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甲佳:构造自己的场景领地,才是零售企业的根本出路(中国数字产业创新峰会演讲)

 场景学社 2022-03-15

发布时间: 2020-10-13 11:20

关注

文/王甲佳
编辑/田艳红
校对/慕木、千然
原文发布时间:2020-10-13 11:20

9月18日,由企名科技&24新声举办的“数字中国——2020年中国数字产业创新峰会”在北京盛大召开。本次峰会设有主题演讲、圆桌论坛、高端对话,同时聚焦4大行业专场,发布5大领域榜单,共有40多位行业专家、技术大咖、资深创业者和投资人一起探讨中国数字化产业的现状和趋势。

峰会上,广东省CIO联盟特聘专家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首席顾问王甲佳发表了主题为《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与方法》的演讲。他表示:“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难点不是效率创新、引进硬件设备、系统多么高级,更不是终端、人效、视觉识别等,而是能否垄断一些场景的供应。”

以下为王甲佳演讲实录,经24新声精编整理,有删减:

主要分享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中心的产业时代已经到来,这是我们要达成的共识;二是我们销售的还是商品吗?三是千人千面格局下的规模经济;四是零售行业最终的演化会往什么方向走,什么样的趋势?

以人为中心的产业时代已到来

目前国内的消费力量已经变迁。

一是新锐消费的诞生,主要以00后群体为主。去年腾讯有份报告,00后受到明星的影响,与70后、80后、90后的消费观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在旅游、度假、户外运动等方面的影响很大,但是他们真正在乎的偶像是虚拟人物,这些消费者完全是不同的画像。

二是数字经济正在崛起,信息消费的比重在逐年上升。中国信通院有一份报告提出,中国数字经济GDP增加值约35.8万亿元。我们第三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已经高达37.8%左右。比第二产业、第一产业都高。

三是新的营销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让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会对快销品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就像很多先进科技首先在军事上应用一样。制造业可能会慢一些,最近几年制造业正经历从自动化到数字化转型的过程。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与发展,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人口红利在减弱,所以机器换人在兴起。不管是传统零售企业还是制造业,都可以看到两种机器。一种是硬机器,一种是软机器,软机器就是RPA。有些企业已经把RPA当做员工去管理,这个听起来有点奇葩,但是正在发生。软机器也有绩效和KPI。

四是没有中间商,会员制联结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前的零售行业压货占库存和资金,企业的利益是靠拿差价获取的。现在很多品牌商和消费者进行直接联结。所以传统零售行业转型,它的难点并不在于业务应该怎么做,而是它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必须认真重视。

克里斯坦森的新书《繁荣的悖论》推荐大家看一下。创新者将原本复杂昂贵的产品变得实惠,让更多人买得起用得上,让普通消费者能用得上,这样接触到的消费者是全新的细分市场群体。创新可以细分为三种:持续创新、效率式创新和开辟式创新。传统零售企业的转型大部分是围绕着效率创新和持续创新展开,开辟式创新很少。之前我们认为悖论的东西可能是客观的东西。例如办公自动化的深入,是减少了用纸还是增加了用纸?实际发现纸张用得更多了。

今年无代码平台是个热点,是不是程序员就被灭掉了?相反,根据IDC最新的报告,程序员还会有十倍到百倍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程序员是业务出身,不再是IT出身。我们认为电商会把线下门店干掉,但是发现更多的门店在出现,但门店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例如一些无人售货机等这种便利店逐渐增加。这些都是消费者和场景的变迁带来的新市场。我们要不停地发现新市场。

我们销售的还是商品吗?

目前传统零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很多痛点:获客难,线上的获客成本已经高达400元/客户。供应链难,好卖的断货了,不好卖的占位置。客户忠诚度低,关怀计划变成了被“薅羊毛”,没有活动,业务量低,有活动,不挣钱。选品难,越来越多的一次性“爆品”,跟不上节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消费场景在变化。

商品在不同的场景里,价值也不同。那么消费场景中如何发现规模价值?例如肯德基的餐牌,早餐有早餐的餐牌,午餐有午餐的餐牌,晚上有晚餐的餐牌。将来我们更多的是在所有场景里面找到产品的角色,关键点在于它会不会成为直接的刚需,毕竟零售有很多场景。

有一个关于温州人的例子,以前的社会服务不发达,他们在建小区的地方先卖盒饭。当小区建好之后,就卖装修材料、卖软装。小区有人入住就开始做理发店和餐馆。最后开始卖房子,成了“炒房团”。这就是场景的变迁,空间没变,时间变了,不同的阶段提供不同的服务,这就是场景力。

千人千面格局下的规模经济

场景构造的基本原则讲究规模经济规律,如果为了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付出大量的成本,转型是失败的,因为没有业务创新。这种现象在制造业非常明显,低效的服务个别消费者就划不来。如何提升规模经济?传统零售企业的转型,还是要回归当下的市场。市场如果发生变化,一个行为主体应该怎么改变等问题需要考虑。我看到一些新消费群体,虽然不是整个市场的主力军,但是却是一个趋势。

个人生产者和自由职业者现在有四千多万人,疫情之后数据要翻番,这是一个新的市场主体。他们会输出市场核心能力,但是他们更需要有效的供给,简单说就是个体户。这些个体户有知识工作者,典型的例子就是主播。还有个人消费者、小型化的家庭、社团,这些新消费群体不断涌现,但他们的供给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他们很多生活或业务场景是将就的,但他们和企业不一样,这些群体没有专业采购,会不会成为零售的新市场?

零售行业最终的演化趋势

零售企业的出路在于构造属于自己的场景领地。

一是零售企业在一个或者一组主流消费场景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靠谱的配角可能比明星的主角更挣钱。

二是迭代中寻求开辟性创新,创生出新的消费场景。

三是越来越多的“合伙人”一起巩固价值网络,包括消费者、设计者和生产者等来共创。

例如娃哈哈,最近它的财报显示市值很高,到底是卖水还是卖场景?实际是卖场景,旅游景区的水怎么做?会议的水怎么做?通过强大的物流能力,配送到终端,让消费者更便利。

美国的COSTCO(好市多),2019年在上海开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具有很强的品牌效应。COSTCO的定位是为会员服务,虽然是零售公司,但本质是为人服务。它的竞争与其他超市不一样,它的会员收费,商品直接从工厂拉过来,不用做堆头设计,都是一箱箱地摆放在超市里。中国超市的会员一般免费,但是收取堆头费、赞助费、加盟费。实际上,COSTCO是家庭生活场景的供应商。这些变化对我们来说是革命性的,现在和以后竞争更加激烈。很多企业不管是自有品牌还是为其他品牌服务,找到自己新的定位最关键,之后才能继续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是两个概念。数字化是既有的框架下面效率更高,手段更新鲜。数字化转型首先是业务变革,业务变革可能是基于所谓的环境要素,重新去定义市场。零售企业对现有场景重构能力越强,竞争力才能更强。

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难点不是效率创新、引进硬件设备、系统多么高级,更不是终端、人效、视觉识别等,而是能否垄断一些场景的供应。(END)

====================

近期部分更新:

创业故事|从打工走向创业的奋斗历程(2175创始人尤建刚的故事)

孙惠民:智能时代商业底层逻辑新认知

王甲佳:关于产业云运营的假设

五大车企数字化管理人分享数据价值释放之道

数字化和信息化是一回事?|从技术、做事的方法、解决问题角度看

耸人的标题,冷峻的思考:IT部门该被裁撤,还是遣散转型?(一清)

郭朝晖:数字化转型的经济学智慧

谭校长:梦想有用吗?时隔二十年的两张地图 |

惊蛰之言:你就是项目之神

珠嵌碧野熠熠辉--阜宁北部典型村镇调查||1992年关于乡土的初级思考

场景学社关于产业互联网的部分文稿链接(2002-2022)

王云飞:释放独特价值,是提高信任、促进成交的核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