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8-3)

 书虫小记 2022-03-11

就在对达达尼尔远程作战的方案基本得到确定,开始调集舰只时,在北海发生了开战以来最大一次海战多格海滩战役。此是德国海军试图突出领海进入北海的一次尝试,当时英国海军有三艘无畏级战列舰刚刚准备去达达尼尔海峡,很快就与德军的突击舰队遭遇。

温斯顿对这次战役的描述非常精彩,英军的最大战列舰雄狮号首当其冲地突入敌阵,重创德军的布吕歇尔号战列舰,不过由于雄狮号太快,另外两艘战列舰跟进不足,导致雄狮号被围攻,失去了战斗力。另外两艘战列舰赶到后,击沉了布吕歇尔号,德国舰队顿时逃逸。这次战役后,德国海军又没有了再进入北海的勇气。

多格滩战役之后,乘胜利之威,温斯顿力推远征舰队对达达尼尔海峡的讨伐,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陆军不愿意派出地面部队扫清达达尼尔海峡的土耳其和德国联军

实际上,温斯顿推动英国海军绕过整个欧洲去打达达尼尔海峡,也有部门山头利益在里面:其一,英国海军基本控制了公海海权,德军龟缩在领海内不敢出来,没有什么挑战,也就限制了海军部在战争决策上的份量。其二,没有巨大的军事行动,就没有理由扩军和索要财政投入。他携多格滩战役大胜德军之威来推动远征,也是一种策略。

但即便如此,也遇到了体制天然的阻力,陆军不愿意拨出部队去远征土耳其。理由也很简单,西线战场是僵持阶段,抽调兵力很可能造成防御漏洞,而且俄国已经无法向德国进一步施压,万一德军抽调东线兵力加强对西线进攻,就会很麻烦。

温斯顿非常恼火,但也毫无办法,即便首相赞同,没有议会支持,也没法获得陆军的支持。最后陆军方面只同意调动北非和地中海的联军部队,予以有限支持。这注定了远征达达尼尔海峡行动会成为温斯顿海军部大臣生涯中一个争议事项

19152月末,英国海军远征舰队抵达达达尼尔海峡外围,开始按照前面展示过的作战方案,远程轰击海峡两岸的堡垒。这实际上也是海军第一次在没有陆军配合下,独立对陆地目标进行袭击

第一天轰击下来,大家才得出经验,轰击陆地堡垒,应该让舰艇抛锚停住再射击,同时,应当轰击堡垒中的火炮。多舰只从不同角度,相互监测并纠正舰炮瞄准数据,可以进一步提高命中率。轰击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周时间,才把外围堡垒摧毁,顺利进入海峡。

这是整个僵持阶段最大的一次突破,几乎是瞬间就对欧洲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温斯顿回忆录最大的优点,时刻会跳出局部战场来看全局

英国对达达尼尔海峡的突破,直接导致土耳其政府迁移,德国,奥地利的期货市场大跌,之前本来处于观望的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瞬间开始部署对土耳其的进攻,俄国也同意派出舰队予以接应。

当然,不利之处就是初期的顺利,掩盖了实际的困难和问题。温斯顿能感觉到战事开始进入艰难阶段,尤其是陆军由此更不愿意支援,这为后期作战会带来巨大变数。

政客的本能使他开始着手安排自己的退路推锅,坚决不负责陆军行动,把自己的权限限定在海军部范围内,并且当着首相面,让陆军大臣为陆军行动负责。这就是老道——让我联想起了当今形势下,职场盛行的推锅

此时,陆军依然迟迟未开战行动。温斯顿提到,最终陆军派出的部队,比舰队行动整整晚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土耳其和德国能有充裕时间在海峡两岸布防,舰队失去了最快冲过海峡的时机。舰队司令又恰好因为健康原因临阵换将,相对谨慎的德-罗贝克中将负责指挥。在停滞进攻的一周时间里,土耳其人布防了一线新的水雷,英国舰队没有注意到。

新一轮进攻开始时,舰队受到了较之前更多的堡垒炮击,虽然如此,舰队的轰击也依然奏效,逐步推进。很快,连续两艘驱逐舰因触雷沉没。这是达达尼尔行动出现困难的开始。很快,罗贝克中将就向海军部提出了暂停舰队进攻的要求,寄希望于地面部队对海峡的进攻。原因当然是因为前一阶段缺乏陆军配合,导致海峡的布防得以加强。

温斯顿对此十分愤怒,做了最大努力要求罗贝克中将按照原定计划继续推进。温斯顿认为既有的舰队进攻方案并没有问题,陆军的进攻是作为配合而不是主力——当然,这其中可能也有温斯顿担心战役主动权被陆军夺走的原因。实际上土耳其方面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过最终海军部同意了罗贝克的暂停建议,把进攻主力移向地面部队。

这让一场本来好打的战役,变成了一个烂尾工程。于此同时,德国海军被封锁了一年之后,终于打出了潜艇战,以57艘潜艇实行对大不列颠的封锁,目标是袭击一切在这些水域里的船只,不论战船还是商船。

英国海军的应对策略是三个:其一是研发监听水下动静的监测装置,其二是发明了专门针对潜艇的水下钢丝网——反潜网,其三是将战舰伪装成商船进行钓鱼作战。这种反潜战效果很突出,很快就击毁了4艘德国潜艇,而6000余艘进出英国的商船仅23艘被潜艇击毁。

不过德国这潜艇战引发了一个没有预计到的后果,那就是惹怒了美国。因为美国是奉行中立和自由贸易的,英国海军对整个北海的控制,影响了美国对德国和北欧国家的贸易。

为此两国打了一阵笔墨战,温斯顿幽默地说,为此写出来的卷宗可以塞满一座图书馆。不过争端也因为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袭击了美国对俄国的商船而得到了解决。

温斯顿认为,使德国失败的,恰恰是被它自己奉为圭臬的体制,即一味信奉高效和服从,一味强调技术而非政治和道德。战争初期,如果它不去主动进攻中立国比利时,它可能早已取得胜利。战争中期,如果它不实施遭致全世界反对的无限制潜艇战,它还是会取得胜利——至少不会被战败和政权崩溃德国的问题在于,从体制上缺乏一种决策错误的纠错机制,大家只是执行而缺乏反思和调整,只是从头到尾错到底。只不过在德国自身看来,这就叫走自己的路,道路自信。

回过头来,到19154月,达达尼尔海峡作战已经全部转为陆地进攻。陆军针对海峡中部突出的加利波利半岛实施登陆作战,谁知遇上了土耳其人极为强悍的抵抗和反突击,登陆作战了三天,付出了伤亡两万人的代价,还只是守住海滩,且两支登陆部队被分割包围。可见当时战场的残酷和激烈。

此时,之前不愿意主动进攻海峡的舰队司令罗贝克又提出,可以强攻海峡,突入马拉马尔海。对此,温斯顿又持反对意见了——时移世易,此时整个欧战局面已经发生变化,其一是土耳其的布防较之前加强,不知海峡后端还有什么新的部署,其二是德国潜艇已经出现在地中海的爱琴海领域,随时可能对舰队发动突袭,其三是俄国一天比一天虚弱,德国很有可能抽调东线部队到西线,加大对英法联军的进攻,其四则是意大利参战后,需要英国海军的支援,以应付爱琴海战局。

这就是典型的政治家能跳出局部战场,立足全局看问题的能力。由是他否决了罗贝克的提议,仍然要求舰队只是辅助陆军的登陆作战。这个决策也让这位海军大臣与第一海务大臣费希尔关系破裂,费希尔宣布辞职。

这里可以提及一下温斯顿在担任海军大臣时的一个痛苦之处——他是文官,类似于海军部长这类堂官,属于贯彻国王和首相决策的流官。而海务大臣则都是海军军官这类技术官僚担任。可以想见两者之间总会存在一些不同意见,文官或者说堂官,永远都会被军官们认为不懂业务

这确实是温斯顿任职过程中经常被人指责的一点,不懂业务还得干预军事。温斯顿本人又是一个个性强悍的人,因此与第一海务大臣一直都有矛盾。

矛盾的焦点就是达达尼尔海峡行动,第一海务大臣其实从一开始就不同意这项行动,也算是温斯顿一人之力去促成了这项行动。谁知这行动现在打成这样,力主行动的人现在不负主要责任了,反倒让不同意行动的陆军负主要责任——还记得之前我们说到温斯顿在战事不力时立刻做了甩锅准备吗?这让很多军官比较恼火,也是导致温斯顿最终退出海军部的原因,也成为他从政经历上一段争议颇大的事件。

费希尔的辞职,以及战事的不顺,很快引发了英国国内的反对声浪,保守党顺势而起,掀起了对执政的自由党的攻击。一波政治风浪向温斯顿袭来。

这就是战争的不确定性,发动战争的当局,一开始都认为战争不可避免,战争能带来巨大收益,常常意想不到战事的不顺可能带来的政治动荡

面对保守党在议会发起的质询攻势,劳合乔治首相决定退让,同意保守党提议的组建联合政府,即把现有政府中的一半职位拿出来给保守党人。这也是温斯顿坚决反对的,在他看来,英国海军当初应当坚决进攻,现在的首相应当坚决斗争。

而此时的温斯顿,完全成了达达尼尔行动的背锅人,当然也不为过。为此,他只能从海军大臣职位上辞职,让出位置给保守党。温斯顿辞职后,只保留了战时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继续参与战争决策。

这场政治动荡,更恶化了英军在战场上的形势——时间耽误不起,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就在英国国内两党斗争时,土耳其和德国加强了对达达尼尔海峡地区的增援和防卫,使得英国陆军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被动。

随后发生的新一轮攻势,苏夫拉海湾战役,则是典型的消耗战,英军与土德联军几乎是实力相当,开战了残酷的拉锯战,打了一周时间,谁都没有达成目的,双方损耗了六万兵力。温斯顿对于该战役的描写,借助了大量战场军官的日记和回忆录,展现得极为生动。

顺带着需要提一句的,就是在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尔马拉海中助力舰队进攻的英国海军潜艇,它们在这一区域发挥出了较之德国在北海的无限制潜艇战更为有效的作用——仅以8艘潜艇,制造了击沉和重创一百余艘同盟国船只的恐怖业绩,而且这些战绩的取得,都是在海峡和马尔马拉海,同盟国海域布满水雷和反潜网的情况下取得的,可见英国海军潜艇的强悍。

19157月,巴尔干半岛又出现新动向——摇摆不定的保加利亚,在看到英军在达达尼尔海峡受阻,同时塞尔维亚又被德奥联军压制,终于倒向了同盟国,并且迅速向塞尔维亚进攻,完全减轻了土耳其在北面的压力。

针对此变化,英法联军司令霞飞将军提出了在土耳其北部的萨洛尼卡开辟新战场的建议,用于加大对保加利亚的威胁。这一动议迅速通过,法国调动在北非的部队前往萨洛尼卡。

这一行动完全出乎温斯顿的意料——两个东方战场开辟,势必导致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资源和力度减小。联军在萨洛尼卡照样再次陷入苦战和僵持,德土联军在保加利亚的支持下,又在萨洛尼卡把英法联军给死死钉住了。

这种僵持,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再次思考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是否需要继续坚持下去了。

温斯顿再次跳出局部战场,反观了1915年年中整个欧洲局势——核心确实在于巴尔干三国的混乱局面及混乱政策。这三个国家就是引发一战的塞尔维亚,始终在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观望而且相互仇视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这三个国家,相互之间均有领地争端,同时又与周边的大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俄罗斯均有争端,而国内还有民族主义问题。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王权国家模式形成了新的挑战。

因此,不论是协约国体系,还是同盟国体系,都没有对这三个国家形成统一的外交政策,也都没有采取主动,任巴尔干区域的形势自行发展,于是一切总是朝向混乱和恶化的方向发展。巴尔干的混乱,以及其所牵涉的利益之深广,导致一战只能是陷入一个大家都不愿意进入的泥潭。

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多极化发展,对于维持和平秩序并非完全的好事——一战前后正是大英帝国实力衰弱,列强兴起,世界趋向多极化的时期。温斯顿本人的战略,正是基于大英帝国作为世界霸主地位的传统思维,无论干什么一定要采取主动,要牵头,要迅速打击冒头的一方

但大英帝国此时的控制力已经远不如十九世纪下半叶,包括德国、日本、巴尔干诸国在内的国家都在蠢蠢欲动,可谓欲静而风不止。英国不得不在世界大变局中采取了被动应对策略,却导致了群龙无首状态,也就是温斯顿所提到的,不论协约国还是同盟国,每到一个关键时刻,都没有一个大国站出来提出一套解决方案,大家都是你看我我看你,然后仅为了所谓的荣誉感在坚持作战。

个人感觉,在一战的各个战线,几乎都呈现出想像的情况——战争形势变化,引发既有政治格局变动,导致战争决策变化,又形成新的势均力敌格局,就这么打打停停的,变成了一场消耗战。

不然怎么说,一战确实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转折时期的世界大战——国家形式、治理模式、政治体制、工业技术、工业体制都在发生剧变,导致那一代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精英们都难以应对

191511月,英国政府和海军部已经决心承认达达尼尔行动失败,撤出海峡。温斯顿依然不依不饶,他此时早已退出政府,被派往西线战场,但他还是鼓动几个海军准将提出了进攻计划,认为此时仍然存在反败为胜的可能,一切需要的只是一个决心。当然他敌不过保守党的压倒性意见,19161月,英国海军正式从达达尼尔海峡全面撤军。

这次海峡战役历时8个多月,最终以土耳其坚守,击退大英帝国海军进攻而结束。这成了温斯顿心中永远的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