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说话:与其重视态度,不如关注逻辑

 白立平 2022-03-15

在《即兴演讲》里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詹姆斯要向他的领导汇报工作,主要是关于钻井平台上发生的事。


詹姆斯:领导,我来见你,是因为我们有些不太正常的状况。

是这样:在钻井过程中,很不幸,我们的工作人员将钻杆卡在井眼里,井身不得不废弃,其实也有必要废弃,我们想重新钻那口井。毕竟我们投入了1100多万美元,不能花了钱又没有采储量。

好消息是我们安置的最后一个套管已经做好定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人为错误,本来应该把15箱的水泥倒在洞里,但是工人倒了70箱,我们会对此进行全面调查,并且给你发送报告。”

领导听完很生气:“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詹姆斯要表达什么,您看明白了吗?反正我看了几遍也没明白。(你当然看不明白,人家领导都没懂。

我们再看另一种表达:

詹姆斯:领导,我有紧急的事想跟您汇报。(换位思考,引起对方注意)

领导:发生了什么事?

詹姆斯:我们损失了xx号井,但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结论先行)

领导:怎么会发生这种事,你们打算怎么处理?

詹姆斯:由于疏忽大意,我们不小心把太多的水泥倒入洞中,结果钻杆卡在里头了。

大家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里头那段好的套管仍然可以用,从套管底部钻一个新洞,经过水泥卡住的钻管,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一切准备就绪,等您的批示。(逻辑递进)

领导:好,就这么解决。

这就是会说话和不会说话的区别。区别在于:语言表达的逻辑。

说话,我们往往注意讲话时的礼貌态度。尤其在职场上向领导汇报工作,同事间沟通、到医院找医生看病、到有关部门去办事。

我们想解决问题,所以和对方说话尽量小心谨慎、和颜悦色、要表现出有足够的谦卑以示尊敬。我们认为态度是最重要的。

其实,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的逻辑。

那种想到哪说到哪,把想说的一股脑抛给对方,是我们多数人的说话方式。

对方不知所云,或者对我们的表达产生歧义,很多的矛盾就此产生。

说话的人还很委屈:我态度这么好,是他不明白。

语言的表达,需要一个基本的逻辑框架:

换位思考

好说话,重点不是你要说什么,而是换位到对方的角色,他需要听什么。

说话前,我们习惯在大脑中组织一下语言,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没有落下的......自以为准备得很清楚了。

但我们的语言组织,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表达。说话的过程就是考验对方理解能力的时候。

我们说话的目的是让对方或解决问题,或协作、或了解,所以要站在对方角度来组织语言,不要“自嗨”。

结论先行
开门见山,言简意赅。首先把我们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抛给对方。
一句话说清楚,你找对方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对方了解什么事情?你的建议?你的观点?

人的大脑,习惯根据已有的结论去寻找支持的论据,而不是在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抽丝剥茧,自己去推断结论。

在你啰里啰嗦叙述事情经过的时候,对方的大脑一定在飞速地运转:这家伙来干嘛?他找我什么事?我需要做什么?

这个时候,他对你讲述的过程、细节会无意识忽略。

结论在我们说话者这一方,为什么不把关键点先抛出来呢?这样对方才会根据结论细心听你讲述过程。

逻辑递进

抛出结论后,你需要进一步阐释为什么。

如果表明观点,就把你支持观点的论据分门别类进行叙述:为什么是这个观点?原因是:1.......2......3......分3点来说明。

为什么是3点?小于3点不足以支撑结论,大于3点,无论是自己归纳还是对方接收会成为负担。

如果表达事件过程,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因果顺序、或主次顺序来递进解释你最初说的结论。

好好说话,表面看是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实际上是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

愿我们都能好好说话。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