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论撷英——异病同治是中医重要辨证模式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2-03-14

异病同治,是言不同病因、不同病位、不同病性证象,都可同用一方治疗。此种辨证模式,源于东汉医圣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此书为其方书之祖,晋、唐医书多以方书形式出现。宋代林亿将其一分为二,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伤寒论》以六经病机为纲,不同证象可以同用一方治疗,体现异病同治辨证模式。《金匮》以其病名(多以证象命名)为纲,同一病名可由不同病机呈现同一证象,须用不同之方治疗,体现同病异治辨证模式;两种辨证模式纵横交织,成为一经一纬辨证体系,历代医家无不遵为准绳,沿用至今。

唐初《备急千金要方》依据仲景六经病证分类于前,病名分类于后;宋代医家根据内、外、妇、儿各科病种分类模式逐渐萌芽,严用和之《济生方》、陈自明之《妇人良方》、钱仲阳之《小儿药证直诀》相继问世,犹如雨后春笋,应时而生,成为各科分化先河。金、元以降,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均以病名为纲,病下分证,从此《金匮要略》所创同病异治辨证模式,日趋成熟,得到传承。然以方证病机为纲进行辨证,仍然受到重视,明代《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成为首开以法统方先河。因以大法统方,所列之方并未根据脏腑病机进行分类,学者只能以其方证病机为纲,不如仲景《伤寒论》以其病机为纲隶属六经,可使学者知道每方所治证候病机源于何经,定位比较明确。

有鉴于此,余撰《中医治法与方剂》以其脏腑解剖、生理为据,以其发病机制为纲,进行辨证,成为据证析理,据理立法,以法组方,随证选药,环环相扣,希望仲景所创异病同治辨证模式,得以发扬。由于《伤寒论》仅以风寒病因为主,涉及范围有限,此书包含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不内外因在内,范围非常广泛。仅凭一孔之见,一人之力,想要一蹴而就,谈何容易。在此衷心希望学者去其书中谬误,补其不足,使其逐渐完善,能与各科同病异治辨证方法并驾齐驱,优势互补,余无憾矣!

前言异病同治,是言不同病因、病位、病性证象,均可使用同一病机之方治疗。今据上述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意在举一反三而已。

因不同,可用一方

古人所制之方,不同病因出现相同证象,只要病机相同即可同用一方施治。《伤寒论》所列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合而成,体现清热生津之法。是为寒邪束表,津气不能外泄,阻于阳明肌腠,气郁化热,热盛伤津,成为气分热盛,发热、汗出、口渴、脉洪有力而设。然其暑热、暑温随其大气侵入肺脏,妨碍肺卫宣发津气出表,阻于阳明肌腠,气郁化热,热盛伤津,成为气分热盛,发热、汗出、口渴、脉洪有力,亦可同用此方清其气分之热,而使热去津回。盖因同属气分热炽,热盛伤津机制故也。

《伤寒论》所列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甘草组成,体现泻热通腑之法。是为寒邪束表,津气郁于阳明肌腠之间,气郁化热,胃肠所输之津为其肌腠所化之热耗损,胃肠津枯,传导失常,成为大便秘结而设。然其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气郁化热,热盛耗损胃肠输来之津,肠道津竭,成为大便秘结。虽然病因有所不同,热盛伤津机制则一,因此可用一方治疗。以上所举两方,体现病因不同,机制相同,异病同治辨证模式。

位不同,可用一方治疗

五脏经隧均由肝系筋膜构成,是其气血津液升降出入之路。任何一脏经隧弛张异常,均会影响气血津液流通异常,从而呈现不同证象。《伤寒论》所列四逆散用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组成。体现柔肝缓急,调气行津之法。是为经脉挛急,津气阻滞而设。由于经隧挛急部位不同,证象亦就随之而异。肺系气道挛急而呈喘咳;心系血隧挛急而呈肢冷、心悸;肝系胆道挛急牵涉胃腑而呈腹中疼痛;脾系肠道挛急而呈下利后重;肾系尿路挛急而呈小便不利,均可使用本方。

原著所谓“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即据经脉挛急,气血津液流通不利设也。此方与前“中医学理体现五个特点”一文所列桂枝汤,均为仲景示人经脉挛急,营卫不和是其众多证象共同机制,所以证象所见病位虽然不同,可以使用一方加减治疗。

以上两方,体现病位不同,机制相同,可以同用一方治疗,成为异病同治辨证模式。

象不同,可用一方治疗

《伤寒论》所列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甘草、大枣、人参七药组成,是为少阳三焦卫气虚损,腠理空虚,寒邪从表入里,客于少阳三焦半表半里,筋膜紧张,气郁化热,津凝为湿而设。由于少阳三焦是由肝系筋膜与其膜外腠理组成。外通肌表,内连脏腑,上连心主,下连肾系,上下内外,无处不有,是其津气升降出入之路。一旦发生病变,证象涉及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各系。

《伤寒论》谓:“伤寒、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即为邪踞少阳,证象见于三焦而设。以此和解少阳,众多证象即可消失。《伤寒》、《金匮》用此方多达十九条,足以证明异病同治之理,可以应付无穷病变,实有其理在焉。

《金匮要略》泻心汤由大黄、黄芩、黄连三药组成。是为心肝热炽,由气入血,迫血外溢,吐血、衄血而设。方用芩连清心肝气分之热,大黄清泻气血之热,下行而从肠道外出,使其热清血宁而吐衄止矣!吐、衄均为上中两焦血络破损,血溢脉外。方中大黄泻下荡热,釜底抽薪,能呈事半功倍之效。

后人借此治疗中风猝倒,癫狂诸疾而效者,盖诸疾皆因气郁化热,血随气逆,升多于降,以致心神不宁。此方根据上病治下,釜底抽薪之功,使其气血升降正常,其疾可愈。外科用此治疗疮痈疔疖,跌打损伤,则因所用药品均具清热解毒作用,大黄又可活血行瘀,与其热毒浸体,血瘀血结机制相符故尔。

由此可见,不同证象可用一方治疗,又与一方是由数药组成一药具有多种效用有关。以上两方证明不同证象只要病机、病性相同,可用一方治疗,体现异病同治辨证模式。只需掌握每方机制及其药物功效,即可应用自如。

不仅如此,如果一证是由多种病机所致,亦可综合各种病机组合成方,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由此可见一斑。古人流传一方多用之方,浩如烟海,不胜枚举。若欲成为上工,为国争光,走出国门,不妨以此为其源泉。

综合上述,一切病变,都与脏腑经脉弛张异常,气血津液盈虚通滞有关,惟有掌握异病同治之理,才能应付无穷病变。近来片面强调内外妇儿各科同病异治辨证方法,误矣!在此喋喋不休,意在证明两种辨证模式,一经一纬,缺一不可,知我罪我,让人评说去罢。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

——编辑整理:李汶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