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曲桥逸事(作者:陆其国)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2-03-14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陆其国

我走在一座桥上。桥窄而小,也不长,但弯道很多,以“九曲”名之,只言其少,不嫌其多。是的,我脚下的桥正是紧邻上海城隍庙的九曲桥。

图片

在九曲桥上,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而思,想起发生在这里的许多往事……

潘恩退休为避嫌

尽管我不清楚明朝嘉靖年间、曾任刑部尚书等职、祖籍常州的潘恩长的什么模样,但仅凭他后来的一个重大举措,我便从心底里愿意将他描绘成一个既不阿谀逢迎、又不张扬跋扈的人。就在潘恩在朝40余年后的某一天,他的儿子潘允端被宣布任职刑部。

父亲曾任职刑部,儿子如今又进刑部工作,真是再好不过,父子可以想同样所想,干同样想干;父亲看不惯的,儿子可以继续看不惯;父亲有什么想落实而没能落实的,儿子可以继续落实……这样的机会多少父子想盼都盼不到呵。然而,作为父亲的潘恩却作出了一个相反的决定:告老引退。他对儿子说,我应该避嫌。这一年,潘恩68岁。

图片

潘氏系明代上海第一世家,被时人称为“同怀兄弟四轩冕,一家父子三进士”。此即是指潘恩、潘惠、潘忠、潘恕四兄弟皆相继出仕,潘恩、潘允哲、潘允端父子都曾登进士的事迹。而明代上海人中,官做到尚书的只有两人,一是徐光启,再一就是潘恩。其声名之显,由此可见。

潘氏先人是在元末因避兵乱而迁徙到上海定居下来的。潘恩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三月二十六日。史料上说,“公(指潘恩)生而明颖凝重,离襁褓即不妄言笑,宛若成童。”给我们活脱脱勾画出了一个少年老成的早熟儿童形象。潘恩6岁时,父亲即“教以四声,不过两日,高下抑扬,过耳便能辨悉”。28岁考中进士,是年十月任祁州知州。从此,他的政绩开始昭显。

潘恩在祁州任上时,恰值办理均赋之际。潘恩将册籍详细厘正,肃清流弊,“于是户无匿田,田无匿税,并且参互新旧,折中调剂,高下都得其平”。他的贤内助曹夫人也为丈夫大大挣了一把脸,“躬教民间妇女纺织方法,州民大得其利,至为建潘母祠”。不仅如此,曹夫人还在祁州生了一对孪生子:允哲与允端。潘恩后来又调到河南钧州,也就是后来的禹州。在钧州任上,潘恩不怕藩府宗戚的威胁,秉公办事,深得民心。此外,他还尽力积储粮食,仓中贮粮丰富,为河南全省之冠。后来遇上灾年,他及时开仓赈民,稳定了民心。

潘恩性格刚烈,对来犯之敌,坚决予以痛击。嘉靖三十二年(1553),58岁的潘恩又从江西调到浙江任职。5月,他在海盐巡察时,遇倭船37艘来犯,围城数匝,其势汹汹。时城中官兵,不足1900人。潘恩和佥事姜廷颐都微服步行城上,并和汤克宽筹议计划,一面鼓舞军民,和衷协力,昼夜登埤,防守不稍懈。坚守至第5日,倭寇眼看攻城要吃亏,只得撤兵。

潘恩在嘉靖朝前后为官计40年,上有威柄独操的皇帝,下有奸臣当道的严嵩之流,他能平安引退实属不易。

潘恩告老引退回到了上海,住进了城隍庙东北角的祖宅。

图片

“世春堂”,可能是潘家老宅留在世上的最后一点痕迹了

“愉悦老亲”造豫园

潘氏祖宅前有块小小的园地,已告老闲居的潘恩平时就在此养养花、种种草、看看书、练练字,再不就是陪老伴说说话,倒也自得其乐。儿子潘允端想到父亲为避嫌而告老回家,说到底也是为了他工作起来方便而作出的牺牲,所以见父亲喜欢养花种草,就决定将老屋前的园地朝西扩建成一座园林,以让父母颐养天年。主意定后,他即请来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同时还提出要求,比如聚石凿池、构亭布竹、并在池中造个小方亭等。潘允端认为,不如此不足以“愉悦老亲”。“愉”和“豫”在古汉语中意义相通,读音相近,所以将园林取名为“豫园”。豫园共占地70余亩(一说40余亩),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经过20余年打造,方臻完善,景致幽雅,精美绝伦,堪称东南名园之冠。

图片

在扩建园林的过程中,也曾闹出过一些风波,险些酿成潘家一场“大地震”。就在豫园即将落成之际,朝中居然有人上奏说潘家在建皇宫,请即派人查办。这可是十恶不赦之罪!

得知这一消息后,潘允端并不心慌。为免生麻烦,他一方面请人连夜将毗邻的城隍各殿神像移入园内各厅堂,另一方面备好银子,用于第二天贿赂前来查办的钦差。果然,钦差得了好处,加之也确实没有看到有什么造皇宫的迹象,分明只是座庙宇,于是就如实禀报上去。潘家因此无罪。

潘恩在豫园,一直生活到86岁病逝。他的儿子潘允端任南京工部主事后,又因主持漕粮储运有功,升任四川布政使。万历五年(1567),潘允端也以疾病为由,辞官回沪,侍奉老母,恪尽孝道。

湖底群龟咬洋兵

其后,潘氏家道开始衰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沪上一些士绅富商趁机筹款购下豫园,重新修建。后因逢清兵南下,烽火逼近,为不使豫园受侵占,遂将其交城隍庙道士管理,在各厅堂置放起佛像,并请僧人住持,使豫园成了“庙园”。此时的豫园已渐渐荒芜。

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十一日,英军攻占上海城,将司令部设于城隍庙内,士兵则驻扎在湖心亭周围。

这些侵略者一路行军,几身臭汗出了又干,干了又湿,此刻对他们来说,最痛快的事就是能洗上一把澡。但要洗澡谈何容易,连司令部所占据的庙内都无澡堂,遑论别处。

当时正有几个英国士兵浑身燠热地走在九曲桥上,其中一个士兵望着桥下红莲覆盖的湖面,突然提议道:何不把这些红莲连根砍了,这一来,湖里不仅可以洗澡,还可以游泳呢!此语一出,当即得到响应,英军士兵果真将湖中的红莲连根砍掉了,然后赤条条地跳入湖中,他们一边洗澡一边嬉戏,好不惬意。但他们哪里会想到,厄运正在向他们逼近。

英军士兵入湖洗澡的野蛮行为,顿时激怒了县城百姓,于是他们趁着夜黑人静,悄悄派人潜到九曲桥畔,将白天收集到的大量乌龟迅速放进湖里。第二天,当许多英军士兵再次脱得赤条条地跳入湖中,还想继续惬意一把时,潜伏在湖底的乌龟纷纷凫了上来,将英军士兵的皮肤咬得鲜血淋漓,士兵们大呼救命,没命地朝岸上逃。从此后再也没有哪个英军士兵敢跳入湖中寻找惬意了。

其间,英军也强占了豫园,使一座好端端的园林“风光如洗,泉石无色”。

英军撤走后,人们重新在湖中植入红莲。奇怪的是,红莲再也不开花,于是就改种了荷花。

豫园不仅经历外患,而且还迭遭内乱。咸丰五年(1855),小刀会起义失败,清兵在城内烧杀抢掠,豫园遭受严重破坏,点春堂、桂花厅等建筑均惨遭损毁。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军上海,清政府勾结英法侵略军,把豫园作为外国军队的驻扎场所,在园中掘石填池,建造西式兵营,园景一片狼藉。直到清同治年间,才得以重加修葺。

一矗湖心亭屹立

图片

到了清光绪元年(1875)以后,豫园不仅经常易主,而且还屡遭分割,园内楼阁被各行业用作会馆公所。其中,布业巨子祝韫辉、张辅臣等人在“小方亭”旧址造了一座六角亭台,名曰“湖心亭”,是供布商们聚会议事的场所。后来才改为酒楼,初名“也是轩”,继改“宛在轩”,最后才恢复旧名“湖心亭”。这里多年保存着一块由清朝文渊阁大理寺卿、上海人陆锡熊撰写的《湖心亭碑记》石碑。碑文中有“鱼鸟之出没,烟云竹树……一泓之池,视钱塘之西湖曾不足比拟百一”,敢与西湖比美景,也可见当时豫园胜景之一斑了。有人回忆,当时湖心亭还曾有这样一副对联:“叠烟千层石在水,野笛一声人过桥”,活画出当年九曲桥畔的美景野趣。

图片

当年的“湖心亭”分内外厅。内厅喝茶比外厅喝茶贵。楼上是雅座,每天上午还有一班自愿结合的音乐爱好者吹奏民族乐器,供茶客欣赏和助兴;还有不少文人雅士在此吟诗作画,天长日久,这里渐渐成为老城厢内最有雅趣的茶楼。可以说,它和豫园一样,已成了九曲桥畔最吸引人们流连忘返的一处胜地。

图片

让我们来吟一首龙湫旧隐的《上海竹枝词》,权作本文的结语吧——

豫园花木未荒芜,

九曲桥边似画图。

一矗湖心亭屹立,

居然风景赛西湖。

文章来源: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