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语不清、阵发性头晕?别漏了这个病因

 所来所去 2022-03-12

病例回顾

患者,男性,42岁,因“言语不清、阵发性头晕3个月”入院。

患者曾于当地医院行头颅MRI检查,提示“双侧放射冠区散在异常信号,脑梗塞可能”,予以阿托伐他汀、甲钴胺及艾地苯醌治疗后症状无缓解。神经系统查体除言语不清外,余未见明显异常。

认知功能评估: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28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24分,AVLT测试提示长/短延迟回忆及线索回忆能力均下降。

入院后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肌酶、风湿免疫抗体等检查,发现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比轻度增高(10.4%),肌酸激酶轻度增高(244U/L:正常值34-174 U/L),其余指标未见异常。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寡克隆带均为阴性,脑脊液及外周血相关自身免疫抗体筛查阴性。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MRI发现双侧脑室旁、放射冠区以及胼胝体压部多发白质异常信号,T2-FLAIR序列呈片状高信号,DWI序列呈点状高信号,对比前片发现DWI高信号持续存在。头颅MRA未见血管狭窄。

脑部PET发现双侧半球脑白质对称性葡萄糖代谢减低,与头颅MRI高信号部位相符。

文章图片1

图1.患者头颅MRI T2-FLAIR序列

文章图片2

图2.患者头颅MRI DWI序列

文章图片3

图3.患者头颅PET/MRI

追问病史,患者姐姐2年前曾有类似症状,随后出现行走不稳、记忆力下降,进行性加重,曾行激素治疗,效果欠佳。姐姐的头颅MRI影像与患者相似,均有双侧放射冠区DWI持续性高信号改变,曾被某医院诊断为“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文章图片4

图4.患者姐姐头颅MRI T2-FLAIR和DWI序列

为明确诊断,对患者行皮肤活检,p62免疫组化染色未发现小汗腺和成纤维细胞中明确的核内包涵体信号;NOTCH2NLC基因动态突变检查阴性,排除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可能。

文章图片5

图5.NOTCH2NLC基因重复引物PCR+毛细管电泳检测,未见GGC三核苷酸重复扩增。

为明确病因,进一步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查,发现CSFR1基因18号外显子c.2342C>T(p.A781V)杂合错义突变,既往文献报道该变异具有致病性。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家族史等资料,本例最终诊断为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hereditary diffuse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neuroaxonal spheroid,HDLS)

HDLS是何方神圣?

HDL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进行性脑白质变性病。该病既可呈家族性分布,也可呈散发分布。发病年龄8-75岁,临床上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运动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卒中样发作等为主要表现,逐渐累及锥体外系、锥体束、小脑系统。

病情进展迅速,发病1-3年内即不能独立生活。疾病后期,几乎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情感淡漠、小便失禁、癫痫、吞咽困难、卧床。

值得注意的是,HDLS的临床表现形式及严重程度存在异质性,即便是相同的基因位点突变,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之间也往往存在较大差异。

HDLS的头颅MRI影像学表现为侧脑室旁、放射冠、胼胝体等脑区对称性的斑片状或弥漫性脑白质损害,DWI序列呈多发斑点状的持续高信号病灶,需注意与脑卒中鉴别。脑白质DWI持续高信号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神经细胞鞘内水肿限制水分子运动,最终导致细胞毒性水肿可能是其形成机制。CT影像上可见白质深部小钙化灶。

HDLS的病理学特点包括轴索球样体形成、髓鞘脱失、轴索破坏和胶质细胞增生,尤其在肿胀轴突中球样体形成(Aβ淀粉样蛋白染色阳性),是HDLS组织病理学特征性表现。

文章图片6

图1.HDLS的病理表现。A.显示轴索破坏,HE染色,100X;B.病变内胶质细胞增生,HE染色,200X;C.可见多个轴索球样体形成(三角标识),是HDLS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HE染色,400X;D.免疫组化MBP示髓鞘脱失,400X;E.免疫组化CD68(KP-1)示小胶质细胞略增生,100X;F.免疫组化NF可显示轴索球样体,200X。本院患者脑组织病理(感谢病理科纪元教授、罗荣奎医师友情提供)

文章图片7

汪昕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神经病学系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

CSF1R是目前唯一已知的HDLS的致病基因。该基因编码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是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属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主要影响单核-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近年来研究表明,HDLS患者携带的基因突变致使CSF1R激酶功能异常,可能通过显性负遗传机制影响下游靶点的磷酸化,进而小胶质细胞增殖分化受阻,引起脑白质病变。HDLS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方法,既往文献报道显示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

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是指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获富集后进行高通量测序,能够直接发现与蛋白质功能变异相关的遗传变异。虽然外显子只占基因组的1%~2%,但其覆盖了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单基因遗传病的致病突变位点。对于临床怀疑HDLS的患者,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可作为有效的辅助诊断依据。

作者简介

文章图片8

钟绍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博士

本文来源:中山神内一脑智能平台

本文作者:钟绍平 汪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