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象学(哲)名词解释

 新用户49272060 2022-03-12
现象学名词解释:

一种以现象为哲学研究对象的思潮或流派。

由于对现象一词的理解不同,因而现象学也具有极为不同的内涵。早在18世纪,与康德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拉姆伯特(J.Lambert,1728-1777年)在其《新的研究原则》(1764)一书中第一次提到现象学这个学科。他所说的现象大体相当于“虚幻的表象”,因而现象学也就被定义为“关于幻觉的理论”。后来,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1807)一书中把现象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人类精神或人类意识发展过程的科学,从而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了现象学这门学科的特殊地位。

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主要流派,是由德国着名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他在本世纪初出版的两卷本的《逻辑研究》(1900-1901)是现象学哲学形成的标志,1901-1911年,他发表了《哲学是严密科学》的长文,提出了现象学的一些基本主张,并在稍后出版的《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中进一步展开和成熟。

胡塞尔的基本思想经过他的学生和来自各国的追随者的研究与传播,逐步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现象学运动”。其影响所及,不仅达到逻辑学与科学哲学中,而且还渗透到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历史学、美学、文学、宗教和伦理学等广大领域。

胡塞尔属于一个学院式的哲学家。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的哲学观点几经变化,令不少研究者感到难以捉摸。一般说来,他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他认为哲学的目标是成为一门严密科学,它应该满足绝对真理与永恒价值的双重要求,代表人类文明的最高利益。

他对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持批判态度,宣称现象学是哲学史上最后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2)他认为现象学是对纯粹意识的研究,而纯粹意识亦即抽去了客观对象与主观心理经验之后的“意识”,这是“面向事物本身”的要求的具体化。(3)他提出了“停止判断”的现象学还原方法,主张通过本质的还原与先验的还原来寻求哲学的“阿基米德点”,建立一门本质科学与先验现象学。(4)他发展了布伦坦诺的意向性理论,将它运用于对意识结构的描述性分析,先后提出“意向作用”与“意向对象”的原则同格以及“自我、我思、我思对象”的三位一体结构,主张建立“自我学”的“新”唯心主义。(5)他提出哲学应具有时代感和使命感,力主将哲学与人生联系起来,并为人生提供价值基础。他认为,哲学家是人类的公仆,对人类和文化负有深刻责任,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欧洲人的危机,必须对人类的信仰进行重新审视,并返回前科学的“生活世界”来拯救这种危机。胡塞尔的观点对现象学运动与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早期现象学运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十年在德国境内的哥廷根大学与慕尼黑大学兴起的。

其中较为着名的代表人物有舍勒、普凡德尔、莱纳赫、盖格尔、康拉德-马提乌斯、因加尔登以及冈林格尔、菲舍尔、沙佩、希尔德布兰特、斯塔芬汉根、利普斯、格利默、赫林、斯坦因、科耶等人。

自1913年起,以胡塞尔为首,在德国编辑出版了《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这些人都是主要的撰稿人,他们的文章都采用描述方法与本质分析来研究各自感兴趣的哲学问题,这个杂志直到1930年才停刊。这一时期的现象学家们包括胡塞尔在内,都没有想到去建立一个统一的哲学体系,他们的共同兴趣在现象学描述方法上,且这批哲学家大多是德国人,其影响亦局限于德国本土。自1916年起,胡塞尔应邀担任弗莱堡大学的讲座教授,由于他的研究方法有所改变并明显倾向于先验唯心主义,日益激起他的追随者们的不满,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即,早期现象学运动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势头。

在西方,海德格尔与萨特的哲学通常也纳入现象学运动中来考虑,并被冠之以“存在论现象学”的名称。胡塞尔早年很欣赏海德格尔,视他为自己衣钵的合适继承人。但二人的兴趣从一开始就明显不同。胡塞尔主张哲学应研究纯粹意识,海德格尔则主张分析前反思的本体论结构,即此在。随着海德格尔的主要着作《存在与时间》(1927)的出版,二人分歧越来越深,终至分道扬镳。萨特在30年代即赴德国学习现象学,自称受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影响很大。但他和30年代许多现象学的研究者一样,对胡塞尔的唯我论持批判态度,他在《自我的超越性》(1935)一书中,主张抛弃胡塞尔的先验自我,以“前反思的我思”作为哲学出发点。他的兴趣同海德格尔一样,主张重建“现象学本体论”,其哲学专着《存在与虚无》甚至以此为副题。

除萨特外,法国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梅洛-庞蒂也被视为现象学运动的重要人物。

前者侧重于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希望,后者则注重意识活动的反省问题,并写了《知觉现象学》一书。

现象学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股主要的思潮。许多国家成立了现象学研究会,出版了大批现象学方面的着作及一些刊物,并形成了法国、美国、德国和比利时等现象学研究中心。

在法国,有研究意志现象学的利科,研究人类生存超越性问题的莱维纳斯,以及研究美感经验形式的杜夫莱纳等。在美国,法伯等人在1939年即成立了国际现象学研究会,编辑出版《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美国西北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以及波士顿中心都是现象学研究的主要基地,此外,斯皮格尔伯格的现象学运动史研究,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研究以及古尔维奇的现象学心理学研究都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在比利时,冯·布瑞达从纳粹排犹运动中抢救出胡塞尔的大批未刊手稿,在卢汶大学成立胡塞尔档案馆,使之成为西方最主要的胡塞尔研究中心,他主编了国际性的《胡塞尔论丛》,并与比梅尔等人一起编辑《胡塞尔全集》,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现象学运动的发展。在德国,胡塞尔的学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兰德格雷伯主持了科隆大学的胡塞尔文献馆的活动,芬克一直领导着弗莱堡大学的现象学研究,在美因兹,还有冯克领导的新一代现象学者。

现象学运动也引起了苏联和东欧等国学者的注意,前苏联的出版物都把现象学当作一种主要思潮来加以评述。波兰学者因加尔登,捷克学者帕托茨卡被认为是有国际影响的现象学家。

在素有分析哲学传统的英国,也于1966年成立了“英国现象学学会”并出版了会刊,力图把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传统结合起来研究。在亚洲,日本在1968年成立了现象学会,1972年出版了《现象学研究》季刊。总之,现象学运动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学术思潮,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