部分人的不满,由此埋下了祸患的根源。

最后一个矛盾是李亨和安禄山不和。安禄山为了讨好唐太宗,曾经说过,“只知陛下,不知太子。”当李隆基年事已高的时候,安禄山不得不为他的前路思量一番,最终导致他铤而走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