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炉夜话》17|表里不一的“两面人”比小人更可怕

 丁小悟典 2022-03-11

清人王永彬《围炉夜话》:“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为什么特别厌恶“乡愿”呢?就是因为这类人表面看来忠厚廉洁,其实是以假面孔示人,虚伪矫饰,表里不一。

这里有一个词“乡愿”,出自《论语·阳货》中孔子说的一句:“乡愿,德之贼也。”“贼”,伤害,“乡愿”对道德是一种伤害。

那么,什么是“乡愿”呢?孔子没有说,孟子在《孟子·尽心下》进行了解释:“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阉然”,掩盖,就是有意掩藏自己的本意;“媚”,谄媚,就是曲意奉承,讨好他人,以博取他人的欢心。

《围炉夜话》17|表里不一的“两面人”比小人更可怕

“乡愿”之人具体有什么特点呢?《孟子·尽心下》对这类人进行了画像:“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这类人有几个特点:

一是挑不出毛病。想挑他毛病却又挑不出来他有什么毛病,要批评他又说不出他有什么错误,好像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方面。

二是行为不出格。这类人是依照社会的流俗来做人,行为方式与大众相同,符合大众的标准,看不出有什么出格的行为。

三是品行看起来也不错。为人好像忠诚老实,行为好像清正廉洁。

四是众人喜欢他。这类人为人处世上八面玲珑,一团和气,谁也不得罪,人人都夸他好。

《围炉夜话》17|表里不一的“两面人”比小人更可怕

五是自我感觉良好。他们也觉得自己为人处世做得不错,得人欢心,因而很自恋,觉得自己做得很好。

这类人看起来好像入乡随俗,做得很中庸,看不出有什么大奸大恶,但是,孟子说,这类人在本质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其本质是同流合污,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

“乡愿”之人,没有原则和操守,抹煞是非,混淆善恶,善于左右逢源,与君子交往则标榜仁义道德,与小人结交则狼狈为奸,所以,孟子说他们的作为“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是不合正道的。

“乡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表里不一的“两面人”,表面装作正人君子,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嘴上说一套,行动做的是另一套;对别人要求是一套,对自己又是另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似廉而贪,似忠而奸。

如果说小人很可恶,很多小人容易识别,而“两面人”更可怕,他们善于伪装,喜欢表演作秀,伪装得又好,让人觉得他们是十足的好人。他们似是而非的表现很容易迷惑大众,一般人识别不出来,更容易被他的假象所欺骗。

《围炉夜话》17|表里不一的“两面人”比小人更可怕

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列举了表面老实、实际不老实,很有欺骗性的三种人:“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这三种人分别是狂放而不直率,无知而不老实,表面诚实而不讲信用。

第一种是“狂而不直”的人,就是不直率却装作狂放的人。

这一类人佯装狂放的样子,把他的无耻毫无遮掩地表现出来,以率真的面目出现,类似于“我是流氓我承认,看我多直率,不骗你”,用假狂放来掩盖自己的真无耻,让别人误以为他很直率。

第二种是“侗而不愿”的人,就是不老实却装作天真无知的人。

这类人明明无知,什么也不懂,却不想当老实人,还想偷奸耍滑;或者心里装着“小九九”,却装出懵懂无知的样子,给人的印象好像毫无城府,毫无心计,是个本分的老实,不忍心欺负他。

如“绿茶biao”之类的人,表面为人本分,很老实,背后却工于心计,暗暗算计人;如“白莲花”,外表看起来很清纯,楚楚可怜,让人心存怜惜,或者装得很纯洁、很清高,其实内心阴暗,背后的行为很龌龊。

《围炉夜话》17|表里不一的“两面人”比小人更可怕

第三种是“悾悾而不信”的人,就是不讲诚信却装作老实不欺的人。

这类人看上去很诚实,让人觉得他很老实。其实做人做事一点也不老实,他的诚实是伪装出来的。

历史上的王莽没有篡位时,怀揣篡位称帝之心,却装成礼贤下士的正人君子,勤苦好学,为结交名士不惜卑躬屈膝,以此标榜自己重情重义,国人全都被他忽悠了。举国上下的名士交口称赞王莽的恩德,天下百姓认为王莽贤明无双,读书人上书请王莽代行皇帝之职,王莽就这样顺理成章地篡夺了皇位。

“乡愿”之人,巧言令色,明明心里厌恶,却装出喜欢的样子,迎合所求之人;见到错误不批评,听到是非不说话,遇到问题绕道走;擅长收买人心,表面上乐善好施,四处落好,打造好人的假象。

为什么儒家遭人诟病,就是一些人以儒家的面目出现,经常满口“仁义道德”,却是满肚子的“男盗女chang”,为人虚伪,说人话不干人事,把儒家好端端的教人正确做人的价值观扭曲成虚假的假道学,走向了儒家的反面。

《围炉夜话》17|表里不一的“两面人”比小人更可怕

其实,孔子最讨厌巧言令色的人,在《论语》中两次说道:“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的人,说得好听,实际上是不讲仁德的。

三国时期的徐干在《中论·考伪》中说:“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乡愿”之从没有乌托邦了杀人这样的罪恶,而孔子却十分厌恶他们,就是他们因为没有原则,没有是非观念,没有正义感,足以败坏伦理道德,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

孔子曾经告诫弟子子贡,全乡人都说这个人是好人,不一定就是好人。而是善者喜欢他,恶者讨厌他,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好人。

“两面人”相较之于小人,伪装得好,欺骗性更大,人们很容易被他们的假相所迷惑。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容易受到欺骗。究其原因,就在于真假不分、良莠不辨,才给了“乡愿”们可乘之机。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