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怀瑾《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为何敬而远之

 吴翠平书馆 2022-03-13

图片

为何敬而远之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上文才提到中人以上才可以对他讲向上一着的学问,偏偏在这里就有一个孔门弟子樊迟,是近于中根器的人,他提出一个知与仁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所谓“知”字,古人把智慧的智和求知识的知相互通用的。无论为了智慧或知识,人们都想知道形而上的宇宙来源和鬼神的有无,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事实。

孔子平生教学的态度,除了极力建立一个人本位的人生外,向来很少讲到形而上和鬼神的道理。可是在这里,为了答复樊迟问知的意义,他便连带一说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道理,硬把向上一着拉到平实的人生中来。这不但可见他说教的高明,同时也反衬出不是中人以上不可以对他说向上一路的重要。

他答复樊迟的问话,等于是说,你问的智慧和知识啊,我告诉你,只要你老老实实地做人,本本分分地做到人生平实的义务就好了。

“民”字,古代通“人”字,所以说它是指人生。至于形而上鬼神有无存在的问题,你不必过分地去求了,只要你诚心敬重他,永远地、遥远地敬重他就可以了。你看樊迟明明白白问了一个知的问题,可是孔子的答话却无缘无故牵涉到鬼神的问题上去,好像来得离奇而突兀之至。

其实,我们既不知道他们师生当时问答的环境,也不了解樊迟是在什么情况之下问的,自然不便乱加臆测。只看孔子的答话,一开口,便答到鬼神上去,由此可知,樊迟当时的问知,令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是牵涉到形而上的问题的,所以孔子才讲到鬼神之事。

不过,他说到鬼神之事,便说敬而远之,证明孔子对形而上的鬼神之事和理,自己是很了解的,只是不肯说明罢了。

第一,他说敬而远之,并没有肯定地否认鬼神的存在,《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第二,他说远之,可见鬼神之道近在目前,并不是远在天上,只要你起心动念,感应便可相通。他要你远之,是要人自己正心,自己远避鬼神,否则,如天天为鬼神的事而做人,那你不变成鬼也会变成神了。神是鬼中的灵鬼,并没有高到哪里去。

第三,因为常人的知识有限,不能了解形而上和鬼神的究竟情形,所以无论是谁,都不能跳出迷信的范围。尤其当你遇到危难之时,便会觉得鬼气森然,包围在你的左右,除非上上智的圣者,才会明白其中的事实和道理。因此,孔子告诉我们,凡是平实尽到人生义务的人,只要尽其在我、反躬而诚便好了。

第四,“务民”一语,可以当作为民服务的政治术语来看。至于从事政治的人们,尤其不可过于迷信鬼神。你只要仔细研究古今中外的历史,凡是专以鬼神宗教来为政的,没有一个不失败的。

鬼神之事,只可作为个人诚敬的信仰,万万不可赖他来治世;如果鬼神可以治世救人,那人的世间何必又需要人为?干脆交与鬼治不就好了吗?

贤明如汉文帝,有时也还不免失于迷惑,他再召贾谊去谈话,就问到鬼神之事。唐代诗人李商隐,便很惋惜他而作诗,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感叹了。

那么,孔子认为鬼神究竟有无存在呢?他可没有说,我们也不便妄加代答,所以樊迟也无办法,只好转而一问人本位中人道的仁术了。

说到“仁”字,孔子自己明明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但他对樊迟却说:“仁者先难而后获。”这也是明白地说,前者所讲的仁不远人是指仁的道体,不离于我人心性之间。

对樊迟所讲的仁,只是说用仁,就是在行为修养上的仁术。他说,仁者待人接物,处世治事,随时随地,不敢心存轻忽,都要从艰难处谨慎去治理,才能达成仁道的结果,始终还是告诉他一个“敬”字的重要。

但就修养心性之仁的境界来讲,起先也是很难入手,始终摸不着头绪的。但是你如不畏难苟安,不放逸,努力精进此道,久之就会获得仁的境界了。如此说来,对于形而上的向上一着,孔子始终就没有说出来吗?不然,不然,我们且向下看。下面接着是樊迟问知问仁而来的一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