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帛书老子(七)

 云出山 2022-03-15

读帛书老子(七)

词源上讲,道德一词,"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我将全文72个“道”用“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代入,整篇文意依然不能通达,而是时通时不通。实在想不通真理为什么大筮远反,而真理本身是什么也还有待准确定义。全文46个“德”用“事物”代入更不可理解,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足以把你整得头昏脑胀。看来帛书中的道与德和现代的解释相差甚远。如此就只能从字形、字义、全文字义统一这三方面着手解道释德了。好在我的朋友,自名帛书少子的,神灵咋现,对道德二字给出了一个我当时不知其所云的释义,他说“道是认知,德是关系”。

仔细分析“德”字的甲骨文字形,在十字路口上,一只眼睛接受着视觉冲击的信息,然后用心作出了判断,其结果取决于各种因素对其感知的影响,现代语言中关系所描述的就是这个含义。

“道”字则是在一颗头颅代表的思维世界的十字路口作出了选择。选择是不用心的,是莫名其妙作出的,无法溯源、难以参照、不可实证,这就是道释为认知的含义。这听起来挺玄乎,其实仔细想想,最最初始的开创性认知,谁能说出其出处和原因呢?认知了,再回想其过程,好像很神妙莫测(大)、好像不知怎么滴就冒出来了(筮)、出来了也好像触不可及(远)、这一切好像是反思反思再反思才这样的(反)。

帛书甲本中有一句“道生之而德畜之,物㓝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奠道而贵德”,各种物的本质是实体在人思维中的相,这个相是认知了以后再用排他定义而生的,也就是在某个特定的人思维中成相,和实际的事物本体不是一码事。物相是在溯源性的认知中一遍遍排他中丰满的,这一遍遍地排他实际上是对定义物相的各种关系一一建立感知,感知建立了文字语言等各种表达的歧义就没有了,本义就被感知了,这就是“德畜之”了。

道是认知,不是认知的结果,也就不可能是真理。德是排他性关系的感知,不是其表达的物,也不可能是品性、王道。这种排他感知越充分,认知越丰满。

帛书甲本中有“不道”“失道”“闻道”“为道”“明道”“进道”“夷道”,从未出现过“得道”,因为道是溯源性的认知,是从所得往回反思,结果就是那大筮远反的感知再现,把得给弄没了呀。

说实话,对道和德的这种理解大方向是没错的,但把它说得清楚明白,我力有未逮,请各位谅解。好在帛书少子快出书了,他的水平可比我高多了。

说大方向没错,是把认知代替文中所有的道,每一处句意都能通下来。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故幾於道矣。

功遂身芮,天之道也。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古之善为道者。

葆此道不欲盈。

天乃道,道乃久。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惚。

其在道曰:馀食赘行。

故从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天法道,道法自祭。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

物壯而老,是胃之不道,不道早巳。

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

俾道之在天下也。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

故道之出言也。

道恒无名,矦王若守之,万物将自𢡺 。

失道矣而后德。

前识者,道之華也。

上士闻道.....中士闻道......下士闻道.......不足以为道。

䀠道如費, 進道如芮,夷道如类。

道段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道生一,一生二。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𨤝,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不𥚴 於牖,以知天道。

闻道者日损。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㓝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奠道而貴德。道之奠德之貴也.....

道生之畜之。

毋道身央,是胃袭常。

行於大道。

大道甚夷。

是胃盗竽,非道也。

物壮则老,胃之不道,不道早巳。

长生久视之道也。

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道者,万物之注也。

为道者,非以䀠 也。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天之道,不战而善勝。

天下有道,酉张弓者也......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祭,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夫天道无亲,恒與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