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教会有什么效果?他曾经有过精妙绝伦的类比

 静听涛声依旧 2022-03-14

很多家长习惯了对孩子说教,把道理讲的一套一套的,以为孩子会因为家长的苦口婆心而改变,但是,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

不仅如此,还有的孩子会因为家长的唠叨,变得更加叛逆,与家长的对立情绪愈演愈烈。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不堪忍受家长的说教,采取了极端措施,或者离家出走,或者走上了不归路。

家长带着“为孩子好”的心态而进行的所谓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呢?

五百年前,阳明先生就曾经用一个精彩的比喻来分析过类似的问题。

我们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比喻:

人在大海波涛中,且须援之登岸,然后可授之衣而与之食;若以衣食投之波涛中,是适重其溺,彼将不以为德而反以为尤矣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就好像人被困大海波涛里面,必须先救他上岸,然后再给他衣服穿,给他饭吃;如果将衣食投到大海波涛中,是加重他溺水,他将不认为是你对他好而感激你,而认为你对他不好而怨恨你。

在这里,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自身的认知觉悟水平还不够的时候(还没上岸),你如果给他讲一些所谓的大道理,就好像人在大海之中,虽然又冷又饿,你直接给他食物和衣服,他不会领情,还会怨恨你,因为他认为你这是害他。

很多家长会很奇怪,我对孩子讲的道理很正确啊!很有正能量啊!都是为你好啊!为什么你不感激我,反而会讨厌我呢?其实,就像那个给在大海中的人衣服和饭菜一样,衣服很好,饭菜也很香,但是,他现在是在大海波涛中啊!他还没有接受这个大道理的能力,或者,他自己还处在不能自拔的情绪之中。

如果家长意识不到孩子目前还没上岸,那再多再好的道理都没用,不仅如此,还有很大的副作用。

那么家长该怎么办呢?

阳明先生也给出了答案:

故凡居今之时,且须随机导引,因事启沃,宽心平气以薰陶之,俟其感发兴起,而后开之以其说,是故为力易而收效溥。不然,将有捍格不胜之患,而且为君子爱人之累,不知尊意以为何如耶?

先生告诉我们:所以在当今这个时候,必须依照当时的情况加以引导,依据事物的发展进行启发,以宽大的胸怀心平气和地感染他,等到他有感觉有兴趣之时,而后开始用心启发教育,这样就用力容易而收效广大。不这样,将会有格格不入之后患,而且君子仁人也感觉很累,不知道你的意思怎么样。

这给我们家长的启发就是:教育孩子要抓住一些机缘,结合当时的情况随机导引,借题发挥;孩子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先要以宽大的胸怀,心平气和地去感染他;当孩子对一个问题有兴趣时,或者对某个事情有感觉时,家长可以借这件事情用心去启发诱导他。如果这样去教育,不用太费劲,效果也会很好。

如果不这样去教育孩子,家长不仅会感到很累,还会让孩子和家长变得对立起来。

在这里,阳明先生还提醒了我们一个道理,“君子教民,有急于见功之心,便是欲速之为累,不可不察。”

引申到家庭教育上,也就是说,家长教育孩子,如果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期待马上就能见效,反而会适得其反——为之所累。在这一点上,家长应该经常反省,提醒自己,是不是忘记了“欲速则不达”这句话了。

家庭教育和做其他事情一样,“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孔老夫子的教导,他老人家早就告诉我们:不要贪快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先化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产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而不是简单地去进行说教。如果用现代人的比喻,就是“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 ,来自外部的力量是压力,内在的迸发是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